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比上海开埠晚20年,房地产业起步略迟,但发展过程大体相仿。20世纪初,9国租界的设置和扩充,使天津可供开发经营的土地成倍扩大,房地产业成为潜力极大的新兴行业。一些具有经营意识的外国人率先组建房地产公司,开发低价获取的租界土地。20世纪先后成立的外资公司主要有:
英商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01年成立)、德商德兴公司(1902年成立)、英商河东兴业公司(1903年成立)、美商泰隆公司(1903年成立)、日商东京建物株式会社(1903年在天津设立分部)、比商义品公司(1907年成立)、瑞士商人的陆安公司(1926年成立)、英商永昌泰有限公司(1935年成立)、意商立多利信托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1938 年成立)。
其中,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外商房地产企业,是英商先农公司(英文全称Tientsin Land Investment CO.LTD,直译为天津土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可称为近代外商在天津经营房地产业的缩影。
1900年7月30日至1902年8月15日,天津处在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地区临时政府”即“都统衙门”的管辖之下。先农公司的创始人丁嘉立(美籍)就是都统衙门的总文案,即汉文秘书。丁嘉立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出身于传教士家庭,本人获博士学位,是个“中国通”,担任过李鸿章的英文家庭教师。1901年,丁嘉立把自己在法租界紫竹林和西开(今和平区滨江道及西开教堂一带)所获取的数十亩荒芜低洼的茔地,充作投资资本,凭借他的权势,集合了一些有势力的官员和商人,创办了先农公司。经换算,丁嘉立交出的土地共约80.85亩,以每亩800两纹银作价。由于法租界发给其产权契证时,按手续收回原始买卖土地的契约,因此,最初的业主及地价已无从追溯。
1901年3月22日,先农公司召开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当时公司虽规模不大,但从发起人身份来看,对公司业务有很大影响。他们是:[15]
丁嘉立(C.Tenney),当时任天津“都统衙门”总文案。胡佛(H C Hoover),当时是开平矿务局工程师,1927年任美国商务部长,曾是美国第31届(1929—1933)总统。田夏礼(Charles Denbey),当时为“都统衙门”秘书长,1902—1905年为袁世凯顾问,1907—1909年曾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林德(A De Linde),海河工程局顾问和总工程师,后为煤气公司负责人。狄更生(W W Dickinson),曾多年担任英商总会的董事长,海河工程局名誉会计,并担任英工部局董事会董事长9年之久,先农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克森士(R A Cousins),怡和洋行总经理,曾是英商总会董事长和英工部局董事会董事长。赘克(C Drake),英国商人,先农公司的第一任经理,1907年前后为董事会董事长。
会议决定创办该公司的资本额为105,000两,每股1,000两,共计105股。各发起人承担的投资额为:
丁嘉立 66股 66,000两
田夏礼 10股 10,000两
狄更生 10股 10,000两
胡佛 5股 5,000两
林德 5股 5,000两
克森士 5股 5,000两
赘克 4股 4,000两
先农公司是天津市第一个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出现的房地产企业。它主要的获利来源是倒卖土地。先农公司的产业大部分都是在1901—1920年之间购置的。八国联军入侵后,一度社会局面混乱,地价很低,先农公司以每亩几十两银子的低价,买进了大批荒地、荒坟和坑洼苇塘,其中大部分在法租界,并且几乎囊括了连同今劝业场、渤海大楼在内的今吉林路以西、山西路以东、长春道以南、哈尔滨道以北的几百亩土地。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畸形繁荣,成为天津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人称“小巴黎”。特别是劝业场商厦俯临的今和平路、滨江道十字路口,成为天津地价的顶点。1937年先农公司将地处今和平路、滨江道交口的交通饭店地基2.485亩,以150,000元脱手,比先农购入时的每亩800两,高出53倍。[16]先农公司董事中有人任英租界工部局的董事,利用职务之便,事先了解租界建设规划,抢先占有即将被开发的土地。先农公司1917年年会报告记载:“天津为一发展中的港口,必须多掌握土地。英工部局计划由‘海河工程局’把一些坑洼荒地吹泥填平。应将英法之地卖出,低价买进该项土地(今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重庆道、常德道,即“五大道”一带),将来时机一到,可得厚利。”[17]所以,他们高价出售了英租界大沽路东西段的一部分土地,低价购买了正准备吹泥填平的墙子河外租界的几百亩土地,仅靠倒卖土地,1925—1926年两年就获利1,233,360元。[18]
1921—1939年9月,先农公司共购入30处地产,总面积264亩,远超过了创办初期1901—1920年购入的117亩土地,如表2-6、表2-7所示。[19]
表2-6 1901—1926先农公司购置房地产情况
表2-7 先农公司经营情况[20]
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是先农公司发展的高峰,1941年被日军强占后便再没有什么发展,且日渐萎缩。直到1954年政府接管时,先农公司拥有土地336亩,占全市外商地产的42%以上;房屋15,000间,包括著名的花园大楼、新泰兴大楼、先农大楼、先农大院、荣华里、先农里等,加上在今开封道、徐州道、大沽路、建设路的一部分房产,约占全市外商房产的44%,[21]而且质量与维护状况均属上乘。(www.xing528.com)
教会产业在近代中国房地产业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不光在上海,天津也十分明显。天津经营房地产的外国教会机构共有7家,至1949年占地共1077.312亩,房屋11,825间,在天津外商占地比例之中的55%,房间数中的53%。这些机构以各种“堂”名,进行房地买卖、出租,从中牟利,如表2-8、表2-9所示。
表2-8 天津外商房地产公司及教会占有房地产[22]
表2-9 天津外国教会机构经营房地产情况[23]
除租界外,天津旧城大部分地区仍以自有房屋为主,直到清末,建房出租的情况并不普遍,即使有,一般也采取传统的典当等形式。20世纪初,随着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才有人专以“吃瓦片”为生,建房出租。最初,旧城内外每间房屋租金不过几十文,相当于一个劳动力1—2日所得。后来,租金日渐增长,到抗战前,每间砖瓦房每月租金大体相当于1袋面粉(45市斤)。房主所收租金,除用于修缮、交纳房捐地税,所余仍高于银行利息率。由于收入有保障,又无须像经营工商业那样处心积虑,所以,凡是有一定资财的人大都偏好购置房产,除自住外,兼作出租。到1949年初,拥有300—1,000多间(每间约15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大房产主,已有100多人;300间以下10间以上的中小房产主有6,000多人。这些人在天津共占有房屋25万余间,占天津全部私产房屋(包括自有自住的房屋)总数的1/3以上。[24]
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和华北最大商埠,其经济政治地位对房地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清末民初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天津的政治地位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似乎更为直接。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垮台,不少皇亲贵族、遗老遗少退居津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政局不稳,军阀混战,又有不少下野军阀、失意政客来到天津作寓公,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这些人依仗势力,掠得大量钱财,又不了解天津房地产行情,一味急于购地建房,不问价钱,使一些经纪人得以从中贱买贵卖,大发其财。由此天津租界内外的地价也迅速上涨,在1927—1928年间,华界地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这些人建房绝大部分是为自己享用,只有少部分兼营出租,但这些人人数之多,投资数量之大,所建住宅设计施工质量之精良,占地之广,亦形成对天津房地产业的促动。
有关资料记载,在天津建房的清室权贵及官员不下几十人。此外曾任北洋时期总统的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在天津也建有一处或多处花园洋房,还有总理张绍曾、潘复,陆军总长鲍贵卿,海军总长刘冠雄以及历任农商总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等,都在天津置产作寓公。在天津寓居的各省督军、省长、都统就更多了,以张勋、王占元、孙传芳、李厚基等为代表,有20多户。
总之,当时天津的各界名流总数在七八十户以上,一般都占有一两处产业。为求安全与舒适,这些产业多集中在各国租界。意租界和德租界远离闹市,街道安静整洁,交通便利,建筑考究,是理想的高级住宅区之一。法租界今赤峰道,以众多督军住宅得一绰号“督军街”。
他们中有人不仅建房自住,也加入了房地产业主的行列,为社会提供出租房屋,建设了一大批里弄住宅和公寓。如湖北督军王占元,在天津租界内外共占有房产3,000余间,江苏督军李纯在今河北区三马路、五马路,南开区北马路购地建房1,404间,在今河东区东兴里拆建扩建平房500间,在泰安道购房150间,全部用于出租,成为天津少有的大房地产主。[25]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是漕运枢纽,北方商业重镇,旧城里有不少豪门富户,如大粮商、大盐商、船户等。租界房地产业发展起来后,这些富绅也纷纷投入房地产经营,其产业主要在租界以外,主要经营方式是土地买卖出租以及建房出租。这些人财力雄厚,有的原先就拥有一些祖遗房地产。他们有人做了房地产业业主,有人成立了房地产经租处或公司,一般占地都在300亩—1,000亩之间。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家:范竹斋、焦涪沂、斋耀珊、李震华和程兴均、“李善人”家族后代等人。其中“李善人”的第三代李颂臣在大经路、天纬路、地纬路购地建造了470多间民房,全部出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津华商的房地产业逐渐形成,到30年代,天津已有荣业、东兴、利津、济安、广兴、广业、和利、宝兴、华兴、德基、德庆、铠记及劝业场等20多家华商房地产企业,如表2-10所示。
表2-10 天津主要华商房地产企业情况[26]
在当时,一般人是很难占有大量土地与房产的,因此,专业的华商房地产企业的出现往往都有一定的背景,不是依靠封建权势,就是依靠外国人的势力,这几乎成为普遍规律。天津的情况正是如此。
依靠传统势力起步的往往是一些前清遗老和旧军阀官僚。荣业公司的创办人和大股东荣源,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的岳父,内务大臣。他创办的荣业公司是天津华商专业公司中最大的一家,房地产集中在今南市一带,其中公司所在的街道被命名为“荣业大街”。和利房产公司的股东多是清室成员,主要股东金肇臣即肃亲王耆善;东兴房产公司股东、江西提督李纯也属与传统势力有关的一类。
另一些是靠外国势力起步的,大多来自买办、汉奸、外商企业高级职员等。利津公司的创办人方若,是日本汉奸,日商洋行买办,公司成立时曾赠送日本人中岛真雄合白银1,500两的股份;安宁公司沈友眉先为比商义品公司的华人经理,后为美商平安公司的副经理;劝业场的股东高星桥是德商井陉煤矿买办;三义里经租处的负责人周振东是天津法租界公务局的捐务科长。
从企业规模看,荣业、东兴等17家企业拥有自产房18,000多间,代理他人房产7,700多间,在国内华商房地产企业中并不算小,而且房屋质量与坐落地点都比较好。
从经营范围看,华商企业不如外商业务广泛,主要以买卖、出租为主,有的只搞代人经租,比较简单,而且在管理方面有着明显的传统色彩。华商房产公司平均每一职工(包括账房、收租员)经营房屋200—300间,职工工资约占房租收入的10%—20%,修缮费、管理费平均每年占房租收入的 10%,除房地产税外,大多数华商企业并不按期从房租收益中提取折旧金,而是由股东分掉,不注重积累和扩大产业。
总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对外贸易稳步上升,超过广州,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工业也开始起步,商业繁荣,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华界与租界中外房地产业都有大规模的发展。1902年袁世凯、周学熙在今河北区中山路沿线主持规划的“华界新区”,经过大规模建设,已成天津华界政治中心。天津旧城周围的四条围城马路,也成为商业中心。尤其是北门外和大胡同以及宫南宫北大街,在20年代后非常繁华。后来由于军阀破坏,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不断在华界制造事端,华商开始将钱庄、店铺迁入法租界(今劝业场一带)和日租界(今百货大楼和平路一带)。至30年代,在这两个租界内形成了高级商业中心,在英租界内的五大道,法租界的花园路、赤峰道,日租界的鞍山道,意租界和德租界形成了高级住宅区。这种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城市格局,对日后的天津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