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表明,港口与口岸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和优势。新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已跨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如何依托深水良港,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口岸通关平台,全面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宁波深水港口优势的前提与基础。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口岸功能的强弱和运行效率的高低,对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繁荣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口岸管理体制是否顺畅、通关活动是否高效,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
口岸通关主要是指进出口外贸货物或出入境交通工具、人员通过海港、空港或陆路、铁路、公路口岸,依法履行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海事监督的申报、验放的过程。口岸工作流程主要有三个环节:即货物或交通工具代理人服务环节,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通关环节,港区和航站的生产作业环节。具体而言,口岸业务包括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办理货物进出口的报检、报关、理货、缴税、装货和提货等20多道作业环节,涉及海关、检验检疫、船代、货代、银行、港务等多个部门。在整个口岸工作流程中占大多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是报关、报检的通关过程,其工作效率对整个口岸效率起决定作用。
与此相适应,口岸通关平台是指为口岸通关服务而建造的办公场所(即通关服务中心)和公共电子信息系统(即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的统称。其中,通关服务中心将涉及口岸查验、港口生产、运输服务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整合,实行集中办公,开展“一条龙”服务,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进一家门办多件事,从而大幅提高口岸的竞争能力。电子口岸信息平台主要是运用电子化手段,优化口岸货物通关流程,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统一的口岸数据平台,规范、畅通口岸进出口货物的信息流、单证流、货物流和资金流,实现口岸数据信息共享,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提高口岸管理部门行政监管的能力和效率。这两者结合,将实现口岸通关效率的最大化。
宁波是全国最早提出“大通关”理念的城市。2008年宁波又推进口岸大通关与区域大通关建设的两种模式协作联动,加强了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海港口岸通关中心、空港快件监管中心和电子口岸四个服务平台建设,其中航运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并于2008年底开始运作,口岸通关平台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
2004年10月,位于北仑保税区的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总建筑面积8924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是集海港口岸集装箱货物通关功能于一体的对外服务窗口,有海关、检验检疫、金融、报关行及相关的港口、航运、货代等多家单位进驻该中心,进出口企业可以在该中心享受集中、便利、经济、高效、畅通、规范、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为宁波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目前海港口岸通关中心的业务量占全口岸2/3以上。因其紧靠港区,给企业通关报检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代理部门不用多头办事,报关、报检人员至少可以精简一半以上,不仅给企业节省时间、人员,而且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据有关资料表明,自该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平均每天往来通关中心办证人员8000余人次,日处理贸易额2亿多美元,日通关单证量8500余票(海关4800余票、检验检疫1100余票、港务放行1300余自然箱,预录入输单1200余票),月征收税款20多亿元。各项指标均在浙江省排名第一。
随着宁波口岸贸易的快速发展,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已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根据宁波市口岸贸易发展看,2008年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2020年预计可达到3000万标箱。宁波港现有的二期、三期集装箱7个泊位为300万标箱吞吐量能力早已达到饱和状态。为适应和满足宁波港口岸国际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宁波市已新建北仑港区四、五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大榭招商集装箱码头和开发梅山岛保税港区。据了解,2007年宁波港突破900万箱时,北仑海港通关中心已超负荷动作,2008年突破1000万箱后,通关中心已处于超重负荷运行状态,必须寻求新的出路。面对日益增长的口岸业务量,我们必须认真规划宁波口岸通关平台布局和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为长江三角洲、浙江省和宁波地区以及周边省市的经济发展和外贸运输服务,才能增强港口和口岸发展后劲,为打造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二)宁波口岸电子信息平台
宁波口岸电子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宁波港EDI中心和宁波电子口岸,两者互通互融。
宁波港EDI中心是交通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7年建成开通,其主要职能是通过EDI报文交换方式实现集装箱作业过程中的信息化,并作为交通部在宁波港口的“分局型”机构,为交通部提供有关信息。港口EDI中心立足港口为宁波口岸的集装箱运输企业提供电子数据交换以及高效、便利、快捷、准确、经济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十余年的运作与建设,已成为港区集装箱作业不可分割的部分。目前,宁波港EDI正在推进智能闸口项目建设,围绕着码头的业务核心系统,通过构建外部的预约系统、预录入系统和闸口识别系统,与各类用户一起协同作业最终实现闸口操作的无人化处理。
宁波电子口岸是在“大通关”背景下诞生,其主要职能是从物流角度出发协助进出口贸易企业快速“通关”,实现从托单开始、订舱,报关、报检到进出港口的全过程信息化服务。电子口岸成立四年来,完成了平台建设,开发出数十个应用项目,独立注册用户2500家;推出了“外贸八达通”和“企业e管家”等产品以满足企业通关手续和信息查询需求,受到宁波口岸广大用户的欢迎,并得到海关总署和宁波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电子口岸正按照口岸实际需求作为第四方物流实施主体建设网上运输市场。
2004年,电子口岸完成了宁波海关公共服务信息网和港口EDI中心的整合,宁波港EDl网站成为宁波电子口岸的一部分,宁波港EDI中心为电子口岸提供各集装箱码头进出港、装卸船集装箱信息,由电子口岸集成后统一发布,如集装箱信息综合查询项目等;同时,电子口岸组织实施电子装箱单系统,将为港口EDI中心开发集装箱码头闸口智能化系统提供坚实的基础。电子口岸与EDI中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宁波口岸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虽然,宁波口岸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也面临不少问题,这主要包括:一是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第四方物流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二是体制性障碍难以突破。电子口岸的政务项目开发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和体制性问题,涉及国家和省层面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推进目前难以取得突破。三是受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则的限制,很多业务单证还是无法脱离纸面化,无纸化工程任重道远。
(三)宁波机场报关报检中心
1998年12月,位于机场联检小区的宁波机场报关报检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主要为货主、货代企业提供进出口航空普货“一站式”报关报检服务。近几年来,运用中心这一通关平台,努力简化通关模式,大力推行“保税区报关、口岸放行”、“提前报关、口岸放行”等监管模式,以满足航空货物快速通关的需要,并大力支持“直通车”、“卡车航班”、“虚拟航班”等新型物流模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航空货运市场的发展。
从该中心运营十年的情况看,不论从中心的功能还是运营模式都明显限制了航空口岸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一、该中心没有形成完整的“一门式”通关服务,口岸监管与货站、仓储等企业布局分散,企业无法在区域内完成报关报检、提发货,直接影响通关速度。二、没有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相关的通关信息、数据无法交换共享。三、现在的通关时间不能满足航空运输业态的需求,如节假日不能通关。四、口岸尚未开通航空快件业务,给企业造成极大不便。五、没有专门的查验场地,经常造成该中心车辆拥堵。加之没有明确的口岸监管区域,给口岸监管造成很大风险。
(四)通关平台资源整合迫切
目前宁波通关平台已在运作的有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北仑)、机场通关中心以及待开发建设的梅山保税港区通关中心和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这些通关中心除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是在东部新城外,其余都毗邻口岸现场。建设通关中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既包括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口岸单位的大量审单、放行、物流监控、查验等人员及办公场所,也包括货代,报关公司的大量的报关、报检、查验人员及办公场所。
但从目前口岸的运作情况看,由于省内省外、市内市外的通关量和报关点不同。宁波港各码头作业区的业务量由于码头水深条件的不同,就会导致各通关中心工作量的不平均,出现向北仑通关中心倾斜的现象。在“多点报关”的通关模式下,企业必然集中人力、物力在业务集中的北仑海港口岸通关中心通关。最后,导致北仑海港口岸通关中心的通关业务过于集中,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有限人员配备又分散在各县(市——、区下属海关、检验局,没有优化组合和重组配置,这样北仑海港口岸通关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负重不堪,在正常工作时间外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www.xing528.com)
究其原因,主要是口岸通关的体制机制不顺,通关点过多,人力资源不够优化等原因造成的。如果整合现有各通关中心的通关资源集中搞一个通关中心主载体,剥离通关功能中心物流监控,查验功能组建辅中心,那么几个中心之间层次分明,功能清晰,既能实现人力、物力的最佳合理配置,又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口岸通关需求。
基于宁波海港、空港发展大趋势和宁波口岸大通关实际,今后宁波口岸通关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造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战略任务,以打造接轨国际、国内一流口岸为主要目标,按照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连接海内外的总体要求,整合口岸通关资源,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三驾四轮”的通关平台,形成以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海港口和空港通关中心为两翼,以北仑海港通关中心、空港通关中心和海铁联运通关为重点.促成海运、空运、铁运、公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通关平台建设大格局,促进口岸效率大提升。
“一体两翼、三驾四轮”通关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至10年内,实现通关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海港与“无水港”相结合、区域内与跨区域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确保通关各环节看得见、查得明、推得进,使口岸通关环境更优、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费用更低,口岸通关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国际化运作、市场化营销、现代化管理,口岸通关效率走在国内口岸前列,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一体”就是以东部新城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为主体,它聚集了口岸办、海关、国检、海事、银行、船代、货代、码头、报关行等机构及其常驻办事人员,形成一条龙服务的联合办公区域,建立健全投诉处理和应急处理机制;聚集了口岸通关电子信息平台的相关机构,形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通关的三位一体口岸电子中枢,成为电子审单、电子封关、电子查验、电子报关的“一键式”高效通关新模式,并以口岸电子平台为基础建立第四方物流。
“两翼”就是指以海港通关中心和空港通关中心为两翼,实现与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工作互补,促成“人从天中来、货从海陆走”的口岸通关服务格局。海港通关中心以大宗货物通关为主,包括北仑通关中心、大榭通关中心、梅山港区通关中心、象山通关中心、镇海通关中心等,它们聚集少数办事人员和现代机器设备,着重于码头、堆场的现场通关工作。空港通关中心功能设定为国际旅客、国际普通空运货物和国际航空快件服务,着重于机场的现场通关工作,建立“一门式”通关模式,形成以保税物流、海空联运、第四方物流为一体的空港通关服务。
“三驾”即以北仑通关中心、空港通关中心和海铁联运通关服务为三驾马车的重点功能载体建设。其中,北仑通关中心以现场的单证通关为主,强化查验职能,提高查验水平,而将物流监管职能整合到大榭通关中心。空港通关中心以空客、空货和空邮的通关查验和监管为主,整合现有口岸通关中心与快件监管中心,强化查验和监管职能,并配备先进的通关检测设备。海铁联运通关服务,重点是建立与集装箱海铁联运“一个枢纽+一个中心站+多个办理站”模式相适应的通关服务分支机构,即在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和北仑集装箱中心站,以及北仑、穿山、梅山、大榭等港区的集装箱港前办理站建设相应的通关服务平台,强化通关查验和监管职能。
“四轮”即以海上、空中、铁路、公路的全方面、立体化口岸通关服务。其中,海上通关,主要促成以北仑、大榭、穿山、梅山、象山、镇海等海港口岸为主,建立连片成线、联动服务的通关模式。空中通关,主要是围绕宁波栎社机场空港口岸,建立高效、快捷的通关服务模式。铁路通关,主要是以集装箱海铁联运、大宗货物海铁联运、内陆“无水港”海铁联动为主,建立协调有力、互联互通的通关服务模式。公路通关,主要以码头和堆场集装箱运输、液体化工产品运输等公路运输为主,建立安全、有序、快捷的通关服务模式。
宁波建设“一体两翼、三驾四轮”通关平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又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做好协调工作。从近期的工作重点看,主要是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强化口岸通关平台建设规划
加快宁波口岸通关平台建设,首要任务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体两翼、三驾四轮”的超前统筹规划。口岸通关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要将宁波——舟山港、宁波空港口和舟山空港通盘考虑,将东部新城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北仑海港通关中心、机场通关中心、大榭岛通关业务、梅山岛、象山、宁海及六横岛通关业务等进行通盘考虑,制定宁波口岸通关平台建设规划,使口岸通关平台顺应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需要。宁波口岸通关平台建设规划,一要统一规划,建立宁波市口岸通关平台建设规划协调领导体制,强化市规划部门对各区域、各部门的规划指导和领导,形成全市统一的口岸通关平台建设规划,促成口岸通关主体工程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二要强化科学民主规划,在规划过程中,积极采纳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公开征集干部群众意见,实现口岸通关平台建设规划的科学、民主决策。三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与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要督促规划落地、建设到位,加强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对规划实施监督,引导媒体、群众对规划落实监督。
(二)强化“一体两翼”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建设
加快东部新城的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北仑海港口岸通关中心和机场通关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部新城的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健全北仑海港口岸通关中心配套设施,扩大机场通关中心基础设施规模。要强化“一体两翼、三驾四轮”基本功能,尤其是要强化东部新城的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功能:要拥有一流的大通关窗口服务平台,一流的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一流的航运及服务企业集聚平台。为实现上述功能,主要提供流程优化、服务优质、”365天×24小时”的口岸大通关服务,提供适应多式联运、港口联盟和“无水港”建设等新模式的区域大通关服务,提供第四方物流、电子口岸、网上运输市场等整合国际物流链的增值服务,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货代、船代、金融、法律、咨询、培训等比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建设现代化“一体两翼、三驾四轮”基础设施,应分三个阶段进行,近期主要是主抓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潜力、突破瓶颈,促成主体框架;中期主要是建改并举,优化组合,完成功能;远期是要调整战略,超前规划建没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一体两翼”功能。
(三)加强通关公共电子信息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口岸信息化平台,一方面要继续取得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中央各部委的支持,确保垂直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能够在口岸一个平台上运作,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口岸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海空港之间,以及重点区域之间,建立统一标准的身份认证、技术数据等实现联网,构建起条块结合的监管网络和监管机制。中远期工作重点:建立集港口贸易、港口物流、疏港通关、交通管理、政府服务等融为一体的数字化疏港交通信息平台。二是建立口岸通关公共电子信息平台。在完善口岸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宁波电子口岸”、“宁波港EDI中心”、“东方港进出口物流信息网”和“宁波交通信息网”,建设成为具有宁波权威性的、统一对外服务的“宁波口岸通关公共电子信息平台”,该平台具有汇集海关、检验检疫、船代、货代、银行、港务及货运信息、价格行情、网上交易和诚信认证等功能,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通关等的统一信息平台。三是要加强第四方物流平台的研究和应用。以电子口岸平台为基础,实现网上交易、交割、查询、监控和结算等功能,实现物流高端化、网络化、系统化,提高物流效率。
(四)做好平台软硬件的功能配套建设
一要本着软件统一、功能结合的原则,对通关中心的功能和所涉及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实施。其中,软件统一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各通关中心的服务流程,操作流程一致性;第二层指通过操作过程所使用的电子化手段(应用软件)统一,这是电子化手段应用的有效保证。二要加快推广应用电子关封手段。电子关封是指电子化的关锁(如RFlD技术)以及电子化封志。目前宁波关区电子关封仅在宁波现场业务处与北仑通关中心有少量应用。下步要促进电子关封的全面应用,在各通关中心、通关中心与海关之间、海关监管区域之间监管信息可以高效流通。三要适时建立视频监管辅助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采用局域网或广域网传输监控图像已经成为图像监控系统新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海关视频监管辅助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把远端的码头货物装卸情况和货物堆场的货物进出情况的画面传输到海关的监控中心。同时可适时建立视频查验系统,该系统除上文描述的视频监控外,还应包括查验视频监控系统,让报关员可以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了解开箱查验情况,解决报关员不能到场的问题,提高查验效率以及报关员的工作效率。
(五)加强通关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
要加强市口岸办、海关、国检、港口企业等的协调,形成市政府牵头的各有关区域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建设机制。要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口岸通关平台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市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包括海关、检验、海事基础设施和编外必需增加工作人员的开支列入市财政预算支出范畴,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利益联动机制和协同建设机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口岸通关平台建设发展基金,引进内资、外资参与通关平台建设。要鼓励宁波与周边城市的跨区域通关合作、口岸合作、关检合作的通关平台建设,探索宁波与中西部口岸、宁波与东北口岸等跨省市合作发展的通关平台建设,促进海关通关机制改革,促进关检等部门协作,协同推进检验检疫直通放行制度实施,推进区域大通关和服务平台建设。要加强科技创新,运用高科技武装海关、检验、海事、港口和码头等重要口岸通关领域,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高科技联合攻关。要建立通关投诉处理和应急处理制度,并将口岸通关平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市本级对口岸通关平台建设的区域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制度。
(市口岸办 徐高春 张华燕 孙鲁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