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成为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自20世纪中叶至今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现象,有的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形成增温效应所导致的。而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各类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增加。仅2010年,从海地7.3 级地震到智利8.8 级特大地震,从美国东部遭受罕见暴风雪到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全欧洲的交通瘫痪,从中国玉树地震到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对于在地球村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严峻的现实促使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旨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造成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上。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2007年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后的波兹南、哥本哈根、坎昆、德班以及多哈等气候变化大会,是各个国家从对立逐渐走向妥协的过程,有利于促进未来各国加快减排行动。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底,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中国第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为切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我国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由此可见,全球领域的应对气候变化已从口号渐渐走向具体行动方案。(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