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碳标签的可行性及问题分析

碳标签的可行性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中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确定实施计划和标准,以确保碳标签制度的顺利进行。这是国内食品行业首个碳标签认证。目前我国主要在食品、电子产品等领域初涉碳标签,我国将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实施、推广碳标签技术。

碳标签的可行性及问题分析

4.1 我国碳标签应运而生

4.1.1 我国碳标签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碳标签制度。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认证监察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从2013年3月底起正式实施。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以规范低碳产品认证活动,指导生产和消费。

“碳标签”主要用于出口产品,国内尚未推出“碳标签”,对国内沃尔玛超市也暂时没有相关要求,但低碳经济带来的外部压力已经显现。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商,我国大部分外贸企业都应积极应对国际形势。

碳标签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碳足迹的计算、碳标签的认证和发放以及碳标签的咨询服务。中国的碳标签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基于英国信托的PAS 2050标准和国际标准组织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ISO 14065标准设计的(图5-18)。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协会和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关于PAS 2050中文版的新闻发布会,以促进碳标签制度在中国的试点工作。2009年11月,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第一届低碳与生态经济世界会议高级别论坛上,环境保护部表示,将根据中国的环境标志,探索发展低碳产品认证。2010年1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会议表明,2010年中国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食品、节能、环保领域的低碳认证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多边和双边国际认证。可见,中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确定实施计划和标准,以确保碳标签制度的顺利进行。

图5-18 中国碳标签体系框架

目前,一些顶级公司正在建立绿色供应链,以减少碳足迹。为了打造绿色产业品牌,管理节能减排的全过程,华为在集成供应链的各个物流环节深入挖掘节能减排重点,开发了一种新型环保材料方格纸。华为已主动从海防科技公司购买大量特种纸质材料用于通信设备的包装。根据华为发布的2011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华为环保节能政策在2010年推动了公司的发展。27家供应商通过了华为的绿色合作伙伴认证。同时,其主要设备的绿色包装应用比例已达到79%,回收率达到85.8%。他们总共减少了53万立方米的森林木材的使用,减少了13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海防的许多客户,如宝洁美的、松下等,在选择包装产品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绿色和低碳因素。

2010年10月底,海鲜生产商斯威特群岛渔业公司通过SGS集团计算其扇贝产品的碳足迹,并获得相应的产品碳足迹标签或“碳标签”。它是一种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原材料生产、运输、销售到回收,在产品上标记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这是国内食品行业首个碳标签认证。事实上,许多其他行业,包括服装加工、照明等行业,都尝试过碳足迹认证。

我国现在不同的行业、企业都已开始纷纷重视碳标签的地位,一些食品、电子产品等行业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实现产品的低碳认证,尤其是我国台湾,已经实施了碳标签制度,虽然目前在我国大陆还没有实施碳标签制度,但是也呈现了很大的发展趋势,碳标签是要在产品外包装上贴上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现在无论学术界、科学技术还是国家政策,我国都在做着最大努力。不同的角色在碳标签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这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消费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碳标签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团体、组织、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角色的作用,促使我国跟上国际的脚步,积极走在这个技术的前沿,在世界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4.1.2 我国碳标签市场的发展趋势

哥本哈根会议后,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深入研究国际碳标签体系,建立我国完善的碳标签体系,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总结我国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认为中国碳标签市场发展有5大趋势。

(1)完善碳标签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公认的、完善的碳标签体系,虽然已经借鉴了英国Carbon Trust的PAS 2050标准及国际标准组织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ISO 14065,设计了中国碳标签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国在未来将会不断创新,设计出更加完善的碳标签体系。

(2)特定地区和行业的碳标签试点。

国外很多国家都是从某个行业、企业开始的,碳标签发展前景虽然很广阔,但是也要有重点地进行,然后依次推广,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才会少走些弯路。目前我国主要在食品、电子产品等领域初涉碳标签,我国将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实施、推广碳标签技术。

(3)自愿与强制性并举。

气候变暖威胁着每个个人、企业和国家,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发展初期,很多企业必将自觉行动起来,华为主动发起采购节能、低排放量的产品,但是,基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不得不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强制解决。在碳标签实施前期一般都是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自愿作为试点,作为先锋首先尝试,在发展过程中研究其可行性,并寻求经验,但是这种技术毕竟存在风险和成本,所以一些企业可能会逃避责任,这就需要国家的强制力量,威慑不负责任的行为。

(4)增强舆论力量。

舆论在社会上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舆论的主要力量是在消费者手中,要让消费者知道选择的重要性,在选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低排放量的产品。一方面,给企业施加了压力,迫使他们重新定位自己的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加以改进;另一方面,维护了人类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将这种思想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5)科技创新,加强减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拥有了决定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光辉形象,还能够依靠成熟的技术。推广这种技术,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减少了很多障碍,所以,我国应该加强技术的研究,走到世界前沿。

4.1.3 碳标签在我国发展的潜力

目前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中英、法、美、日等国家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碳标签制度,所以碳标签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特别是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将企业的产品总碳值降低将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是我国企业对碳标签制度准备不足,对碳标签制度的认知水平低、缺乏低碳管理机构和碳专业人才、缺少政府和社会上的支持。这恰恰证明了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发展前景很广阔。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我国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连锁零售巨头沃尔玛已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以每家沃尔玛直接供应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厂商计算,影响所及超过500万家工厂,这些工厂大部分在中国。这就给我国留下了很大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带动其他行业碳标签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碳标签技术的成熟。

第113届广交会上刮起了“绿色风”,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备受采购商青睐,由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的碳标签准入制度,正在全球形成一股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的浪潮,或将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游戏规则。这也给处在发展初期的碳标签技术带来了契机,考虑到我国所处的宏微观环境,迫使我国企业积极实施碳标签技术,不断地创新、探索。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我国已是第一大碳排放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碳减排方面引起了高度关注,来自外界的压力也正在逐渐增大。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碳减排责任和义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可以看出我国有很强大的碳减排潜力,但是,基于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我国也必须采取措施行动起来,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欠缺。综合分析我国发展潜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压力。

国外碳标签的实施无形中增加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增加贸易壁垒,如果我国的产品不符合国际标准,不符合碳排放标准,或者产品上没有标明碳足迹,就会受到进口国的惩罚,增加出口成本。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出口产品的碳标签实施进度,才能保证我国出口的正常进行。

(2)舆论压力。

自从全球变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作出调整,减少自己带给社会的碳压力,如果企业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关注社会的大趋势,那么必然被社会所谴责,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也将会跌入深谷,反而不利于获得经济利益。

(3)环境压力。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恶化要求人类进行反思,如果继续破坏自然环境,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自然环境必然会报复人类。目前国外都在实施碳标签技术,在这个大的宏观环境中,如果我国不主动出击,必然落后于其他国家。

(4)竞争者压力。

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竞争者,都会对自身产生影响,竞争者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坐以待毙,那么竞争者就会取得优势,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创新,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5)相关政策。

目前我国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相关企业做出了约束性措施,迫使我国一些企业不得不为减排做出努力,积极迎合国家政策。有了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就解决了很多障碍。

以上几方面的压力,是我国获得碳标签发展的不竭动力,这证明了我国发展碳标签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出于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碳标签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

4.1.4 碳标签对国内社会发展的影响

碳标签无论从研究角度还是应用角度来看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对国际贸易产品的碳足迹进行了统一测量,推广碳标签的使用指日可待。假如碳标签像其他标签一样普遍应用在国家贸易中,就有可能被某些国家滥用来设置贸易壁垒,致使碳标签成为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

(1)碳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目前发达国家的碳标签技术比较成熟,而发展中国家对这种技术的掌握甚少,那么在国家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将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另外,从碳排放角度对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步分析已经表明,这个认证过程有多复杂,成本就有多高。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微薄利润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承担的。

碳标签可能成为潜在的市场准入障碍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还缺乏完善的环境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之时,强制加注碳标签,很容易滋生“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很有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但是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由于需要较高的投入,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在短期内引进和采用。

碳标签的实施也会给国际贸易带来一定的风险,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碳足迹来确认其在供应链中的碳集中排放区域,并针对这些区域采取减排措施,所以,虽然消费者根据商品的碳标签自行选择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碳标签体系在未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这些体系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就另当别论了。因此,碳标签需要不断地研究、改进。

(2)碳标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内外碳减排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已逐步实施低碳技术,但中国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先进、有益的减排技术。由于中国的碳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要想获得碳足迹识别和碳标签,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高昂的应用价格,这对于依赖碳足迹的中国制造商来说是困难的。这将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加企业的成本。

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碳减排技术相比,目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商品的加工和生产方法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如果企业希望避免将来出口的产品由于碳排放过多而被排除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那么在生产中必须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生产方法和技术为节能与改进工艺的研究、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这样,生产成本肯定会增加,一些专家认为,成本可能会增加20%~30%。

减排是指开发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即改善或减少化石资源、提高能源效率或替代能源,这种先进技术是指非商业性技术,即高风险、高成本。因此,低碳产品认证将极大地推高产品价格。二氧化碳是世界公认的环境杀手,几乎每家企业都会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对全球环境的危害就越大。因此,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企业都有义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果生产技术创新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那么低碳认证就能够调动消费者促进节能减排。也就是说,国家提供低碳产品认证证书,一旦产品贴上低碳产品认证标志,消费者就能够选择购买,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努力发展低碳产品,影响和促进产业升级。

(3)碳标签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随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以来,开始改变以往的消费观念,低碳发展、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碳标签的实施正是适应这一形势产生的,对于碳减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技术的投入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也就意味着实现碳标签的实施要耗费大量的现金,进而增加产品的价格,而价格作为消费购买的首要因素,成为低碳产品市场推广的一大瓶颈。相对于没有实施碳标签的产品其成本低,产品价格也会低于实施碳标签的产品,那么消费者对于同类不同价的产品应该作何选择。在当前的形势下,消费者需要改变为了追求生活方便而不顾生态成本的观念。

随着碳标签的推广、政策的支持、理论的扩散,消费者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消费观念,这种行为在人群中扩散,人们纷纷选择碳排放少的产品,环保消费,时时刻刻注意着自身行为对于他人、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选择性地消费相对减少了碳标签实施的成本,反过来促进了碳标签的发展。相反,碳标签的普及,当大量的产品都相继贴上了这种标签,那么消费者从自愿—被迫—自愿消费,消费观念逐渐从单纯的产品价格观念转向生态环保。

(4)碳标签对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尚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面临技术和财政上的障碍,煤基能源和消费结构长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图5-19),这将使中国在减少单位能量的二氧化碳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更困难。

图5-19 1985—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碳标签的实施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模式,其发展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产生积极方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获得了优势地位,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拥有很大的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则是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我国来说,碳标签的技术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国内贸易、消费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些方面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我国发展不足的地方,相对于其他国家处于劣势,那么对我国的发展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国更应该积极发展碳标签技术,弥补不足,向国外借鉴经验,努力发展我国的碳标签技术。

4.2 碳标签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www.xing528.com)

4.2.1 建立碳标签制度的法律依据

(1)《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参与环境保护法领域,即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有关的发展和决策活动,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决策符合广泛的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政府有义务保障公民参与环境决策。鉴于公民与企业之间的环境信息不对称,实施碳标签法律制度是保障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有效途径。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息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这一规定决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包括环境知情权。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贴有碳标签的产品的碳足迹信息将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其环境知情权的主要途径。这将影响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进而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的低碳选择。

4.2.2 建立碳标签制度操作的可行性

(1)理论研究的逐渐成熟。

近些年来国内外大批的学者开始对碳标签进行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这种技术,有了理论基础的支撑,市场上也会相继出现这种技术,并且不断地完善改进。一些学者对碳足迹的技术标准、碳排放量、碳标签技术等着手研究,而且这种技术在理论上正在不断得到改进,如果有了成熟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那么这种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会得到不断的推广。虽然现在对于碳标签制度无论在研究上还是使用上都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是一旦研究结果得到积极的肯定,那么就会被很多企业和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得到政策的极力支持,在碳标签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减少很多障碍。研究正在逐步进行,碳标签也在探索着前进,有了理论基础的支持,碳标签的实施也是势在必行,所以碳标签在我国实施存在着可能性和必要性。

(2)技术的创新。

随着碳标签在理论研究上的成熟,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不断得到开展和推广,一些企业逐渐掌握了这种前沿技术,在碳足迹计算、碳减排等技术方面得到很大的改观,有了技术的改进,这种技术实施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我国目前一方面不断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那么我国碳标签技术的实施就会实现。

(3)政策的支持。

碳标签技术已经充分引起了国家政府的关注,我国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和市场相协调,把握市场趋势积极发展有利于中国的技术,为我国碳标签技术扫除障碍,提供支持。

通过实施碳标签制度,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间接地促进企业进行低碳选择,进而也可以通过碳标签的标识使得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充分的产品碳信息沟通。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为达到帕累托最优,实施碳标签技术,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不失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4.2.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1)模型构建的理论支持。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三个独立变量。同时,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开放的模型,引入对行为意图或行为有重要意义的有效变量可以使模型更加严格。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过去的行为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于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因此,过去行为可以被引入到计划行为的理论模型中。

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人的行为意图和行为,但企业不具有人的特征。然而,任何生产企业都是由投资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组成的代理人。它可以与环境交流,积累经验,逐渐改变其行为。同时,系统可以生成与组成单元不同的、难以从个体系统推断出的整体行为模式,并且可以由相关人员、群体和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或变化程度来表示。

碳标签产品的生产决策行为是总经理或决策小组等决策者基于环境分析做出的理性决策行为。决策过程符合Monks提出的多样性、自发性、融合性、适应性、超越性和变形性的基本特征。因此,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来研究碳标签产品制造商的决策行为是合理可行的。

(2)模型构建。

碳标签产品生产的决策行为是决策者的认知过程。Brust和Liston-Heyes认为,扩散的计划行为理论能够有效解释企业采用环保管理体系意愿的影响因素。Bandura的研究证实,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其中态度作为主观变量和中介变量,其主观性较强、可变性较高,生产决策行为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总经理,而个人和环境因素是态度的直接影响变量,反映态度产生的原因,故以此替代态度变量。其中企业总经理是生产者决策的主体,企业规模特征则是影响主体决策行为的环境因素,两者不仅决定主体的态度,更对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如图5-20所示的包含五个自变量维度的碳标签产品生产决策行为的假设模型。

图5-20 碳标签产品生产决策行为的假设模型

(3)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五个变量的研究,本文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假设。

总经理特征:Bommer认为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对决策行为起着重要作用。Brust和Liston-Heyes的研究表明,决策者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及价值观对企业低碳节能生产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Zeng等研究发现提高管理者水平对中国企业实施环保管理体系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假设:总经理特征会直接影响碳标签的决策行为。

企业规模特征:Erlandsson和Tillmanm的研究表明,企业规模特征对其清洁生产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由此假设:企业规模特征与其碳标签的产品生产的决策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主观规范:只有消费者关注碳排放并购买碳标签产品,企业才愿意清洁生产以控制碳排放量,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有助于推动企业生产低碳产品,而且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影响企业的碳标签的实施,环境政策和相关法律是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因此政策目标、激励政策和政府法规的缺失不利于清洁生产的实施。由此假设:主观规范对生产企业碳标签实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Montalvo、Blackman和Kildegaard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研发投入是墨西哥皮革生产企业发展清洁技术与进行清洁生产的决定因素;Abidin等对马来西亚饮食业的研究支持上述结论;Adeoti、Luken等一系列类似研究指出,研发人才、技术与装备影响企业的清洁生产。由此假设:知觉行为控制对生产企业碳标签产品生产的决策行为有正相关作用。

过去行为:过去的行为对未来行为产生的影响远大于认知因素,即先期行为对后续行为的影响最大,过去的行为会让企业、个人形成一种惯性,对其意向和行为有独立的影响作用。由此假设:过去行为对生产企业的决策有正向影响。

交互作用:Conner和Armitage、Smith等的研究证实,过去行为与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主要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两两间相关系数显著;Ajzen则认为,过去行为以知觉行为控制为中介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作用。Ouellette和Wood研究发现,过去行为与态度和主观规范相关性较强,与知觉行为控制相关性较弱,而且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变量间也存在两两相关关系。由此假设:过去行为与企业规模特征、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分别存在两两相互作用。

消费者的认知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中主要分析了五种变量,研究这五种变量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改变,这五种变量也在不断地改变,而且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才导致某种行为,进而得出这种行为是可取的,通过理论方面论证出其可行性。

通过综合分析,建立模型、做出假设、借鉴前人研究提供充分的证明来说明碳标签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必要性,全面论证了这些变量之间对实施碳标签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充分证明了碳标签在我国有其实施的可行性。所以我国应该在科学技术上加快前进的步伐,提高我国在碳标签技术实施上的威望,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推广这种技术,如果我国主动出击,那么碳标签将会给我国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反之,则处于被动地位。

4.3 我国碳标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4.3.1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碳标签市场

中国虽然是积极推动碳标签发展国之一,但目前由于中国碳标签体系发展不成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实施都没有获得很大的进展,所以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结果也一再延误着国内碳标签市场的出现。在碳标签市场建设的问题上,全国若是没有统一的建设体系、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就会给我国碳标签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虽然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和行业已经开始在某个领域实施碳标签,但是还没能制订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如何开始,怎样推广等,在市场上实施碳标签的企业一般都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资金雄厚的,那么即使试点成功了,其他企业是否可以接受,怎么在国内宣传推广,这些问题均使得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碳标签市场很困难,因此没有真正意义的碳标签市场,导致碳标签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意味着中国将处于被动地位。国外制定的标准都是有利于其本国的,对于我国来说则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目前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市场,更无法形成广阔的市场,然后吸引企业进入。

4.3.2 经济成本压力

目前国内市场上仅有少部分企业实施了碳标签制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相应地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如果单方面地增加产品的价格,那么消费者就会转而购买价格相对低的产品。不论采取何种措施,实施碳标签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都增加了负担,而企业的性质在于盈利,在碳标签实施的初期,让企业牺牲自身的利益,而且看不到未来,企业是不会盲目投入到一项还不成熟的技术中的。即使这种技术有利于未来的发展,但没有充足的证据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依然不会有企业愿意无条件地投放资金。纵观目前市场上实施碳标签的企业都是一些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力量过硬、人才众多的企业,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是不会作为先锋走在前端的。经济成本已经超过了其承受能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一些企业是不会愿意实施这种技术的,从而使碳标签的发展受到阻碍。

碳标签计算的是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一方面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过硬的碳测量技术,有的行业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在这整个过程中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碳标签可能成为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了我国生产者的出口费用,取代了传统的关税壁垒,从而阻碍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碳标签无疑具备成为新型技术壁垒的全部要素,在国际贸易上也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制约我国发展的新手段,但是这种方法与以往的方法手段不同,这种制度完全符合全球低碳的发展。所以碳标签的实施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经济成本。

4.3.3 缺少碳排放测量系统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倡导自然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然而,如何量化温室气体排放,如何让理性的消费者了解量化的产品碳含量信息,以及如何以碳标签和从其征收的碳关税为借口来应对国际贸易中可能采用的贸易壁垒,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碳排放测量系统主要是以“碳标签”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我国的碳排放评价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我国缺乏碳排放的监管标准和相关机构的管理。在碳标签市场中,由于碳排放量的计量难度大,没有监管机构,难以实施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监督,缺乏权威性。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明确规定碳排放计量标准,也没有设立技术含量较高的官方监督管理机构。

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我国缺乏系统的计量技术理论、技术方法和流程,特别是对不同行业不仅要建立国际标准,还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标签制度。在建立碳排放标准方面还存在其他问题和争议。技术过硬才能促进碳标签的顺利发展,才能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而我国不论在碳排量测量上还是碳标签技术的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大部分都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没有我国自己的一套符合国情的体系,事事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我国的碳标签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碳足迹测量的技术不够过硬,而国外的技术却已经逐渐成熟,那么他们必然会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标准,对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不利的。

4.3.4 碳排放在国际上处于劣势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但是,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渐进的过程。对中国来说,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对国民经济的战略选择更为重要。人类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日益增强,国际社会也为低碳经济的实施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

碳标签主要是将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标注在产品上,这样就会告知消费者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消费者出于自身对环境的责任,一般会舍弃对环境造成危害不负责任的企业,然而我国总体的排放量却在逐年上升,如图5-21所示。

图5-21 1978—2010年我国CO2排放量

通过图5-21我们发现,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地上升,如果将这样的结果标注在产品上,恰恰证明了我国很多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消费者转而消费国外的产品,对于我国民族企业、国内企业都是不利的。一些发达国家会以此为借口制造贸易壁垒,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一些企业自然不会在产品上标注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既反映了其不负责的态度,同时也损害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这些都不利于碳标签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碳排放依然位居首位(表5-5),在国际贸易上,碳标签的实施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有可能不符合国际标准,如果碳标签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必然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贸易壁垒,减少我国的产品出口,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很大一部分出口企业不愿意实施碳标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碳标签的发展。表5-5表现了世界部分国家和组织的碳排量排名,而我国则位居首位,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这反映了一个很严峻的事实,对我国碳标签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必须严肃对待。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范围内最高,虽然人均碳排放量较少,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较多,所以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形势在国际上使我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碳标签的发展进程。

表5-5 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和组织排行榜

续表

4.3.5 政策扶持、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对于碳标签的实施热情明显没有国外的热情度高,在欧洲、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政府和企业积极合作,不断地推动着碳标签的发展,且为了保证碳标签的顺利实施,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政策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较少,且涉及相关的法律也不多。碳标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制约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措施,国外对此积极研究,并不断地出台相关政策保护相关企业,这些对于我国来说都是不利的。

碳标签在我国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一些企业的行为和市场都需要政府来规范,如果只靠市场的调节作用,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市场调节的一些弊端,让一些企业盲目追求新技术、国外发展的新政策,还可能导致一大部分资源的浪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国不仅可能会出现政策的遗漏和相关法律的缺失,还有可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做出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行为,还有可能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市场混乱。

4.3.6 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消费观念在碳标签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碳标签的实施前期,消费者自愿选择产品,如果消费者清楚明白自身的责任,那么他们会自觉选择产品上贴有标签的。然而随着碳标签的推广,大量的产品都贴上了这种标签,也有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很有可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被迫选择这种产品。当碳标签技术在我国成熟,成为一种普通的技术,消费者对它也习以为常,他们会转而认为这种消费是值得的,明白其自身的行为对环境和国家的责任,继而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消费。然而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有少部分的消费者自愿消费,而大部分的消费者被迫消费;另一条是大部分消费者自愿消费,促进碳标签的实施,最大的不同是谁促进了谁,当然后一条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大大减少了碳标签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然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前,消费者以物美价廉为标准,一般都会把价格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但随着碳标签的实施,企业成本的增加,很有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这时候就需要积极引导消费者,改变其消费观念。消费者转变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和碳标签实施进度是相适应的,消费者的转变越快越有利于碳标签的发展。但是任何一件事情的转变都是需要时间的,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不够精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实际应用中也相对较少,所以要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更需要国家各界人士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