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地价与南京恰成映照。作为近代政治中心,1912—1924年,是北平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由于兼做政治文化中心,又是联结东北、西北、华南的北宁、平绥、平汉3条铁路的枢纽,北平人口聚集,地价、房租亦逐步增高,其中1914—1915年增长最快,1912—1913年市内商业繁荣地区每亩地价约1,000—2,000元,1914—1915年约5,000—6,000元,到1928年达到1万元以上。[47]1927年以后,政府南迁,东三省沦陷,使北平的政治地位与交通优势丧失,仅靠文化教育和旅游业维持,各个行业一落千丈,在新都南京地价倍增的同时,北平地价一跌再跌,至抗战前再没有恢复1928年前后的水平。
1928年以后北平市划分为市内11个区和市外4个郊区。[48]市内最繁盛的商业中心是前门大栅栏、西单、东单3处。北平向有“东贵西富、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之说,东贵是指豪门贵族、官绅大户多半居住在东城,如几大王府等;中城是指前门商业中心;城南指天桥一带的下层平民居住区;西城一般是中上层人士居住区。王府井大街商业区的形成是近几十年的事。
1929年,北平市政府公布了全市的地价等级标准。全市土地分为宅地、园地、旱田、水田4类。其中宅地一类,城区分为11等,郊区分为6等,每等内再分1—3级。以市区宅地为例,一等包括西交民巷、前门大街、大栅栏、王府井大街、珠宝市等商业最繁华地区,每亩1,500—2,000元。末等包括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至西便门一带,每亩75—100元。郊区宅地每亩50—150元。
有人根据1931年7、8、12月及1933年10—12月全市房地产买卖案1,376件,以市区11个行政区和4个郊区为单位,参考1929年估价,得出各区最高、最低及平均地价,基本与1929年的估价相吻合,如表8-33所示。
显然,外一区、外二区、内一区、内二区最高地价相同,平均地价也接近,居全市之首,尤以前两区为最。因为外一区、外二区所在地正是前门大街北段、前门火车站及大栅栏一带的商业中心,而内一区有东单、王府井大街,内二区又有西单、西四牌楼等地。因此,这4个区地价高主要是靠交通和商业优势。全市最高与最低宅地地价相差66倍。全市平均地价每亩790元。整个北平市地价水平偏低。(www.xing528.com)
表8-33 30年代初北平市各区地价比较[49]
续表
可见,都城的政治地位对地价的影响之大。关于这一点,在第9章进一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