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碳发展的先行探索
低碳城市的概念虽是近些年才在国内提出的,但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城市形态的探索早已开始。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不同城市发展形态的先行探索己为城市低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基础,成为城市迈向低碳发展道路的较高起点(表3-1)。
表3-1 国内不同城市形态的探索
生态城市是目前中国城市探索的主要形态。生态城市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00年,国务院颁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制定指标体系。2006年开始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考核验收办法。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经有13 个省、150 多个市提出建设生态市(县)目标。
2008年启动的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开发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积极为生态城市提供一个“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的样板。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滨海新区盐碱荒地上开发全新城市形态,使用风能、太阳能、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100%的建筑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并对零能耗住宅建设进行试验和探索。国家第一个城市级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也选择在中新生态城进行。
2.低碳发展的政策驱动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也存在着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这些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产业政策领域,中央政府的扶持和补贴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使得城市在某些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低碳发展的竞争力。
为推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北京、南昌等13 个城市被纳入首批“十城千辆”应用城市。2010年新增“十城千辆”工程城市7 个,2011年新增5个城市。(www.xing528.com)
为了推动中国LED 产业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科技部推出“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方案。2009年5月,科技部启动了“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包括南昌市在内的21 个城市被科技部列为首批试点城市。2011年5月科技部启动了第二批“十城万盏”示范城市,新增了合肥等16 个城市。
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2009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对具备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且已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城市,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每个城市补助5000 万~8000 万元不等,2009年25 个城市被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此后每年相继又增设符合上述条件的示范城市。
近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不断加大对低碳领域的投入和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低碳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3.低碳发展的国际互动
2007年,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率先支持气候组织开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和香港地区的低碳经济路线图的研究,拉开了国际机构支持国内城市低碳发展的序幕,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资助中国城市且带动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行低碳城市的实践研究(表3-2)。
表3-2 不同组织助力中国城市低碳发展
资料来源:在气候组织(2012)基础上经整理而得。
上述国际机构支持国内城市低碳项目的一个直接方式就是帮助城市制定低碳目标和低碳路径的规划,而这些规划和报告都由学术机构来完成,从而成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例如,英国战略方案基金(SPF)拉动中国社科院、厦门大学、查塔姆研究所、广州能源所等学术机构,先后支持了吉林市、南昌市、重庆市和广东省等进行低碳城市发展的规划研究。另一方面,项目支持还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决策能力,为其打开低碳建设的思路,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影响到公众的低碳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