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碳规划控制:内容与方法

低碳规划控制:内容与方法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图景,这首先就需要从城市规划层面上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体系和内容。表7-7城市低碳发展的控制要素和指标体系注:○容易控制;△较易控制;☆难控制规划和建设阶段控制的内容和指标,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城市空间和具体的地块中。因此,切实转变增长模式,迈向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是最务实的战略抉择。

低碳规划控制:内容与方法

低碳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确定是城市迈向低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图景,这首先就需要从城市规划层面上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体系和内容。基于自然生态要素与城市空间要素的整合与协同效应关系,应明确在各个规划和建设阶段需要控制的内容及相应指标(表7-7)。

表7-7 城市低碳发展的控制要素和指标体系

注:○容易控制;△较易控制;☆难控制

规划和建设阶段控制的内容和指标,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城市空间和具体的地块中。因而,从土地作为空间和经济发展载体的层面来看,通过空间上架构彼此联系或关联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并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和有效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落实城市低碳发展是关键

1.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规划控制

土地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载体,在不同发展时期土地利用模式差异也较大。从全球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土地利用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走向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低碳利用模式是当务之急。

城市土地如何低碳利用,首先在区域层面上体现在城市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城市总体层面上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总量控制,这主要依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规模控制和布局,以及各类土地之间的协同发展;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具体的用地指标以及城市空间发展要素间的有效协同等措施,进行城市土地低碳开发控制。因此,通过从城市规划要素的源头上改变能耗,加强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建立融入低碳理念和技术的城市规划体系,是实现城市迈向低碳和零碳发展的关键。

然而,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实现还依赖于城市土地的有效管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以及规划设计三者间的协同控制(图7-7),因而建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控制系统,才能从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促进城市整体协同发展,土地低碳和高效利用。

图7-7 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控制系统示意图

城市土地资源的控制和开发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法定规划层面上,因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要区别于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增加对资源利用、交通与环境的协同方式,并通过协同度指标等进行控制,以有效强化城市用地间的协同作用,减少碳排放量(表7-8)。

表7-8 土地利用效率对比

2.城市空间结构有效组织的规划控制

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具有一定相关性,从城市规划角度对城市碳排放控制,城市空间规划控制路径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方面。

(1)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途径(www.xing528.com)

为了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更有力地促进低碳化规划、建设,建构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控制体系是关键。低碳城市的实现需要在城市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碳源和碳汇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基础上,从城市规划编制全过程以及低碳规划检验与实施层面上,对规划要素和空间控制因素进行整合与协同。具体从城市规划要素与低碳规划控制要素进行协同控制,同时在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层面中,要对空间、产业、基础设施、人口等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进行对应和协调。

(2)多层次规划协同的城市规划控制

城市空间资源短缺和高消耗,以及在使用上的浪费和冲突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缺乏系统性的对策和方法。针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从城市规划层面上解决控制城市碳源、增强碳汇系统,需要从规划系统整体层面构建规划层级间彼此关联和耦合的协同控制体系,解决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经济、社会、环境”衔接错位的现象。

以减碳排放和固碳为宗旨的多层级规划协同的低碳规划,是注重从规划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创建城市微循环的实现。因而,彼此协同的低碳规划是从规划体系全过程中注重各规划层级间协同发展,从城市生活、生产、生态等多维角度创建城市低碳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造成超自然负荷发展,未来的发展遇到瓶颈。低碳协同规划作为城市系统组织、协调空间要素的蓝图,可以从城市空间要素的布局、环境和碳汇系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与碳排放效应进行协同,从而建构城市高效、低耗协同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的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低碳导向的规划控制方法

(1)规划思路的转变

传统城市规划思维方式主要是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主要工作方式。从目标导向方法来看,主要是依据现有的理论和模型,预先设计一系列目标,然后实施,这往往容易走上乌托邦式的错误。问题导向是规划师普遍采用的方式,虽然通过现象和问题容易求解,但容易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虑。如近年来中国一些沿海城市房地产热、沿海开发区热等现象,各地征集了国际一流的构图美观的规划方案,为沿海城市开发构想了一套美好的发展蓝图。但缺乏从全球气候变化角度进行系统考虑,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即使最优秀的规划方案,恐怕也难以实践。因此,城市地区及其发展管理以及空间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灾难风险管理和预期的气候变化,并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当前,城市规划编制中还未能有效融合低碳和生态的理念和技术,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城市规划要素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相脱节,也是当前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较为薄弱的地方。因而,城市规划工作应从多维角度研究人地关系,从多系统进行问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分析,建立系统之间彼此耦合关联的效应,以便科学指导规划实践。针对城市规划行业而言,新时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规划要素与气候变化影响的耦合关联关系,以便在规划编制和实践中有效应对气候风险,控制城市人为因素产生的碳排放量(表7-9)。

表7-9 受气候变化影响元素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

(2)城乡规划工作视野的拓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低碳发展时代,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体区域正肩负着发展和减排的双重压力。就中国而言,我们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正在经历着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们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需要大量的空间承载与资源、能源支撑,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因此,切实转变增长模式,迈向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是最务实的战略抉择。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蓝图,承载着政府和民众的对建设美好家园的期望。因此,作为城市低碳源头的城市规划及时转变思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建构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体系成为“低碳时代”赋予规划师的主要责任。

首先,应对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转变。气候变化和高碳的时期,城市规划转型为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技术和管理体制成为时代的要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需要依赖一个创新的低碳城市规划体系,它将城市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联系起来。城市从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和与自然共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低碳城市规划。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低碳城市规划正成为规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表7-10)。同时,从后现代生态主义对城市规划本体思想的解读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城市多样性、城市内部结构协同特征和自组织规律,实现从决定论向协同论的思想转变。因此,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

表7-10 城市规划发展的变革

其次,城乡规划工作的视野应进行广泛拓展。城市是复杂巨系统,其新陈代谢过程表现为各种生态流(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交换、转换及流动过程。生态城市是处于能量输入和输出基本平衡的可循环状态下的城市模式。然而,传统城市尤其类似我国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市,物质流和能量流运转依赖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和外部系统的支持,是一种“过度新陈代谢”过程,导致废物和CO2 排放过多。城市不可循环问题的出现与城市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等有密切关系。然而,审视当下我国城乡规划的工作范畴还存在很多问题。以往城市规划仅仅关注城市经济增长、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工作范畴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城市被视为生态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视野下,秉承低碳生态价值观,全新思考资源和能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管理的内容。因此,城乡规划视野拓展应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平衡层面上,建立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在规划中融入低碳、生态、集约发展的要求,引导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例如曹妃甸滨海新城规划中,着重考虑了城市的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模式,成为低碳规划的典范。

全球气候变化已将全球城市推向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之路,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维,构建新的规划理论体系指导低碳实践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作为时下的城市规划师需要深刻理解低碳城市内涵,秉承低碳时代的城市建设理念,树立良好的生态共生价值观是科学规划的基石。低碳城市作为气候变化时期的应对途径,其理念和原理对当今的城市规划冲击很大。未来需要从气候和生态层面上考量城市规划的综合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以期超越“低碳”,真正实现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因而,从城乡规划角度来看,需要认真研究城乡规划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加强城市与乡村的关联网络建设,从区域整体上建立资源有效利用,强化城乡生态网络连贯性,创造一个能减缓气候变化,节能、宜居、生态的城市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