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而深圳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发展最好、影响最大、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特区。可以说“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奇迹中的奇迹”。
对于深圳经济发展历程,理论界有不同的划分阶段,其中包括四个发展阶段说和三个发展阶段说。他们或依据深圳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依据深圳经济结构转型调整而定。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实际,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分析深圳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改革开放初的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1978年12月23日,广东省革委会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在三到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成为吸收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成为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1月13日,广东省革委会向国务院请示,提出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珠海县改为珠海市,属省辖市建制。3月5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革委会报告,批准宝安、珠海撤县设市。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8],宣布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另外又增加了福建省的厦门四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这标志着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正式成立。
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先集中力量举全国全省之力把深圳经济特区建好,可以说深圳是起步最早的经济特区。初期建设主要围绕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方面:1979年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东角头、蛇口、赤湾等港口,自此深圳工业化具备了硬件设施开始起步。软件方面: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定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保障开放型市场有序发展。在软硬件基础上,深圳解放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为改革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用工制度、基建制度、企业体制和劳动保险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在深圳的发展中,建设者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成就了深圳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锻造了深圳拼搏进取的垦荒牛精神。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打牢基础、改善制度、单项突破等多方面的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经济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
2.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飞速发展时期(1986—1992)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其经济增长主要由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资本积累来拉动,属于典型的外延性经济增长模式。
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深圳一方面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华侨城大亚湾核电站、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一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多地区、多行业、多层次的横向联合,建立一批内联企业,弥补技术和人才的不足,比如与中科院合作保障技术支持。二是创建保税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组建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远洋贸易。三是开放妈湾码头、皇岗口岸和盐田港口岸,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深圳机场通航。通过上述一系列做法,深圳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主导城市。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实现贸易顺差,199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3.改革转型增强科技创新时期(1993—2002)(www.xing528.com)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依靠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创新优势的提升。
1993年6月,深圳承办了广东省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场会,直接推动了深圳市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的决策。大批科技人员南下创业,深圳的民营科技企业队伍得到了飞速发展。享誉世界的知名企业:华为、腾讯、比亚迪纷纷在这一时期创立。
1994年和1995年江泽民视察深圳特区发表讲话:“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并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9]为此,深圳市实施战略转型,提出“三个根本性改变”: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特区发展从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创新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在对外开放方面,深圳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层次,努力与国际管理接轨。一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率先对外商和外籍人士实行国民待遇,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二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三是深化口岸体制改革,接轨国际惯例推进口岸体制重大改革,进一步简化查验手续,实行统一报关,提供一条龙服务,保障通关便利;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增长;五是积极推进深港全方位合作:投资合作、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金融服务业合作、旅游合作等等。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三大支柱产业。这期间深圳经济保持平均20%增长速度。
4.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优势时期(2003—2016)
随着我国加入WTO,内地与港澳签订CEPA。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土地、人口、能源和生态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2002年深圳市政府首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高科技城市,为此进行一系列经济行政体制改革,以保证高科技发展。一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二是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核心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落户深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三是引进高科技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化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四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在扩大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兴潜力市场俄罗斯、南非、中东等地的开拓力度。
当国内其他城市正在努力转型升级之际,深圳的产业结构已经完成蜕变。产业结构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逐步向其他地区或者就地转行升级(东莞、惠州的发展更多得益于此),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港口航运、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深圳本土高科技产值超过外资,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标志性事件。
在此阶段,深圳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科技创新是深圳经济奇迹的特色优势,R&D投入和专利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贡献。早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为加快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经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弊端的暴露,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深圳政府认识到了科技研发的重要性。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城市,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居全国城市首位,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709.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05%,占比水平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24家,约占广东省的一半;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283家,约为2008年的6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6项,获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130项,PCT国际专利申请超5万件,分别是“十一五”的1.8倍、4.5倍和3.2倍;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近8.4万件,约占全国1/10。同比增长1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最为关键的是深圳专利技术发展成果90%来自企业,这种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对经济增长推动力更显成效。[10]
科研开发的投入、运行和产出,都离不开良好运转的科研体制,深圳具有“六个90%”的特殊科研体制。一般来说,高校和机构较多的城市创新实力更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但是深圳自特区成立之初,其创新实践活动就主要由企业主导和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深圳独有的科研体制。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以“六个90%”为特征,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充分说明了深圳切实坚持了企业为创新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正是这种特有的科研体制,成就了深圳创新的奇迹。2015年根据国家知识产权部门的统计,当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位排名行业当中,深圳拥有五家企业,分别是中兴通讯、华为技术、华星光电、腾讯和比亚迪。这些知名企业也正在承担着引领深圳经济走向创新的重任。
2017年深圳超过广州位居全国GDP排名第三,深圳的GDP总量是22438.39亿元,而广州是21503.15亿元,排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第二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