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前,厦门市各地段的地价,随着市区的开发与经济的繁荣不断变化,呈上涨趋势。如在旧城改建之始,开元路是市区唯一的马路,是厦门商业中心,地价昂贵,售至每市方丈 800银元。但 1927年后路政处继续开辟马路,建筑住宅、堤岸、公园,商业中心移至中山路、大同路,于是开元路的地价逐步下跌,每方丈仅值400元。而中山路、大同路,开辟前因街道狭小,商店稀少,房屋简陋,地价不及开元路的50%。开辟后,洋行、商店鳞次栉比,商业兴盛,地价不断上涨,每方丈售价达3,000银元,甚至一度高达5,000银元。
1931年以后,厦门市地价开始下跌,直到抗战后再未能恢复至1931年前的水平。地价下降原因首先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商业萧条,侨汇剧减;其次是日本侵华战争,继“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之后,华南战云密布,局势动荡,房地产投资者持观望态度。而土地又不断开发,供过于求。部分地产经营者,缺少雄厚资金,大都是购买地皮后立即转手抵押兑换现金,然后再购买第二块土地。如一旦无人承购、承押、承租土地,则只得降价出售。1932年前,闽南军阀陈国辉曾出价40万银元,购买大同路仁记店楼1排10个店面(今大同路44号至62号),因中介人索取2万元佣金而未成交;到1935年业主拟以18万元出售,竞无人问津。[37]1930年,商业用地平均每亩53,335银元,宅基地3,507银元,园圃地4,116银元,农地5,665银元,此后逐年下降,到1934年,商业地平均每亩地价降为36,998银元,宅基地降为2,117银元,园圃地降为3,006银元,农地降为3,630银元,下降率分别为31%、40%、27%、36%。[38](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