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的发展策略

宜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的发展策略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珠海的生态环境在港珠澳大湾区的诸多城市中是亮点中的亮点。近年来连续多次被评为十大宜居城市,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仅2017年,珠海市就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双自联动”、自创区建设等实施方案。

宜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的发展策略

1.珠海

珠海市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大湾区、自贸区、自创区建设等国家政策优势交汇叠加,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珠海历史性地站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连接点。作为广东省副中心和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珠海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珠海建市以来形成的生态环境、产业品质、城市格局、市场环境等优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经济方面。珠海市作为珠江口西岸城市,成为近年来广东省发展的新亮点,2011—2016年5年间经济发展增速年均9.4%[6],2017年增速为9.2%,其增速为广东省第一。调整发展方向,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动能转换提速:扎实开展“去降补”工作,2017年,去产能取得成效,国有“僵尸企业”出清重组工作全面完成,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落户项目26个。实体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正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全市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39.5%,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7%,下降1.1个百分点。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财政用于9项民生支出比例达到62.7%,累计投入969.6亿元,年均增长21.6%,民生保障水平保持在全国和全省前列,公共安全满意度排名全国第六。另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实施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压减行政审批事项129项,压减率达到47.6%,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市级事权310项,向社会转移政府职能77项。全面启动“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到99.15%。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珠海的生态环境在港珠澳大湾区的诸多城市中是亮点中的亮点。近年来连续多次被评为十大宜居城市,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香炉湾沙滩修复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开展水源保护区等专项执法行动,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全部按期办结。国内首个海洋波浪能试验项目在大万山岛启动。

第四,宜居宜业的发展潜力方面。仅2017年,珠海市就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双自联动”、自创区建设等实施方案。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PCT申请量累计达150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0件,居全省第二。实施人才优先引进、留学人员创业资助等措施,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3名,累计达93名,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2018年更是以67亿资金的力度广纳各方人才。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增强,全市新增金融类企业3072家、备案创业投资企业137家、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7家。

2.澳门

作为大湾区中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澳门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成绩十分显著。

第一,经济方面。澳门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克服困难,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并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2017年澳门经济实质增长9.1%,终止了过去3年的经济收缩。经核算,2017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为4042亿澳门元,人均生产总值为62.28万澳门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到澳门视察时,宣布中央支持澳门的19项惠澳政策措施,有力支持了澳门“一中心、一平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1999年,澳门特区与内地的贸易总额约74亿澳门元,接待内地旅客约165万人次;2016年,贸易总额增长至近138亿澳门元,接待内地旅客增加至约2045万人次。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澳门政府在历年的施政报告多次明确提出,“‘以民为本’是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所在,是特区政府继续改进行政运作的基本出发点”。在此行政纲领下,澳门社会治理全方位尊重民情、广纳民意,形成了广泛信任的关系网络。澳门发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明显先行一步,社会组织与政府机关的互动合作非常密切,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治理典范。特别是服务性社会组织总数超过5000之多,作为澳门社会最为独特的社会现象,很多社会团体历史悠久、覆盖面广,颇具社会影响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7]。在此背景下,澳门警方主动将公共治安管理的部分职权向社会组织转移,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协助开展公共秩序维护工作。据澳门警方的公开信息显示,澳门警方与社会组织的互访交流十分频繁,在共商解决社会治安、交通管理和防范青少年犯罪等方面以及承接警务职能转移方面效果明显。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澳门的人口密度全球最高。内地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是深圳,2016年为5963人/平方公里。澳门2016年人口密度为20203人/平方公里,是深圳市的3倍多。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很大,但成效斐然。澳门环保注重法律和制度先行,切实依法治澳。2018年4月12日召开的“2018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上,特首崔世安在致辞中提出:“澳门特区在首份‘五年发展规划’中订立了加速建设宜居城市、加快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生活的目标,致力于使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并将通过加强区域环境合作,为区域创建优质的生态文明。”

第四,宜居宜业发展潜力方面。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澳门提出“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自身功能定位,即“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建设定位,多管齐下,稳步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不断提升澳门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目前“一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一个平台”建设初见成效。2016年“中葡合作发展基金总部”正式落户澳门,首届“央企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设高峰会”在澳成功举办,澳门特区作为中葡平台的作用日益巩固。

3.中山

中山市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间地带。深中通道和虎门二桥建成后将为中山的宜居提供更大优势。

第一,经济方面。中山的经济实力近年来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年均9.1%,2016年生产总值3202.8亿元,比2011年增加超千亿,人均生产总值9.95万元,是2011年的1.4倍,居珠三角前列[8]。2017年生产总值3450.31亿元,同比增长6.6%,稳中趋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大关,地均生产总值每亩约12万元,均处全省前列。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山可持续竞争力排珠三角第4位,经济竞争力排珠三角第5位。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2017年第5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山”建设不断深化,开展严打严防暴恐等专项行动,全市刑事案件发案下降5.5%,破案上升3.4%,名列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第5位,第6次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第4次捧回“长安杯”。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省市共建火炬开发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启动。民生财政支出比重达68.2%。城乡居民收入比排全省前列。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中山成为国家生态市。“十三五”期间,大力进行森林绿化,建成25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完成和提升道路绿化1100多公里。创建广东生态示范村247个。长期注重空气治理,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国前列。“南粤水更清”行动综合得分连续3年居全省第1位。为确保减排达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5%,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成功创建南朗等4个“广东省森林小镇”,数量居全省第1位。连续10年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获优秀等级。绿色生产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入选国家第3批低碳城市试点。

第四,宜居宜业发展潜力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山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在2015年度创新驱动发展考核中居全省第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6%,居全省前列。人才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培育引进各类人才27万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8人。成功创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平台增至42家,创新创业基地增至26家,省市创新创业团队增至27个。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中获奖数居全省第2位。2017年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加大,出台“人才新政18条”,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增至39人,纳入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26人,省市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39个,博士后工作平台增至43个,专业技术人才达20.4万人,市技师学院教师梁嘉伟勇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金牌。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中山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跻身全国城市前20强、地级市第4位。

4.惠州

惠州的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十分有特点,文明创建实现新突破,高水平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工作重点集中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表现:

第一,经济方面。综合实力跨越式发展,2011—2016年5年间,GDP年均增速10.7%,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居广东省第5位。2016年经济总量3390亿元,2017年经济总量3830亿元,增速7.6%。着力建设重大产业、重大平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5.6∶57.9∶36.5,调整为4.5∶55∶40.5,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0个百分点。[9]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2012—2016年5年间,坚持将市级新增财力75%以上、县级新增财力60%以上投入民生。2017年继续取得新成绩,一方面,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2017年,累计投入5.06亿元,实施村扶贫项目1116个,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脱贫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38772人实现预脱贫。另一方面,突出全民共建共享,着力抓创建、办实事,民生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397.7亿元,增长10.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71.8%。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突出绿色化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城市健康指数全国第6位,环境空气质量居珠三角第1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创新生态环保管理机制。生态创建成效显著。市级生态村实现全覆盖,所有县区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创建标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成功承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获评2017美丽山水城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

第四,宜居宜业发展潜力方面。牢牢扭住创新驱动发展“八大抓手”,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大工程”建设,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海绵行动”深入实施。仅2017年,对深招商选资196宗,总投资2210.9亿元,其中引进高技术企业59家。深莞惠经济圈(3+2)第十次联席会议32宗涉惠合作事项有效落实,全面对标深圳成效明显。开放式创新平台取得突破。中韩(惠州)产业园获国务院批复设立。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环大亚湾新区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2017年111宗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41亿元,三大起步区及“1+N”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广东硅谷”建设提速。创新成果量质齐升。2017年PCT专利申请量35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37件,获十九届国家专利优秀奖6项。

5.东莞(www.xing528.com)

东莞毗邻深圳,区位优势明显,是一个不断成长、日新月异的城市。由东莞市统计局网站和2017、2018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可以看到:

第一,经济方面。近年来,东莞的GDP总量一直在创造佳绩。东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东莞GDP年均增长8.4%。2016年,东莞GDP重回全国前20位。在珠三角城市中,“十三五”期间,东莞连续5年GDP稳居九市中的第4位。[10]东莞土地面积仅为246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03%,但对全国的贡献突出:东莞常住人口占全国的0.6%,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5%的税收,解决了全国0.8%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全国4.7%的外汇收入,储蓄了全国0.8%的住户存款。所有贡献指标权重均超过面积20倍以上,凸显了“小牛拉大车”的作用。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东莞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东莞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大力打造“善治之城”,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路。自2015年起,在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推进过程中,打造出一批创新色彩浓、实践效果好、示范意义强的治理创新优秀项目,充分发挥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以村(社区)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工为主力、企业等社会力量为协同的联动格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东莞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2—2016年完成江库联网一期工程。茅洲河等跨界河和内河涌污染治理全面加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量位居全省第一。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17个,建成绿道956公里、休闲绿地1287处。2017年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立下“军令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解决环保突出短板。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01天,顺利达到国家“大气十条”终期考核要求。加快修复城市生态功能,建湿地公园2个,省森林小镇3个。划定海洋生态红线,铁腕整治46宗历史遗留用海项目。

第四,宜居宜业发展潜力方面。东莞2017年出台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计划等行动计划,发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规划和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启动广深高速创新资源带建设。大力培育创新主体。预计全市高企数量从2028家增至4077家,新增高企后备企业2400家,总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新增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11个、省创新科研团队5个、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名。与北大、清华等38个知名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名校研究生院。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进入全省首批启动的4个实验室行列。企业研发机构全年获省资助达6.2亿元,在全省地级市中大幅领先。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为1245家企业对应减免税款21.9亿元。

6.佛山

佛山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广东省省辖市,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是“广佛都市圈”“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东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由佛山市统计局网站和2017、2018年佛山市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查得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可以看到:

第一,经济方面。2011—2016年5年跨越2个千亿元台阶,GDP年均增长8.5%,2017年佛山生产总值占全省10.6%,达9549.60亿元,增长8.55%。从生产端看,工业生产持续加快,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是2017年经济稳中向好的支撑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达126332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8万元,同比增长9.2%。[11]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人民满意政府建设行动计划完成150个年度重点项目,根据第三方机构评估结果,2016年佛山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得分85.18分,比2015年提高1.37分,市民对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2017年全市民生支出57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9%。省市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中再获第1名。召开城市治理大会,着力转变城市治理方式,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2017年获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居全国第8名。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9个。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6年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比2011年下降58.8%,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8.3%,首批整治的42条重点河涌达标率69%,新增公园绿地693.97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5.5%,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7年完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终期考核目标。全面推行河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在全省考核获优秀等次,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广佛跨界河流水质改善取得新突破。

第四,宜居宜业发展潜力方面。2017年,全面落实省创新驱动“八大举措”,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73家,累计2561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45%,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功举办第三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第22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暨第二届世界发明创新论坛、佛山企业走进清华等活动。与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佛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平台。新增孵化器10家,累计62家;新增众创空间25家,累计5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5家。加强人才培育引进,新增市级创新团队19个,累计76个。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建设2个高校佛山校区,创建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家示范基地。佛山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由第38位上升至第29位。广东金融高新区累计引进项目369个,总投资额近700亿元。

7.肇庆

肇庆地处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北部分。由肇庆市统计局网站和2017、2018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查得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可以看到肇庆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情况表现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肇庆市的经济发展属于稳中有进,2016年GDP2070亿元,增速5.2%,2017年GDP2200.61亿元,增速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实际增长7.8%。2017年以大融资大投入推动大开发大建设,拉动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超额完成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100项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45亿元,其中35项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计划152.7%,完成率居全省前列。[12]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从“一楼式”升级为“一窗式”“一网式”,123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零跑动”办理,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3年居全省前5位。2017年,“创文”攻坚得到群众认可和各界好评。11项专项提升行动成效显著,投入16亿元办好“万件民生微实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78个。全市有6项10个单位获全国文明表彰、5项15个单位获全省文明表彰。民生工作每年都有新的进展,2016年财政投入民生类支出18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4.5%,2017年财政投入民生类支出198.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96%。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环境是肇庆市各项工作的亮点之一,组织实施“环境执法年”活动,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公布制度,切实做到“三个绝不”。深化大气污染五大领域源头治理,近4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7个百分点,2016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0天,占比为87.4%,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4%,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上升1位。境内大江大河水质保持优于Ⅱ类标准,西江肇庆段225公里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56%,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检。

第四,宜居宜业发展潜力方面。全面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成为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市和首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点。设立1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5%左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分别增长101%、25%。高水平建成鼎湖高层次人才“双创园”、高新区创新创业科学园等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实现“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零”的突破,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创新高。累计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人,引进西江创新创业团队6个、领军人才3名。

8.江门

江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优良,宜居宜业城市的构建情况良好。由江门市统计局网站和2017、2018年江门市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查得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可以看到:

第一,经济发展方面。江门市围绕“兴业惠民、治吏简政”,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2012—2016年“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年均8.4%。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90.94亿元,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35亿元,增长10.9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00元,增长9%。[13]

第二,社会治理方面。一方面,政府提速简政放权,“十三五”期间,市、县两级共调整审批事项3264项,精简比例达43%。完成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简政强镇等改革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大民政”工作,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超700亿元,年均增长25%。全面实现贫困村基本脱贫。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各项保障待遇稳步提升。列入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地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对潭江流域、市区山体保护,实施河长制,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1%,空气质量总体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三旧”改造7034亩。完成碳汇林工程1.49万亩,建成生态景观林带90.5公里,乡村绿化美化点137个,新增森林公园14处。新会区崖门镇四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建设全球首例高铁拱形全封闭声屏障,保护小鸟天堂景区生态。

第四,宜居宜业发展潜力方面。扎实推进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4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238家,均比上年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和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分别达到43%和100%,达到和超过省定目标。“小微双创”示范工作扎实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达21家,众创空间达24家,均实现倍增。累计培育2078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江门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上升了13位,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2%。实施“人才强市十四条”,新建院士工作站4个,目前全市已增加到7个;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引进院士1人、博士后15人、博士87人、硕士75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达1.5万人,高技能人才连续6年每年增加万人以上,总数达12.6万人;江门“人才岛”首期项目开工建设。成功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11项。2017年新增商标注册7000多件,创历年新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