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考镇海经济结构优化与地方财力增长的双赢之路

思考镇海经济结构优化与地方财力增长的双赢之路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财政收入与GDP关系分析一是经济总量规模与财政收入规模分析。二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析。三是财政收人与GDP弹性分析。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即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同时,我区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表明经济发展质量对财政增收影响较大。

思考镇海经济结构优化与地方财力增长的双赢之路

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增收困难的形势下,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财政的关系,寻求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的新途径,努力实现经济与财政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财政收入与GDP关系分析

一是经济总量规模与财政收入规模分析。2003年以来,我区生产总值从66.0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56.67亿元,年均增长24.1%。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区财政规模也迅速扩张。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由11.53亿元增加到33.96亿元,年均递增31.0%。二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析。2003年至2007年,我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7.5%提高到21.7%,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人与GDP弹性分析。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即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即GDP增长)之比。从总体层面上看,2003年以来,我区财政收入与GDP的弹性系数平均约为1.29,说明我区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能够协调发展。同时,我区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表明经济发展质量对财政增收影响较大。

(二)当前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1.中央和地方比重状况。从纵向比较来看,我区地方财政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较为稳定,2003—2007年平均为48.2%。同时,我区地方可用财力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从2003年的57.3%下降到2007年的40.6%。地方可用财力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2003年121.3%下降到2007年84.6%,表明我区在财力的分配中,受到财政分配体制的影响较大。

从横向与其他县(市)、区相比,我区地方财政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偏低,财力结构劣势明显。2003-2007年,我区地方财政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基本在56%以下,而同期海曙、江东基本在60%以上,江北区从2003年50.2%提升到2007年57.6%,北仑区(不含开发区)基本保持在50%以上。

2.税收税种结构状况。近几年来,我区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为增值税提供了充足税源。增值税收入从2003年5.65亿元增长到2007年16.05亿元,年均增长29.8%,占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7%以上。营业税是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营业税收入相应增长。2007年实现4.52亿元,比2003年增长167.8%,年均增长27.9%。与此同时,我区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迅速增加,两税收入总额由2003年3Q34亿元增加到2007年9.39亿元,年均增长32.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26.3%提高到2007年27.6%,提高1.3个百分点。

3.地方可用财力结构状况。从结构上看,地方财政收入越来越成为可用财力的主要来源,扣除市补专项资金后的上级补助收入占预算内可用财力的比重在不断降低。

(一)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全区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从2003年的1:11:9变化到2007年的1:24:14,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二、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的总趋势。我区财政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相应调整。一是我区直接来自第一产业的财政收入已微乎其微,对三次产业的财源构成影响不大。二是第二产业提供财政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且呈上升态势。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50.7%,而其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65.9%。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61.2%,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0.0%。三是第三产业提供财政收入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第三产业提供税收收入38496万元,2007年达到96449万元,增加57953万元,年均增长25.8%,但所占比重由2003年34%降到2007年30%。

(二)重点行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第二产业中以制造业税收为大头机电化工等行业迅速发展,对整个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大,支撑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税收年均增长达到33.4%。建筑业呈现稳步增长势头,税收绝对额由2003年0.8亿元增长到2007年1.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2.9%。第三产业税收总体增长较快,但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以物流、房地产业税收增势最为突出,其中房地产2003-2007年增长了6.3倍,年均分别增长58.3%。

(三)区块经济结构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是从镇、街道来看,2007年,我区五个实行分税制的镇、街道实现一般预一算收入121242万元,占全区一般预算总收入的35.7%,2007年各镇(街道)分税分成收入26894万元,比上年增长19.5%,三年平均增长25.3%。二是从产业园区来看,2007年我区三个产业园区实现一般预算收入51093万元(不含在园区内的市下放企业和大工程企业),占全区一般预算总收入的15%,同比增长49.9%。

(一)完善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优化的措施

五年来,区财政共兑现奖励资金7144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完善总量政策,积极做大经济规模。实施了以税收返还为主的政策,并与投资规模和税收增量挂钩,促进了我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初步形成。二是完善结构政策,强化支出结构优化和杠杆引导作用。完善扶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如2005年出台了鼓励新办大型商贸企业三年奖励政策,2007年出台发展现代物流业三年奖励政策,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鼓励发展重点专业市场,加大对航运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工业经济方面,着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10+1”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同时,调整和优化进出口贸易,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自主品牌及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三是完善综合配套政策,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施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大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政策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广泛应用。同时,着力鼓励工业产业聚集和土地集约化利用。(www.xing528.com)

(二)财政支持经济结构优化的成效

一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区财政加大了对工业园区投入,近5年支持宁波大学科技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4200万元,奖励园区企业1380多家,拨付奖励资金3527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园区产业集聚。经济开发区、机电园区和宁波化工区三大产业园区企业户数从2001年230户增加到2007年460户,销售从2001年55亿元增加到2007年248亿元。二是服务业得到蓬勃发展。近5年财政投入液体化工、粮食、钢材、再生金属、木材煤炭等六大专业市场资金为15500万元。目前六大专业市场进场交易经营企业达500余家,2007年完成交易总额256亿元。三是工业结构有所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近5年区财政投入科技资金6500多万元,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节能环保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改造,近5年扶持工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项目278个,审核拨付奖励资金3370万元,带动企业技改投资14.8亿。开放型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近5年奖励外贸企业710家,拨付贴息资金4130万元,2007年外贸进出口值达到36.4亿美元,近5年年均增长46%。四是品牌经济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已拥有省级名牌11个,市级名牌27个;省著名商标13只,市著名商标28只,推动了我区产业层次有效提升。

关于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对地方财力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财源结构,对地方财力的快速增长带来制约。我区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在财政收入上体现为增值税占比大,上缴中央收入较多,使得我区可用财力增长慢于财政收入增长。二是第三产业经济贡献与财政贡献不相称,财政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而其提供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则为30%。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区服务业比重中占前3位分别是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金融业,而代表服务业发展潮流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影响了财政收人增长速度。我区财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成长不足,影响了地方财力的进一步扩张。

(二)财政支持经济结构优化中存在不足

一是财政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手段还比较单一。目前财政资金的分配和政策的扶持偏重于激励,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约束,致使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实施绩效不高。同时,对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质量关注还不够。例如,一些政策存在着支持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大项目的思维定式,而忽略了最具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中小企业。二是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资金还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支持项目较多、重点还不够突出。如安排的基建、企业挖潜改造、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覆盖面较大,难以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三是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当前,我区企业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支持服务业发展方面,多年来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社会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四是财政资金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

“欲其流远,必浚其源”。要实现地方可用财力的持续增长,必须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效益和市场为取向,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把财源建设的文章做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良性互动。

(一)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财观,正确把握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的导向和力度

要把实施“保增促调”政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树立科学的理财观,正确把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地方可用财力增长的关系:一是中央、市财源和我区财源关系。在保证中央、市利益的前提下,大力培植我区的财源,确保区级财力的有效增长。既重视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达到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之目的,又争取完成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目标。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短中长结合,对现有财源要着力扶持,要使其有水长流;对未来财源要早规划,早安排。三是支柱财源与非支柱财源的关系。注意主次结合,协调发展,立足当前,提高支柱财源,着眼长远,发展一般财源,使我区财源枝繁叶茂,长盛不衰。四是取与予的关系。增加财政收入靠“取”,培植财源靠“予”,要确保“取”“予”适度。

(二)明确扶持重点,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壮大主体财源。当前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要紧紧围绕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着重支持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企业,努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加大企业品牌培育力度,增加规模经济的厚度。二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做大主导财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积极推进后海塘物流枢纽港建设,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鼓励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继续发展商贸服务、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工业设计服务等行业。三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财源。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引导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创意等产业。四是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不断拓宽基础财源。要科学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区小、中、大型企业形成阶梯式发展格局和协作成长机制。五是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做大外向型财源。完善促进我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鼓励选商选资,再造全区利用外资新优势。六是优化镇(街道、园区)财政体制,促进区块经济结构协调。完善有利于园区、镇(街道)发展的财政体制,激发各区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使园区和镇(街道)等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财政收入重要的“增长极”。

(三)优化财政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健全资金的科学投入和管理机制

一是整合现有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对现有政策进行认真梳理,整合,对需要加强的予以加强,需要削弱予以删减,不符合时宜则予以取消。二是完善财政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手段。今后财政对经济的支持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更多地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投、参股控股和滚动有偿等间接方式,实现以小引大、以小变大。三是优化资金分配管理办法。要整合投入财力,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将有限的扶持资金拧成合力。要加大财政政策向社会公开的力度,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低下。要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跟踪管理,全面评价,确保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

(镇海区财政局 王信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