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是宏观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偶然的,不平衡却是常态。问题在于,用何种理论作为理解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与核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应该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加以考量,并建立了以此为观察维度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抽象概括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第Ⅱ部类),分析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全社会商品的价值形态(W=C+V+M)与实物形态(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即社会总供给数量和结构,如何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而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过程,也就是满足社会总需求的过程。社会总需求从价值形态看,包括社会再生产所需要不变资本补偿需求、社会再生产所需要劳动力再生产需求以及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消费需求,即社会总需求的数量;从实物形态看,是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求,即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既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数量的平衡,也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平衡。只有总供给与总需求数量、结构都是平衡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虽然马克思上述理论的主旨是从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和危机的必然性,但却提供了一种从实体经济,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关注宏观经济总量及结构平衡的独特视角。其理论意涵在于:只有围绕物质资料生产这样一个核心建立起宏观经济的总量及结构平衡,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才能有坚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