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而在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44127.2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升。2013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8310.76元,2016年上升为23820.98元;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619.7元,2016年上升为33616.25元;2006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3731.0元,2016年上升为12363.41元。从绝对量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上升。
住房改革制度的推进,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相关产业的工资收入。同时,房地产具有消费和投机双重属性。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可以增加房产价值,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www.xing528.com)
经济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被逐渐拉大。由于我国政策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引领下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快速提升。中西部地区相对闭塞,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较低,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房地产价格上涨虽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但只针对有房家庭来讲,无房家庭无法享有房价上涨带来的财产性收入。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12,到2008年达到最高,为0.491,此后基尼系数缓慢回落,2017年为0.467。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国际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一些地区房地产价格的不合理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加大了居民生产生活成本,损害了居民福利。而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均衡发展。房地产价格的提高也造成了“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部分居民财富增加,但是对于未购房者而言与购房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让本来已经接近红线的基尼系数雪上加霜。自2010年起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遏制房地产的恶性发展,如“新国十条”《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通知》、“新国八条”把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60%等。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房地产价格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增加了关注度。自2016年底,中央一直在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对房地产的调控不断加强,力争使房产价格回归理性,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房地产泡沫究竟是否加剧了我国的收入差距?如果是,那么房地产的调控对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调控房价和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经济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明我国正在重视公平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坚守“住房不炒”的定位,因此,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和居民生活进而为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