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按照共享理念建设,湾区应该有一个枢纽城市。要建设一个区域性经济指挥中心、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全球专业化服务中心、全球产品和创新技术市场,及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将它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枢纽城市。
第一,区域性经济指挥中心。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从而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
第二,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全球专业化服务中心。金融、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物流、营销和品牌等服务业是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必须重视发展高端要素投入的现代服务业,尤其要重视以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建设来吸引和强化先进制造业的集聚,支持企业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第四,全球产品与创新技术交易市场。要加快构建现代商品市场体系,促进产品和技术流通创新发展,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和资源配置主动权,提升国际市场地位,抢占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第五,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全球影响力既需要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支撑,也离不开社会文化条件等软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要利用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积极的文化战略引领时代潮流,在知识生产、信息流通、文化旅游、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www.xing528.com)
除确立一个中心以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还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紧密相连,“同饮一江珠水”,构成了南中国一个独立、完整的地理单元,在整体性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在自然和文化的内在差异性,造就了丰富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为区域旅游市场的合作提供了基础。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旅游合作,粤港澳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层次有别、关系密切、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旅游空间体系,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区域旅游合作样本。湾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说各具特色。如香港有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天堂之美称;澳门博彩娱乐业发达;而广东的海洋资源、温泉资源、美食等等闻名天下,三地之间的特性、层次、结构、水平各不相同,尤其是存在着境内外的区别,所以旅游的一体化合作,既需要市场方面的资源自发匹配整合,更需要政府主导进行基础设施联通,简化通关政策,优化产业政策,只有如此,才能利益最大化地实现共享,创造更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世界级的旅游城市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共享经济的建设中,港口、码头、机场、桥梁等交通的便利可以为共享经济提供便利条件。目前,广东省是国内高速公路网最密的地区,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880公里,居全国第一。且已开通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此外,还有深中江通道和虎门二桥正在建设中,跨珠江口的通道就有5条,必将大大缩短珠江口两岸的交通距离和成本。
无论粤港澳大湾区要走怎样一条建设道路,都要跟进共商、共建、共享这一方向。今后要以“互联互通”的理念重建长效机制,以“通”为定位与立足点,推动珠三角和港澳的合作。未来的合作框架应以问题导向,不再从市场开放合约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解开阻塞,打通血脉,并为此做出相应的制度性互动安排。根据这个方向,大湾区内部要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打造立体交通联通网络。推进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隧道、大洋航线、网络电缆和电网道路网络、机场、港口等的互联,不断提升连接效能;同时要重点关注软联通,推进医疗、教育、环保等具体领域的互联互通。更要以制度、文化对接保障硬件畅通,避免各类互联通道运送的乏力、失调、缺位、变形。要以完善的多层次和合作机制确保湾区经贸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双重提高;外部则要重点瞄准全球供应链角力,向外部拓展资源、生产、服务、消费的连接,连通世界各个市场网络节点。秉着共商、共建、共享这一理念,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成熟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