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继纲
编者按: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需要一批在前瞻、关键、重大领域里有影响力的、实打实的项目支撑,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离不开对原有产业布局的调整转型,离不开对新兴产业园区的培育建设,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定位,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是众多实干者的思考,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关口,能不能踏踏实实完善营商环境、化危为机,打造一片新天地?我们不仅要把目光锁定在临港、虹桥商务区这样的明星片区,类似吴淞工业区这样的产业转型引擎也同样重要,我们特别邀请万里智库高级研究员陆继纲先生结合实践,对工业区的创新发展分享他的思考。
26平方公里的吴淞工业区位于上海北端,是上海五大重点转型区域之一,是上海面积最大、条件最好、配套最全的转型区域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率先转型突破的主战场,也是宝山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目前,吴淞工业区范围内有各类企业353家,其中近70%为制造业企业,集中在金属冶炼、化工、纺织、机械铸造、金属制品等行业。其中,宝钢不锈钢、特钢、一厂、五厂、益昌薄板等总占地7.4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8%;央企及市属企业约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4%(其中市属企业约3.9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6%);区属企业及集体使用土地约12平方公里,约占46%。吴淞工业区肩负着带动上海北部城市功能提升的重任,是宝山区实施“国际邮轮之城、智能智造之城”的重要引擎,是践行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鲜活样板。
60年前,上钢一厂、五厂拔地而起,吴淞工业区成为上海传统工业基地,为国家重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年前,吴淞工业区启动环境综合整治,滚动实施七轮环保三年行动;2000年以后,市区两级政府全面启动吴淞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治理,先后投入28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34亿元,整治、关停100多家重污染企业,基本摘掉了吴淞地区重污染的帽子;2018年以来,宝山区深化吴淞工业区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筑10万平方米,整治违法排污企业50余家、取缔违法经营户70多家、清退违法居住人口7000多人、消除安全隐患160多处,关停6家易扬尘码头,基本消除了吴淞工业区内环境极度脏乱差现象,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宝山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板块开发工作一直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明确提出要将吴淞工业区调整转型为上海面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李强书记先后调研宝山区、宝武集团,明确提出“宝山区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牢牢把握区域定位,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全力以赴做好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和生态宜居的大文章,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宝武集团要共同推动吴淞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项目合作,打造特色产业”。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宝山区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吴淞、南大等重点区域转型开发。2019年7月31日,宝武转型区域首发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吴淞创新城开发建设进入密集施工阶段。
——吴淞工业区肩负着带动上海北部城市功能提升的重任,是上海践行新发展理念、率先转型突破的主战场,是上海打响“四大品牌”、建设“五个中心”难得的战略空间。宝山是上海的北大门,区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历史上一直是上海重要的钢铁、港口、能源基地,宝武钢、上港、石洞口电厂等很多大型央市属企业都坐落于此。市委书记李强在市委全会上提出“吴淞等区域要加快整体转型升级,提早谋划产业定位”的要求,前市长应勇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推动吴淞等整体转型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我们积极作为、久久为功,坚持生态先行、规划引领、项目导向、机制创新,加快打造成为城市建设的新标杆、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产城融合的新示范。从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规来看,宝山已列入上海主城区,客观上,南片100平方公里已完全是上海中心城区。所以,宝山产业的特点就是既有产业基因的传承,骨子里流淌着制造业的血液,又是上海中心城区主城片区,兼有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特征。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将吴淞工业区规划为主城副中心,进一步凸显其区位价值。可以说,吴淞工业区承载着为上海产业转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增量战略空间的重任,也承载着引领上海外环产业带向智能化智慧化升级的重任。吴淞创新城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承载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区域整体转型,将进一步带动上海北部乃至全市的发展。
——吴淞创新城是宝山实施“国际邮轮之城、智能智造之城”的重要引擎,将打造成为城区功能提升和转型发展的靓丽名片。近期,我们对宝山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定位进行了充分研究讨论,提出实施“双城战略”。一方面,我们面向全球,从港口物流基地迈向国际邮轮之城,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核心,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邮轮旅游示范区。吴淞工业区作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重要腹地,将为国际邮轮城的打造提供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另一方面,我们面向未来,从钢铁产业基地迈向智能智造之城,积极培育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平台经济等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把宝山打造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全球制高点。吴淞工业区将构建“两新两创双高”的产业体系,即以新材料和新硬件“两新”产业为引领、科创+文创“双创”产业为驱动、高端新兴商务商业和高品质特色旅游业为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邮轮之城、智造之城的核心承载地。
——吴淞创新城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板,将导入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全市转型升级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卓越城区建设的示范区。吴淞创新城将率先实践“四论英雄”的理念,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密度。吴淞地区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将脱胎换骨、全面升级,将重塑城市功能,实现从传统工业园区向国际化、现代化、精品化卓越城区的转变;将重塑区域产业品牌,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将重塑空间格局,打造高效“楼宇产业”标杆;将重塑服务生态,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新典范。这些转变,使得吴淞工业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区综合服务功能转变,将进一步满足周边地区的就业、生活、娱乐等时空复合需求,带动宝山实现整体转型升级。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对吴淞转型战略定位、规划愿景、转型路径和高质量发展潜力等方面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具体从三个层面着力深化和加力推动。
第一个层面: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好三对关系。
一是把握好整体规划和先行先试的关系。吴淞工业区比虹口区还大2平方公里,城市形态、产业发展在这么大的版图上,通过规划一锤定音不太现实,肯定有个层层递进、不断优化的过程。与其他四大地区相比,吴淞创新城开发建设面临着转型调整周期长、推进落实难度大等问题。首先,区域范围大(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利益主体多元和权属情况复杂(牵涉央企,市、区属企业及百姓等多方利益)、行政区划涉及单位多(涉及杨行镇、淞南镇、友谊路街道、吴淞街道、张庙街道5家单位)的现实。其次,区域规划定位高(总体规划中确定为城市副中心),规划中涉及多项市级大型市政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北沿江铁路和上海北站、多条市域和市区轨道交通、大型公共绿地、医疗和文化类高等级设施),调整决策层面高、周期长、难度大。开发上也不可能全面开花,我们明确提出“规划引领、功能优先、项目突破”的总体转型思路,以及“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统一规划、多种模式;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重在启动、滚动开发”的推进原则,也做好了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开发准备。所以,我们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优化原则,对于看得准、想明白、条件成熟的地块,深化到控规深度,先行启动。2020年在已初步形成“两规划、两方案和若干政策”等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编制了吴淞创新城2020年开发建设工作要点,包括完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编报、探索政策创新、完善基础配套、启动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明确管理职责等七方面36条工作任务要点,加快按要求实质性推动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融合新的业态、新的规划理念、新的城市功能。
二是把握好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关系。吴淞工业区是一个重化工业主导的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经济效益偏低、规划布局混乱、配套设施陈旧、环境面貌恶化等老工业区“通病”十分突出。同时,作为一个起步时间较早、央企集聚、管理松散的工业区块,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还面临一些特有的内在约束。历史遗留问题、现实发展瓶颈、二次开发矛盾等错综交织、相互影响,使得吴淞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与上海其他存量空间的二次开发乃至全国老工业区改造相比,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从用地布局上来看,吴淞工业区从最初的一个老工业基地发展到具有一定城市服务功能的工业区过程中,为解决工人的就地生产、就近生活问题,根据产业空间分布将职工生活区与相应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在工业区周围。因此工业区内现状有大量工业、仓储用地,大型居住社区与产业区毗邻,许多国有大型企业、重要军事部门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主要集聚在长江边和蕰藻浜两岸。这部分用地对社区生活的贡献较少,却给社区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其中一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由于缺乏开发动力和土地权属等复杂问题,也无法转化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积极空间。所以吴淞工业区转型既要考虑静态投资的平衡,但也要摆脱传统的完全依赖房地产出让金来平衡市政配套的思路。针对资金平衡问题,还是要坚持动态和静态“两条腿”走路,短期内靠房产解决一部分资金缺口,中长期要靠做大产业蛋糕来增加产业产出。我们将通过界定工作职责分工、健全管理运作机制、健全完善内部管理职责,细化管理团队和开发运作团队的工作职责,推动计划制定、规划编制、土地收储和管理、产业招商、市政建设和管理等,把握好开发时序,争取在开发进入一定阶段后就有产业的产出,再叠加土地出让收入共同来平衡建设支出。
三是把握好产业高地和政策集成的关系。上海市把吴淞工业区作为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空间,也作为打造科创中心的重要区域,优先考虑卡脖子的重大项目布局。吴淞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应瞄准国际产业发展前沿,立足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站在更高起点上全面超前谋划新一轮产业发展,形成转型发展后新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同时也要加大政策集成和政策聚焦,要成为既能体现产业高度、投资强度、科创浓度的战新产业承载区,又能成为全面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功能的未来城市标杆。我们将在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学习借鉴临港新片区发展经验,鼓励优质产业项目提升容积率,增加地下空间;简化产业用地规划调整程序,降低优质产业用地扩建成本,降低园区平台用地成本等,以利于优质企业提容增效。积极争取列入市级高质量发展试点,结合市委市政府推进的“四个论英雄”高质量发展的试点工作,会同宝武、临港和上实集团,积极与市级层面加强沟通对接,力争将吴淞创新城近期启动区域列入试点范围。研究制定申报土地利用新政试点,为利于优质企业增容提效,降低优质产业用地扩建成本和创新平台用地成本,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板块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和促进产业功能混合的用地政策并试点实施,打造传承历史文脉和高品质发展的示范区域,创建企业和政府合作共赢的典范。研究过渡期土地和建设管理要求,进一步细化转型开发时序,原则按近期(3-5年)、中期(6-10年)和远期(10年以后)细化分期开发(含收储)项目和区域,并研究制定针对性的过渡期土地和建设管理要求。确定土地开发基价,按照“低成本引入产业和大本平衡有余”的原则,以第三方市场评估为基准、以宝武投资经营成本价为参考、以市场接受价为依据、以合作方接受认定价为第一信号、以政府市政公建配套价为基本底线,采用“五价综合考虑法”确定公正合理、有利开发的土地基价。认定方式上,采用与开发节奏相匹配的分期分区认定转型成本的方式,即“分期分区认定法”。创新探索转型开发操作路径,根据宝武集团与市政府签订的协议,在制度层面明确二级平台公司作为开发主体的操作路径,以确保首发项目按计划实质启动。加快明确市政公建配套建设和管理要求,从厂区到城区的定位,要求各类市政和公建配套同步规划、建设、启用,兼顾后续区域开发、轨道和道路交通建设运营、公共绿地建设管理,聚焦首发区域,细化明确基础和公建配套设施的实施建设和维护管理的主体、标准和时序等。设立区域转型发展专项基金,联合有关国有企业和市级相关部门,共同推动设立吴淞创新城转型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提高区域转型发展的品质和影响力。探索建立园中园的发展模式,综合考虑区域现状特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对接,结合分期开发计划,探索区域内建立不同运营主体和方式、不同产业特色、不同配套政策的园中园发展模式。(www.xing528.com)
第二个层面:坚持的三大开发理念,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科技创新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转变,塑造新型工业化发展新优势。
一是始终坚持高品质、高密度开发的导向,由重化工业向新型制造和研发创新转变。按照功能定位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重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和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以创新为动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特征,轻型无污染的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实现由重化向轻型智能的转变。围绕高质量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关和布局关,从容积率提升、土地复合利用、划小开发单元上挖潜增能,最大限度放大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二是始终坚持产城融合、以产建城的思路,由工业制造向生产性服务和功能性服务转变。通过制造业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结合城市功能的打造,发展商务商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共同形成对新型制造、平台创新、研发策源、低碳示范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支撑,实现由制造向服务的转变。在控规和专项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的衔接过程中,始终突出产业、突出功能,体现职住平衡的要求,体现满足高端产业导入和优秀人才集聚的需求。
三是始终坚持配套商圈产业同步的策略,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区综合服务功能转变。通过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促进城市各项功能要素的集聚,形成新型制造功能与商务商业、娱乐休闲、教育培训、生活居住等各类功能的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功能体系由单一向综合的转变。对于市政配套、绿化水系、公共设施、用地结构、建筑用量等规划参数坚持通盘考虑、一同谋划,不断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于已经对接好的产业项目,加快供地节奏;对于已经供地的项目全力支持,确保尽早开工;对于开工了的项目抢抓建设进度,力求早竣工、早产出。
第三个层面:立足吴淞工业区及宝山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确转型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三宜互促(宜商、宜游、宜业)、三创协同(创意、创业、创新)、三生平衡(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坚持机制为本,持续优化转型开发架构。我们于2016年成立了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吴淞转型办,作为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机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规划开发时序、建设开发进度加快组建“1个平台+2个公司”开发架构:“1个平台”即“吴淞地区转型发展平台公司”,“2个公司”即“上海宝地临港、上海宝地上实”两个开发公司(2018年9月28日,特钢、不锈钢先行启动区域合资公司揭牌成立。特钢区域成立上海宝地临港产城发展有限公司,不锈钢区域成立上海宝地上实产城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公司由宝武集团控股,以上实集团、临港集团为主选派优秀团队进行具体运作),负责推动特钢、不锈钢两个先行启动区域的开发。同时,我们与区域内的宝武集团、招商局集团、中节能集团、申能集团等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宝武集团、中铝集团、华谊集团等大集团、大企业建立沟通联动机制。下一步,我们将在上海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区域加快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级开发体制机制。充实完善区级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组建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宝山区吴淞创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由区分管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吴淞创新办),负责区域整体开发建设工作。细化分级决策和推进机制,根据市、区领导小组和市、区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工,细化分级决策的内容和程序。构建由市、区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及区工作推进专题会议和例会等分层次协调推进机制。充实配强管理运行团队,进一步做强充实吴淞创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齐配强部门和人员,明确内部工作职责和分工。组建区级功能性平台公司,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并参照上海市重点发展区域的经验,组建(或借用)区级功能性平台公司作为区政府代理平台,并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专业化人才。
二是坚持规划为纲,持续强化转型顶层设计。聚焦“产业耦合、环境融合、功能复合、空间叠合、机制整合”发展理念,强调专项规划的有效支撑性和拓展创新性,与后续工作组织开展相结合,涵盖综合交通、生态环境、市政基础、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方面。基于吴淞创新城建设规划成果,启动开展10个专项规划编制,核心成果纳入控详规划。我们按照产城融合、以产定城、多规合一导向要求,在市规划资源局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快规划体系研究与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已形成《吴淞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将吴淞地区总体定位为吴淞创新城,主要考虑以新材料和新硬件“两新”产业为引领、科创+文创“双创”产业为驱动、高端新兴商务商业和高品质特色旅游业为配套的“两新、双创、两高”产业发展格局。建设发展规划方面,目前形成了《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建设规划》,一方面突出产业为先,产业用地面积达8.3平方公里,占比36%;另一方面突出生态特色,生态绿地面积达6平方公里,占比26%,着力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国家创新创意创业功能的集聚区、国际文化旅游功能的承载区、未来美好生活城市的创新区。根据结构规划功能布局,进一步聚焦特钢、不锈钢两个先行启动地块,特钢区域3.8平方公里控详规划正在编制。不锈钢区域6.4平方公里正在进行控详规划研究。《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产业特定区-3单元(BSP0-0903)01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工业区N12-0501单元01、02、03、04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自2020年1月3日至2020年2月1日正式启动为期30日的规划公示。其中,吴淞产业特定区-3单元(BSP0-0903)以先进制造业与智能硬件等智能经济为引领,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树立区域智慧型产业社区标杆,打造“智造+创造”新产业平台;吴淞工业区N12-0501单元位于历史风貌保护街坊,坚持“以用促留”导向下对工业遗存的整体格局保护,营造具有工业遗存特色的高品质环境景观,同时,强化文化艺术新功能对地区转型的触媒作用,融入区域生态网、交通网等整体空间骨架,打造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建设要求,大力推进相关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完成转型发展建设规划报批,按照“产业为先、产城融合、生态宜人”的原则,加快报批《吴淞创新城转型发展建设规划》,力争一季度完成。并考虑宝武集团转型成本,规划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加快首发地块控详规划报批,加快特钢、不锈钢区域控详规划和两个启动区域各1平方公里控详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20年上半年形成上报方案。抓紧做好首发地块控详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并于2020年2月完成规划审批。有序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包括综合道路交通及轨交系统、生态绿化、环境影响评估、燃气系统、电力系统、水务系统、河道蓝线、地下空间、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等10个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已经启动,力争于2020年上半年形成规划成果,并做好与启动区控详规划的对接。同时,适时启动包括场地调查和公共设施布局等在内的其他专项规划和研究工作。启动有条件区域规划研究,选择吴淞创新城规划范围杨行镇域内,相对规整且具有近期转型开发条件的2-3平方公里区域,启动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推进黄浦江、蕰藻浜沿线规划研究,按照“与国际接轨、打造新亮点”的要求,结合转型开发时序,整合环境综合整治、区域交通组织、滨水空间营造、历史文脉传承、地块功能开发等目标,开展吴淞创新城范围内黄浦江、蕰藻浜沿线地区规划研究,根据实施需要编制可指导项目操作的规划成果。开展重大市政项目前期研究,包括北沿江铁路枢纽周边地区规划预控研究、轨道交通19号线和22号线站点周边地区规划预控研究、跨蕰藻浜大桥规划和方案研究等。加强区域本底和转型特色研究,建立包括土地性质权属、产业行业类别、建筑质量风貌、场地环境调查、企业经营情况等内容的区域现状数字化地图。开展包括高质量发展要素配置、建筑和重点区域风貌导则等专项研究,在前期工业遗存保护与城市更新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区域历史风貌保护建筑认定,并结合控详规划制定针对性的利用策略和方案,发挥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宝山新标杆”。
三是坚持全面提升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规模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集群。发挥宝山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上的既有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产业项目导入。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依托宝武、招商、中铝、中节能、中船、五矿等大型央属集团,以及华谊、申能、纺控等大型市级国有集团资源优势,着力吸引国际与国内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总部集聚,打造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创新基地。围绕新型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大力发展绿色、高效、低能耗、可回收再用的生态环境材料等领域,打造世界钢铁研发、交易平台及碳交易平台。在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领域,聚焦高端研发重点领域,依托宝钢高端与特种钢产品、特种金属、合金等产业基础,加强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攻关,推进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应用示范。引进和培养高端产业人才,鼓励企业和相关的高端研发院所将研发部门和技术部门设立在吴淞地区,并建立产业公共平台和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绿色化,为吴淞及宝山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引擎。在平台经济领域,延伸发展钢铁贸易、新材料等大宗商品交易以及碳交易平台等,并健全区域的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上海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的示范园。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岸线资源及水域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通过高端音乐、体育、演艺活动,拓展滨水文化旅游及邮轮产业链的领域,打造北部新城的高端文化中心。结合诸多钢铁工业遗迹,开展钢铁文化博物馆、工业遗址旅游等特色工业文化休闲游览。积极运用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形成高端化和综合化的工业文化产业链,依托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地标性景观、博物馆等工业文化项目,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海派时尚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四是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发挥先行启动效应。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一批老厂房、老堆场、老仓库进行园区化改造,建成中成智谷(总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2018年税收达6000万元)、上海玻璃博物馆(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不容错过的三个博物馆之一,为国家4A级景区)、上海移动互联网创新园(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税收亿元载体)、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国内第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生产性服物业集聚区)等一批优质载体。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快开发节奏,我们继续支持一批项目先行先试。启动了500亩的两个首发地块,一块是宝武特钢区域350亩,规划建筑规模约48万平方米,定位为上海北部总部中心,将聚集宝武内部新材料核心企业和外部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另一块是不锈钢区域150亩,总建筑规模约11万平方米,主要承接不锈钢地区文创产业发展,形成文化特色主体街区和工业遗存特色的高品质环境景观。启动了一批厂房改造项目。宝杨路L型厂房改造项目是特钢首发地块一期启动项目,拟利用20世纪50年代钢铁生产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建成7万平方米的高端商务办公载体。中铝上铜项目计划投资7.5亿元开展更新改造,打造20万平方米的“中铝尚同创智小镇”。启动了一批市政配套项目。积极配合推进轨交18号线(二期)建设、19号线和长江路快速路规划研究,做好铁山路-蕰藻浜大桥新建工程研究。启动江杨南路改建工程,疏解长江西路隧道和军工路快速路交通流量。加快完善基础路网,不锈钢厂区“三纵三横”贯通项目已开工建设,力争三季度竣工。下一步,确保首发项目年内开工,确保不锈钢20号组团文化项目和特钢宝杨路总部项目作为吴淞创新城首发项目年内实质性开工,其中不锈钢20号组团文化项目力争二季度开工。推进产业项目启动,启动冷轧成品库区域配套设施改造项目、不锈钢高炉区域钢铁会议中心、宝之云吴淞产业园,以及湄浦路智慧制造研发总部、一钢白玉兰文体中心、四元路文创产业园等项目,有条件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加大产业项目储备,加强对吴淞创新城范围内另有宝武集团权属以外用地,包括江南造船厂、中铝上铜、宝湾物流、上海申能、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半岛1919产业园、安达路31号地块、新华造纸厂地块等项目和用地的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按照符合规划导向和盘活利用的原则做好前期工作,有条件的力争实现开工。推动上大美院项目启动,针对上海美院项目,充分考虑周边配套等因素,会同市教委、市发改委、上海大学、宝武集团、上实集团等,力争于6月形成规划方案。全力支持宝武集团承办世界钢铁大会,针对宝武集团拟承办世界钢铁大会事宜,宝山区将予以全力支持,在前期周边道路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配合做好会议期间的有关支持和配合工作。同时,不断完善吴淞地区路网改造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同步和有序地推进。加快推进重大市政项目储备,力争于上半年完成铁力路、铁山路桥项目储备相关工作,并同步启动范围内电力、能源、泵站、交通枢纽、公共绿地及核心产业链关键配套等重大设施的项目储备。推进各项市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长江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做好轨道交通19号线和铁山路(跨蕰藻浜大桥)等项目启动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完善吴淞地区路网改造工作,推动厂区道路与市政道路贯通,并持续推进区域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长江路、长江西路、钢四路、水产路等周边道路列入区政府2020年度投资计划,并加快改造实施。持续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蕰藻浜、泗塘河沿线码头整治和差异化利用,持续开展区域内交通运输、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的噪音、扬尘和水环境治理,并结合转型开发进度有条件地启动地块的土壤修复工作。有条件启动绿化和公共设施建设,结合首发地块和区域的规划,根据项目需要和同步配套的要求,开展配套市政道路、市政设施、公共绿地,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的前期研究,有条件列入实施计划。
五是坚持整治为先,持续改善区域综合环境。针对吴淞工业区及周边“厂中村”“厂中厂”、扬尘码头、“五违”等脏乱差状况,以及蕰藻浜水环境、两侧码头岸线及企业生产排放等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启动了吴淞工业区、蕰藻浜沿线、江杨市场等三大重点区域整治,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吴淞工业区及蕰藻浜两岸无违建、无污染、无垃圾以及沿线两岸整洁、水面清洁。截至目前,共拆除违法建筑9.6万平方米,整治违法排污企业47家、取缔违法经营户73家、清退违法居住人口7286人、消除安全隐患163处,关停6家易扬尘码头,吴淞工业区内重点“五违”问题和环境极度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这也带动了区域整体环境的改善:区域AQI优良率达84.5%,较上海市总体水平高3.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5.5个百分点,列全市各区首位。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1、49微克/立方米,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10.9%、21.0%,降幅均列全市各区第2。2020年,我们将制定土地和物业租赁和改造管理办法,针对区域内存在的企业私自无序出租场地和厂房等物业、租赁户违规搭建、生产和排放等造成安全管理难度大、转型发展成本高等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要求,防止产生新的“五违”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扎实工作,稳妥推进、分步实施,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近期2020-2025年:产业培育阶段,转型基础加快夯实,功能框架基本形成。完成宝钢的集中搬迁及土地资源的整合,通过重点产业与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完成城市空间的拓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形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中期2026-2030年:功能成熟阶段,全面推进吴淞工业区的功能转型和能级提升,完成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效应的转型发展引领示范区。远期2031-2035年:功能多元融合,以世界全球城市倡导践行区为内涵,打造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的上海新门户。总之,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二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定力,一张蓝图画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加快推动吴淞工业区等重点转型板块早出形象、早见成效。
(陆继纲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