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长极的含义
增长极又称增长核或增长极核,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佩鲁认为,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而且增长的过程亦各不相同。布德维尔(Bondeville)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他认为,增长极是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增长极的定义中,可以看到这样几层含义:
首先,增长极包括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
其次,它有一个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
最后,它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
由增长极的含义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定的概念:
一是主导部门——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不同阶段中,与之相适应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部门。其中,隶属于主导部门的推动型企业是位于增长极区位的大型企业,它是增长极发挥作用的实体。
二是极化——在主导部门迅速成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增长极通过这一过程得以成长壮大。
三是扩散——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
2.主导部门的意义
(1)主导部门的条件
主导部门的条件包括: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增长率;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
(2)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以下作用:
第一,回顾影响: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
第二,前瞻影响: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
第三,旁侧影响: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主导部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是通过隶属于它的推动型企业的成长具体发挥作用的。这种推动型企业往往处于中心地体系中有优良区位的节点位置,拥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它必定是一座大型工厂或是某些企业的核心机构组成的工业综合体。
3.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1)极化效应
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业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2)极化效应产生的机制
一是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可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经济利益,此即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企业本身产出量的增长而获得的。一般而言,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规模经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生产技术因素、企业区位条件(所在区位的具体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以及生产管理技能都会影响规模经济。
二是区位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来源于企业外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这种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区位的该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的增长而产生的。(www.xing528.com)
三是城市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称为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来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它与一群工业部门或行业的总体规模相关,而不只与一个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有关。
极化效应并非永远起作用,增长极的极化影响到一定程度可能开始衰退。其原因在于聚集经济是有限度的。例如,当生产规模超过一定范围时,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开始上升,经济利益即开始下降;一个区位集中了某部门或行业的一定数量的企业后,会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力;城市扩大到一定程度,产生城市化经济的各种有利条件将会消失,并会因诸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公共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等而出现强大的城市化不经济。这样,就产生了明显的反聚集经济。反聚集经济为增长极的极化强度设置了界限,终于出现与指向极核中心的吸引力相抗衡的向外分散的力。增长极的规模和结构就是由这些集中的聚集力和分散的反聚集力共同作用的动态均衡的结果。
4.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
(1)扩散效应的机制
主导部门是增长极的构成部分,主导部门的有关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可具体从区域的产出状况变化来分析。如果用ΔMj表示主导部门的推动型企业j的建立和扩大在其所在区域所产生的产出总量(用货币单位计算)变化,ΔEd表示直接来自这个推动型企业本身的产出量的变化,ΔEid表示因推动型企业的建立和扩大间接引起的区域相关部门和行业产出量的变化,那么,
ΔMj=ΔEd+ΔEid (6.19)
主导部门从三方面影响区域的相关部门和行业,如果用Eidb、Eidf和Eidr分别表示受到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的各类相关部门或行业b、f和r(b=1,2,…,l;f=1,2,…,m;r=1,2,…,n)的产出量,那么,
于是式(6.20)可以写作:
假定将所论区域划分为k个亚区,那么,
式中,任何一个亚区x受到这个推动型企业的间接影响所发生的产出量变化ΔEidx,又可以由配置在该亚区的各类相关部门或行业产出量的相应变化之和而得到。比方说,x亚区的各类受到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的相关部门或行业数分别为4、5和6,那么,x亚区所发生的产出量变化可参照式(6.15)求出,即
显然,上述一系列变化,既反映出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化,也反映出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还反映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这就是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机制。
(2)扩散效应的作用过程
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长极的成长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②增长极的成长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③增长极及周围有关部门或行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创造新的原料、能源、基础设施需求,创造新的与工资收入增长同步的消费品需求。④增长极将会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并迅速将这些发明和技术向有关部门或行业推广,从而使之在空间上得以在区域内逐渐扩散。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⑥随着经济发展从增长极向周围空间的辐射,将同步地在空间上形成或扩大不同层次的节点——城镇。⑦增长极有关企业及相关部门或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对周围地区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会形成向周围地区的投资扩散。
(3)反波效应
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增长极性质或区域条件的原因,增长极的成长也可能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反波效应,反波效应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
反波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①增长极成长所形成的有效需求,会抢先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如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从而加剧这些资源的限制性作用,不利于周围地区有关经济活动的发展。②增长极极化效应所产生的聚集力,会吸引某些产业活动向增长极区位集中配置并扩大其经营规模,从而使原先分布在周围地区村、镇或小城市的这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因失去地方市场而被挤垮。③增长极极化过程,会使周围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增长极区位迁移,造成这些地区的人才外流,进一步降低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④增长极生产的高效率会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会强烈吸引周围资金,或造成周围地区的资金外流,或降低这些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少这些地区的投资来源。
(4)影响扩散效应(反波效应)的因素
影响扩散效应的因素包括:①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所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②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的规模大小;③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社会条件);④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5)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的叠加作用
理查森(H.Richardson)详细研究了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反波效应的叠加影响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扩散效应的动态过程如图6-2(a)所示,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初始准备阶段、动量积聚阶段、持续稳定阶段。另一方面,反波效应也有一动态变化过程,如图6-2(b)所示。
尽管上述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反波效应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很难具体把握,但大体其叠加影响的时间效应曲线形态如图6-2(c)所示,其也对应着三个阶段:
一是起动阶段:图中Ot′段,反波效应占主导地位,净扩散效应对应着很高的负值,区域经济受到增长极成长的巨大冲击。
二是增长阶段:扩散效应发挥重要作用,区域经济逐渐克服反波效应的消极影响,增长极为整个区域所兼容,并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t′t″属区域经济恢复时期,t″t‴为区域经济起飞时期。
图6-2 扩散效应、反波效应及其叠加影响的时间效应曲线
三是持续阶段:图中t‴右侧段,增长极效应已全面发挥,区域生产综合体进入稳定运转,区域经济水平达到较高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