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在借鉴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与工具,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在总结自身宏观调控经验与教训基础上,使宏观调控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不仅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具有自己的独有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作为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国有经济的广泛存在,要求国家在经济运行(包括微观经济运行、中观经济运行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中必然扮演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角色。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是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内生出来的公有制经济的派生职能。这种要求并没有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要克服市场失灵、校正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一般性;另一方面,要以公有制为基础,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具有长期性、广泛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巨任务,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这就需要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进行引导和调节,在促进市场发育、推进制度创新、保障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引领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广泛调节与控制。(www.xing528.com)
我国是经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型市场经济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社会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在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虽然借鉴了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若干经验和手段,但更主要的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探索宏观调控的路径,并积累重要的经验。例如,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速度与质量相协调、兼顾数量增长与结构平衡、处理好直接与间接关系、统筹国内与国际、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等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调控当然也要实现上述一般性目标,但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绝不止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调控目标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结合国家战略任务与目标,着眼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与突出矛盾,我国宏观调控不断创新调控目标,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例如,“稳增长”中“调结构”;共享发展成果,切实保障民生;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平衡国际收支,有效防控风险,等等。
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控主要依靠行政和计划手段来实现;尽管财政、货币手段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并未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意义的财政、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应用多种包含经济、法律与行政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与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特别是面对“三期叠加”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等调控新理念。同时,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工具,充实中国宏观调控工具箱,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储备,结合具体经济形势针对性地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系统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有效稳定了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有特色的宏观调控工具包括: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主体,增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性;简政放权,恰当运用行政手段;精准实施产业政策;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