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低碳消费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低碳消费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1低碳消费与高碳消费的比较续表通过低碳消费与高碳消费的比较,以此来叙述我国发展低碳消费存在的问题。因此,有效克服消费者的心理障碍是实施低碳消费乃至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

我国低碳消费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而且推行低碳消费的势头良好,这是我们乐于看见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的低碳消费只是在某些点上取得了一些小成果,对于低碳消费全面的推广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低碳消费能力还比较弱、民众的低碳消费意愿不够强烈、低碳消费规模较小、低碳消费环境不良的状况仍继续存在。在消费者、企业、市场以及政府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改变和完善。

当然讨论我国现阶段发展低碳消费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低碳消费与高碳消费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其次还要知道它们现阶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存在何种的联系与相对点,据调查得知:我们可以对低碳消费与高碳消费从结构特征、制度特征以及心理意识特征进行区分。鉴于此,将低碳消费与高碳消费之间的区分通过表5-1表现出来,以便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

表5-1 低碳消费与高碳消费的比较

续表

通过低碳消费与高碳消费的比较,以此来叙述我国发展低碳消费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居民低碳消费方式变革所面临的问题

(1)积习严重的“高碳消费”模式: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两个方面。自始以来,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方面我国都存在严重的“高碳消费”现象,难以让我国居民的消费方式一下改变过来。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浪费、污染严重,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与此同时,很多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未能采取相应及有效的减排措施,加剧了碳排放的压力。2006年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8.89吨标准油,全世界平均值为3.03,高收入国家这一数值是1.9。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0.8吨CO2;每生产1度电约释放1000克CO2;每燃烧1升汽油约释放2200克CO2。生活消费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也正享受着现代化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在现代化生活中住豪宅开豪车、吃饭购物一掷千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现象随处可见。有研究表明,在2002—2012年我国每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6%、CO2排放量的4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以及满足这些行为需求的经济活动造成。

(2)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低碳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其目的是在消费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碳排放,从而减少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然而,中国居民对低碳消费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低碳消费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人认为发展低碳消费是为了抑制或禁止高能耗;有人认为低碳消费是为了减少人们的消费,从而达到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

误区二:低碳消费与生产发展是对立的。有人片面强调消费需求对生产的作用,认为发展低碳消费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这一要求又会减少人们的消费,进一步制约生产、消费的发展,把消费过程中的节约同生产发展对立起来。

误区三:低碳消费是个人偏好和未来的问题。有的人片面追求“自由”,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事情,而有的人认为实施低碳消费是世界人民的事情,是未来的事情,所以只关注当前的消费。

4.2 消费者行为问题

(1)消费者的心理问题: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在低碳消费的推广和普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品的选择。因此,有效克服消费者的心理障碍是实施低碳消费乃至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目前,中国的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扭曲的消费观念。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一般态度和观点,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指导依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如消费什么,怎样消费。因此,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阻碍了人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带来危机,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与古代人生哲学如“天人合一”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有效地防止了破坏环境和生态的恶化。然而,自现代工业革命以来,消费需求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消费至上主义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消费主义消费观的主导地位。进而,扭曲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误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引起人们对自然掠夺的程度进一步提高,造成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②缺乏环境知识。有学者认为,“如果我们不了解人类和当前环境损伤的严重程度,或不了解其消费行为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环境,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即大学毕业仍是文盲——生态文盲。”虽然环境知识并不直接影响环境行为,但却是环境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尤其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由于环境知识的缺乏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这将影响他们对环保产品的选择,一个关于低碳消费品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市民认为,当前全球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知道全球变暖。但对下面的数字感到惊讶:八成人无法列出3种以上的绿色产品,超过90%的公民对低碳经济很陌生。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一项随机调查显示缺乏对我国环境的了解,环保知识肤浅,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环境,更不用说低碳消费了。

③环境意识薄弱。环境意识是人们关注环境的程度。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意识可以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缓解忧虑。环境知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环境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例如,对全球变暖的现状及其危害缺乏认识,所以人们不会故意购买低碳产品进行低碳消费以减缓气候变暖这一行为。

④消费者感知障碍和态度及意愿。消费者感知障碍是人们对从事某项消费活动的不利因素的预期,主要包括感知时间、感知财力和感知效果三方面。行为学研究已证明,态度是预测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对于普遍环境问题的态度来说,其对某种具体的环境问题的态度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就是说,消费者可能更关心自己周边的生存环境从而忽略区域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上述的概念来说,消费者的感知障碍和态度及意愿决定了其对低碳消费的支持和行动,因此来说低碳消费推行的重点是其能否消除消费者的感知障碍和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消费水平的制约: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多数低碳产品浓缩了更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相对普通产品的生产成本更高,价格自然就贵。它要求低碳消费者拥有相应的消费能力。然而,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尝试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因此,普及低碳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刻不容缓。(www.xing528.com)

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这是由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比较欠缺,财富积累相对较少。由于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一些地区尚未摆脱贫困,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不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其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GDP达到33.5万亿元,人均GDP约为3600美元。因为4000美元基本以物质消费为基础,所以需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资源环境需求将是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需求的三倍,这将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产生巨大的压力。

据200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53.8%的消费者表示愿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消费者表示曾经购买过绿色产品。这一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根据有关资料,77%的美国人和80%的德国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购买过绿色食品的几乎达到100%。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愿不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购买能力不强导致的。另外,消费者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受消费者收入的影响。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低碳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而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另据司林胜研究,随着收入的提高,绿色消费者的比例稳步上升,在月收入800~2000元、2001~4000元、4001~6000元、6000元以上这四组收入阶层中,选择商品有无绿色标志对购买影响的比率分别达到14.5%、17.2%、23.3%、41.7%。由此可见,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有能力去关注消费中的生态环境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当前我国绝大部分消费者都还处于低等或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了8.8%,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而言更低。较低的收入水平让消费者很难满足低碳产品需求程度的要求,即使偶尔可以消费,也不可能长期消费。

4.3 政府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法制经济,发展低碳消费的先决条件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机制。低碳消费的实现需要政府对法律手段的使用加以规范和引导。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多项行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地方各级政府还实施了许多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以适应地方环境保护的需要。总的来说,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充分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①立法速度不能满足低碳消费市场的需求。环境立法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领域,特别是在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两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空白。在低碳生产、经营和消费的许多领域,仍然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特别是缺乏配套的实施指导方针,使得许多市场问题处于混乱状态,无法可依。此外,我国的环境立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例如,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生态税、绿色税、消费税等相关税法,以及促进垃圾分类和再利用的法律。而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税法。此外,没有对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方面的法律,只有一些罚款、警告和禁止规定,缺乏法律约束力。

②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中国的环境保护体系不是一个垂直的管理体系。根据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任用、罢免、预算等方面制约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的这种属性使得环保部门的地位相当尴尬。既要履行监督职责、落实节能减排等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政策,又要保护环境,服从地方政府管理。因此,环境保护部门很难承担起环境监督的责任,公平地评价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因此,在处理环境侵权行为时,司法机关在受到制度、“维护稳定”等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尤其是地方政府保护下的环境侵权行为,难以独立审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也有一些规定,对损害消费者环境权益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处罚过于宽松,导致非法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引以为戒。许多企业接受罚款的同时又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导致消费者环境权益的顺利实现存在诸多障碍。

(2)政策扶持力度较弱。市场经济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需要更多的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推动。政府可以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或影响主要市场的行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各项政策的帮助下,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以刺激生产者进行低碳生产,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调动环境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不能完全做到。在低碳产业政策上,低碳税收政策和低碳消费政策严重滞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这势必制约着低碳消费的推广。第一,在低碳产业政策方面,我国尚未制定完善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的低碳产业链,没有刻意扶持和鼓励低碳产业,也没有尝试建立低碳产业园区,为低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关于低碳企业的税收激励、信用激励等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使得低碳企业由于成本约束和竞争力损失而与同类企业相似。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广使用节能灯方面有一定的补贴,但政府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例如,国家对家电下乡活动统一规定13%的补贴,但对节能家电不给予比普通家电更高的财政补贴,不能更好地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4.4 企业方面的问题

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生产决定消费。因此,低碳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对低碳消费市场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制约了低碳消费的内容。目前,我国低碳产品的生产现状是品种不全、产量低、没有大规模生产。因此,它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是阻碍低碳消费顺利普及的巨大障碍。清洁生产实施不力、低碳产品研发不足和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1)清洁生产的实施度较低。有低碳产品供消费者消费是低碳消费的基础,而低碳产品输出的源泉是清洁生产。因此,提倡和实施清洁生产是低碳消费的重中之重。清洁生产是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进管理和综合利用措施,减少污染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物在生产过程和服务中以及在产品使用中的排放,减少或消除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不仅可以降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而且可以通过消费引导生产,使生产沿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自1989年以来,清洁生产已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但成效甚微。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生产设备落后、更新缓慢、生产技术不成熟、管理观念淡薄、企业资金短缺,在实现清洁生产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高污染、高消耗的产品与低碳产品理论相悖,不能满足低碳消费的需求。

(2)低碳产品研发不够。这是造成中国低碳产品短缺的另一个因素。一是低碳产品研发动力不足,导致低碳产品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不稳定。由于缺乏成本优势,低碳产品与非低碳产品相比处于劣势。然而,利润和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低碳产品生产和发展的长期前景良好,但短期效益较低,因此大多数企业选择能够短期盈利,但具有高破坏力的高碳产品。二是发展低碳产品缺乏针对性。因为产品的研发必须首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从而确定新产品的定位,以保证低碳产品开发和生产后能够快速销售。然而,许多企业不愿花费大量的财力和资源进行市场调研,不重视市场的基本情况,结果由于价格高或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低碳产品不能顺利销售。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企业在发展低碳产品时踌躇不前。

(3)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教授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企业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目前,世界上一些低碳技术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然而,一些最新的低碳关键技术仍然不能被中国企业所掌握,从而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引进国外最新技术较难。目前,我国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缺乏中长期的低碳技术研发规划。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技术改造能力较弱。没有完整有效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体系。没有共同的技术研究和利益共享机制,导致一些共同的技术低层次地分散和重复,消耗国家财政资源和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不够,低碳技术研发缺乏长期的国际合作机制,导致普遍的低碳技术被重复引进,而核心低碳技术却无法引进。低碳技术的不成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低碳消费的推广和普及。

4.5 市场机制的约束

(1)低碳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环境不完善:产品流通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低碳产品的顺利流通是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顺利进行的必然桥梁。特别是当低碳产品从进入阶段向快速成长阶段转变时,要拓宽营销渠道,引导和发展潜在的消费机会,必须依靠流通企业的干预和促进。但低碳消费是一个新的消费领域,尤其是在中国。因此,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国家积极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提倡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但低碳产品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因此,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壁垒和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的环境保护标志和标准,流通污染时有发生。中国的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低碳消费的前提条件,但中国的市场环境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从经济意义上说,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中国区域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这不仅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一些非法经营者骚扰消费者提供了地理空间。混乱的市场秩序使一些企业过分宣传、夸大产品,吸引消费者,而一些假冒的低碳产品进入市场,使消费者受害、受骗,导致消费者情绪低落,阻碍了低碳消费市场的扩张。

(2)低碳产品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中国环保产品市场覆盖率相对较低。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主要城市的商场、超市货架上绿色产品的比例较低。我国低碳环保产品进入市场还不够,这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低碳产品市场管理体系。首先,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低碳产品管理部门,这也导致了当前低碳产品市场混乱和复杂。也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低碳产品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产品政策,使得盲目生产低碳产品,不能形成满足许多低碳消费者需求的大规模生产。低碳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严格控制质量和低碳效果,但如果申请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势必会引起生产者的反感,使他们热衷于高碳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其次,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不健全,检测不规范,给低碳产品的顺利消费也带来了不必要的障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统一的低碳产品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甚至没有制定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标志,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低碳产品市场的混乱,让假冒的低碳产品泛滥,阻碍了低碳消费的顺利发展。

(3)服务体系不健全: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目前,制约我国低碳消费的重要瓶颈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服务体系落后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①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低碳消费的基础是发达的低碳产业,但低碳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先进技术的支撑。虽然我国已经把低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也通过各种渠道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加快了低碳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能源综合利用和碳吸收、储存等关键技术的利用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也由于缺乏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导致产权和专利有限,不能迅速推广和应用,阻碍了低碳生产。

②资金服务体系滞后。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污染治理及相关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产品也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征。长期以来,政府依赖于提供单一的投资服务体系,民营企业难以融入其中。然而,许多低碳产品,如节能电器、低碳建筑等,都没有公共属性。它们属于非公共物品的范畴。由于政府缺乏对这些低碳产品的财政政策支持,相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和再加工等许多环节都是企业自己投资的。总的来说,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闲置资金进入低碳生产和消费领域,从而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闲置资金多元化组合的资金服务体系。

③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品开发、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信息支持。信息交流不仅可以保证产品供需最大化和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且可以加快相关技术的传播,使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交换链和生态链进入。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低碳信息交换平台,导致大量的信息流不畅、信息滞后,使得厂家无法及时掌握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相关信息;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商品的来源、市场动态;消费者被低碳消费淹没。最后,低碳消费体系在各类市场参与者之间无法沟通与交流,当然,也就很难建立强有力的信息网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