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的新进入者会给行业带来新的能力,背后也常暗藏着攫取市场份额的杀机。这些企业往往实力雄厚,它们的进入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价格的下降或者当前成本的上涨,进而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收购从其他市场进入行业的多元化企业往往利用自己的资源来上位。因此,通过收购进入行业和确立市场地位应该被视为一种新企业的进入行为,尽管看起来市场上没有增加新的实体企业。
某个行业面临的进入威胁取决于现存的进入壁垒,以及预期当新进入者到来时,行业内现有企业的反应。如果进入壁垒较高,或者新进入者可能感受到了老企业会对其发起强烈的报复来捍卫自己,进入威胁就会较低。
1.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有以下几个主要成因: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周期中的绝对产量提升时,产品单位成本得到下降(或者生产产品的运营成本或职能部门的运营成本下降)。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进入新行业时不得不扩大规模,要么面临激烈报复的风险升高,要么本来无须扩大规模,却因此要承担成本劣势,这两种情况对新进入的企业都不利。规模经济几乎存在于企业的所有职能领域中,包括生产、采购、研发、营销、服务网络、销售团队的利用和分销等。例如,进入大型计算机生产行业,就可能面对生产、研发、营销和服务的规模经济等主要壁垒,施乐公司和通用电气就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规模经济可能与整个职能领域的情况相关,比如销售力量的利用,也有可能源于某个职能领域的部分活动或者程序。例如,在制造电视机时,彩色显像管的规模经济非常明显,但它在模具制造和整机组装中却不明显。针对单位成本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分别分析每一个部件的成本,这一点非常重要。
企业经营多种业务,各个业务单元如果能够共享某些程序或职能,就能获得类似的规模经济,不过也会受制于公司业务规模经济的影响。比如,经营多种业务的公司可能生产小型电动机,这种电动机常用于各类工业风扇、吹风机或者电气设备的散热系统中。电动机制造的规模经济超越了任何市场所需要的电动机数量,以这种方式实现多元化业务的企业与只生产吹风机用电动机的企业相比,就能获得多余的规模经济。因此,特定行业因规模产生的限制条件,在共同运营或者职能实现相关多元化的情况下会相应减少。潜在的新进入企业不得不进行多元化,不然就有可能面临成本劣势。看似可以共享的活动或者职能可能受制于规模经济,具体包括销售力量、分销系统、采购等。
共享活动如果存在共同成本,共享的利益就很明显。当生产A类产品(或者某项运营活动或职能是生产A类产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企业也具有能力生产B类产品时,就出现了共同成本。航空客运服务和货运服务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技术限制飞机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乘客,却能给货运留下空间和额定载重量。飞机一旦起飞,就需要承担各类成本。不管登机的乘客人数有多少,飞机肯定有载货的能力。因此,能综合客运和货运服务的企业就比开展单独业务的航空公司拥有更大的优势。在涉及制造副产品的生产工艺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新进入的企业无法从生产副产品中获得额外收入,相比那些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行业内现有企业来说,新进入企业就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劣势。
当企业多个业务单元可以共享诸如品牌名称和专有知识等无形资产时,就出现了共同成本。创建无形资产的成本可以一次性分摊。此后,无形资产就能免费应用于其他业务,具体要支付的成本无非就是调整费用。这样一来,共享无形资产就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规模经济。垂直一体化实现经济效益时,就会产生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即在生产、分销的多个阶段都会产生规模经济。如果行业内现有企业实现了一体化,新进入者必须以一体化形式进入,否则就会面临成本劣势,产品的投入要素无法收回,产品也无法占领市场。因为绝大多数客户习惯一站式采购,所以绝大多数供应商也习惯了一条龙销售。外来的企业情况窘迫,无法以可比的价格拿下交易。如果一体化竞争者对待旗下的业务单元与对待自己的方式不同,新进入者很有可能马上会被挤出市场。企业被迫以实现一体化为前提进入行业,会提升自身遭受报复的风险,还提高了进入壁垒。
(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表明行业内现有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品牌认同和客户忠诚度,这主要是源于过去的广告、客户服务、产品差异或者抢先进入。差异化促使新进入企业大量投资,克服市场上对行业内现有企业客户忠诚度带来的问题,从而创造了进入壁垒。这种做法通常使新进入者一开始就蒙受损失,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确立品牌名称所需要的投资风险较大,因为企业如果不能成功进入,就等于血本无归。
产品差异化可能是婴幼儿护理产品、非处方药、化妆品、投资银行和公共会计等行业里存在的最重要的进入壁垒。在酿酒业,产品差异化伴随着生产、营销和分销的规模经济,因而进入壁垒更高。
(3)资本要求
为了完成竞争,新进入的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这就构成了进入壁垒,尤其是针对高风险、资金不可撤销的广告或者研发投入,都是显著的壁垒。不仅生产设施的构建和改善需要资金,还要对客户信用、存货或者启动损失有额外的投入。施乐公司就为复印机行业创造了一大资本壁垒,该公司选择出租复印机,而不是直接销售复印机,这大大提高了对运营资金的要求。虽然当今各大公司都有充足的财力来进入任何行业,但是诸如计算机、采矿业等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的行业依然有很高的进入壁垒,限制了进入这些行业的企业数量。就算资本市场有充分的资金,进入新行业也意味着这些资金的应用充满风险,比如潜在的进入者就有可能承受比其他企业更高的风险,这对行业内已经存在的企业来说就是一大优势。
(4)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的存在也会创造进入壁垒。转换成本是指买方从某个供应商转到另一个供应商处购买产品需要一次性承担的成本。转换成本可能包括员工培训成本、新的附属设备成本、测试和验证新供货源的成本,以及因依靠卖方工程帮助带来的技术支持需要、产品重新设计成本,甚至还有切断与原有供应商关系需要承受的心理成本。如果转换成本较高,新进入的企业就必须在成本或者性能方面有较大改善,从而吸引买方放弃现有的供应商,选择企业作为新的供应商。例如,就医院里使用的静脉注射治疗方案和成套设备而言,产品不同,静脉注射的程序就不同,而用于悬挂静脉注射瓶的配套设备也有可能不兼容。这里要实现转换,就有可能遭遇负责治疗过程的护士的抵触,更换相应的设备也需要新投资。
(5)分销渠道的获取
新进入者要获得产品的分销渠道,为此承担的成本就构成了进入壁垒。现有的产品分销渠道也许已经被行业内的现有企业占领,新进入的企业必须说服渠道商接受自己,为此要做出价格让步、提高合作性广告补贴等,这就减少了新进入者的利润。新食品生产商必须说服零售商在竞争激烈的超市货架上为其产品腾出地方,对此往往要开展促销、集中销售等活动,或者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
产品的批发零售渠道越有限,行业内现有企业就越有可能加固其与渠道商之间的关系,这类行业的进入壁垒就越高。行业内现有企业已经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高品质的服务、只销售特定制造商产品的独家经销权与渠道商确立了联系。有时候,这种进入壁垒难以攻克,以至于新进入者不得不开辟全新的渠道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天美时在手表行业的做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6)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
行业内现有企业可能拥有潜在的进入者无法模仿的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与其规模大小或者已经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无关。行业内现有企业拥有的最重要的成本优势的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专有产品技术,即通过专利申请或者保密措施保护的专有产品知识或者设计特征。
二是优先获得原材料。行业内现有企业往往能锁定最好的货源,能预知原材料需求,提前按照确定的原材料供应。比如,像得克萨斯湾硫黄公司这样的弗拉施(Frasch)硫黄制造商早早就控制了大量硫黄矿资源,当时矿主还没有意识到随着弗拉施采矿法的发展,硫黄矿的价值将大大上升。硫黄矿的发现往往是那些石油商无心插柳的结果,这些石油商即使发现了硫黄矿,对其价值也不以为然。
三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行业内现有企业可能很早就看准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不会等到市场发掘这些地理位置真正的价值、抬高价格后再出手占据。
四是政府补贴。优惠的政府补贴会给现有企业在某些业务领域里带来长久的优势。
五是学习或者经验曲线。在某些业务领域里,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积累了经验后,会出现产品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工人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经典学习曲线),工作布局得到改善,开发专业的设备和工艺,人机协同增效,产品设计革新更有利于生产,产品测验和操作控制方法得到改善,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成本。经验不过是特定技术变化的另一种说法,不仅适用于生产过程,还适用于分销、物流等职能领域。与规模经济的情况类似,经验造成的成本下降未必与整个企业有关,它源于企业的特定运营活动或者职能领域。经验能够降低营销、分销等职能的成本,也能提升生产过程中部分生产工艺或者操作的成本。经验对成本的每项构成要素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必须要一一查明。
在一些劳动强度高、任务复杂或安装操作复杂的业务领域中,通过经验降低成本显得格外重要,如飞机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的初期和成长阶段、规模递减的后期阶段,经验对降低成本的重要意义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经验导致的成本下降也往往成为规模经济效益的成因。规模经济取决于每个阶段的产量,而非累计的数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别,虽然两者经常一起出现,但很难区分开来。混淆规模和经验所带来的危害将在下文详述。
行业内经验的积累降低了成本,如果经验是现有企业专有的,这就构成了进入壁垒。新成立的企业往往缺乏经验,因而要比现有企业承担更高的成本,为了获得相关的经验,实现与现有企业的成本对等(不管实际情况能否实现成本对等),就要承担更低或者相似定价带来的启动损失。行业内现有企业中市场份额最高的行业领导者积累经验最快,由于其投资新设备和技巧的成本更低,所以现金流量更高。但一定要意识到,要通过经验曲线降低成本和规模经济,需要大量的初期资本投资,购买设备并承担启动损失。如果随着产量的提高,成本持续下降,就算累计的产量很大,新进入者也未必就能赶上行业内现有企业。有很多著名的企业都是根据经验曲线,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大量投资,累计产量较高,从而成功执行战略的。它们大都能提前预料未来成本下降的趋势,由此进行正确定价。
行业内若存在多元化企业,且该企业内多个业务单元共享运营活动或者职能,某业务单元的成本下降就会影响其他部门的业务成本,企业内部关联的活动将产生对各业务单元有用的经验。面对这种情况,通过经验积累会使成本下降的幅度加大。当多个业务单元直接从事共享原材料的生产活动时,其经验积累的速度往往要快于原材料单独用于满足某个业务生产需要的情况。集团内部的活动若存在关联,兄弟业务单元之间就能够以很低的成本甚至免费享受经验积累的成果,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已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这种共享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因经验产生的进入壁垒。经验是战略制定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概念,其对战略的影响将在下文阐述。(www.xing528.com)
(7)政府政策
政府可以限制甚至禁止新进入者的进入,主要手段有技术许可要求、原材料获取渠道的限制(如在煤区建设滑雪场的限制)。受到政府管制的行业很多,如卡车运输业、铁路运输业、酒零售业和货运代理业等。政府规定的大气和水质污染标准、产品安全和效能限制等则是政府管制中更加隐晦的手段。比如,污染控制要求提高新进入企业的进入资本标准和技术发展程度,甚至设施的优化规模等。产品测试标准可能会延长交付时间,这不仅提高了企业进入行业的资本成本,还提前让行业内现有企业充分意识到新进入者的进入行为,让企业有机会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时间制定应对对手的反击战略。这些政府政策当然会产生直接的社会效应,不过这些影响是其次的,直接的后果在于建立进入壁垒。遗憾的是,人们往往会忽略进入壁垒的存在。
2.预期的对手报复行为
现有企业对潜在进入者入行的反应如何?对于这种情况的预期会影响进入威胁。如果新进入者认定行业内现有企业会采取强硬的抵制措施,那么这些企业在行业里的日子可能就会更难过,也许据此延后进入时间。现有企业很有可能对新进入者的进入实施打击报复,并提前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和条件会阻止新企业的进入:
首先,现有企业有强烈打击报复新进入企业的历史。
其次,现有企业有雄厚的实力反击,包括多余的财力和尚未启用的信用额度、多余的生产能力等都能满足未来的要求。这些企业针对销售渠道或者客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
再次,现有企业非常专注自身在该行业的发展,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流动性不强的资产。
最后,行业增长缓慢,这限制了行业吸收新进入企业的能力,除非以牺牲现有企业的销售额和财务指标为代价。
3.制止进入价格
行业进入条件可以用一个重要的假设概念来总结,即制止进入价格。通行的价格结构(以及诸如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概念)使得潜在新进入者预期进入所获得的潜在利益与克服结构化进入壁垒、应对打击报复风险的预期成本达到平衡。如果当前的价格水平比制止进入价格高,新进入者预期进入行业后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进入就会发生。当然制止进入价格也取决于新进入者对未来情况的预期,不只受制于当前的条件。
如果行业内现有企业决定或者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按照低于理论的制止进入价格水平定价,就解除了进入行业的威胁。如果现有企业的定价高于制止进入价格水平,由于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或者新老企业共存难免出现较量,新进入企业的利润可能只够支付成本。由此看来,企业的盈利性有可能就是暂时的。
4.进入壁垒的特征
从战略的角度看待进入壁垒,要留意几个进入壁垒的特征:
首先,如果上述条件发生了改变,进入壁垒也会随之改变。宝丽莱即时成像技术专利过期后,就大大降低了由专有技术产生的绝对成本进入壁垒,难怪柯达迫不及待地进入该行业。杂志印刷业的产品差异化消失后,进入门槛也降低。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自动化水平和垂直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不断提高,这样一来,潜在新进入者就很难成功进入。
其次,进入壁垒发生变化的原因往往来自企业外部,不受企业的控制,不过企业的战略地位也会对进入壁垒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很多美国葡萄酒制造商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新产品,增加广告投入,开展全国分销活动,这在提升行业的规模经济、加大销售渠道获取难度的同时提升了进入壁垒。同理,休闲汽车行业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做出了垂直一体化的决策,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规模经济,也提升了资本成本壁垒。
最后,有些企业可能具备以更低的价格攻克进入壁垒、成功进入的资源或者技能。比如,《财富》世界500强之一的吉列公司就开发了畅通的剃须刀和刀片的分销渠道,其进入一次性打火机行业面临的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公司。此外,共享成本的能力也为吉列公司以低成本进入提供了条件。
5.经验和规模作为进入壁垒
虽然经验和规模经常重叠,规模经济和经验作为进入壁垒还是有许多差异的。规模经济的存在总是引导人们去关注与小规模企业相比较而言大型企业所具有的成本优势(或者企业的共享活动)。人们常认定后者的生产设备、分销系统、服务机构或者相当规模的其他职能领域工作更加高效。只有通过获得相当规模或者适当的多元化实现成本共享,才能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大规模企业或者多元化企业可以在多个业务单元中分摊这些高效设施的固定成本,而小型企业就算拥有技术上更高效的设施,也无法充分利用产能。
从现有企业的战略视角看,规模经济作为进入壁垒具有如下局限性:
其一,企业追求规模和低成本,可能要权衡其他非常有价值的进入壁垒,比如放弃产品差异化(追求规模可能与提升产品形象或者服务响应水平冲突)或者快速开发专有技术的能力。
其二,如果原先为规模经济设计的设备专业化程度很高,很难适应新兴技术,那么技术变革可能会给大规模企业造成“鸡肋式的困境”。
其三,使用当前的技术专注于规模经济,可能会让企业无法感受到新技术的发生,也无法让企业及时发现其他对规模经济依赖程度低的竞争方式。
比起规模经济,经验作为进入壁垒的作用要逊色一些,因为经验曲线的存在本身并不能确保进入壁垒的产生。经验要成为进入壁垒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经验是企业专有的,竞争者或者潜在的新进入者无法通过下列渠道获得这类经验:模仿;雇用企业的员工;从设备供应商那里采购最新的仪器设备,或者从咨询公司或其他公司那里购买专有知识。通常情况下,经验很难保持专有。就算企业可以,开拓者积累经验的速度也远远赶不上市场上后来利用这种经验的企业,因为市场追随者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能够以开拓者为前车之鉴,取长补短。当开拓者不能保证经验的专有和保密时,新进入者可能就会因为能够采购最新的设备或者采用过去没有实现的运营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
经验作为进入壁垒还有其他方面的限制,具体包括:
第一,产品或者工艺的创新会导致全新技术的产生,进而创造全新的经验曲线,这样就等于抵消原来的壁垒。新进入者若能够赶超行业领导者,就可能发现新的经验曲线。而市场的领导者可能由于自身的定位,无法直接过渡到新的经验曲线上。
第二,通过经验追求低成本需要权衡其他有价值的进入壁垒,比如凭借提升形象或者技术进步来实现产品差异化。惠普公司按照行业内技术改进的程度建立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其竞争对手则实施追随战略,凭借经验和规模在计算器和微型计算机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如果有多家企业按照经验曲线构建自己的战略,其中有些企业就会前景堪忧。当最终只有一家企业实施基于经验曲线的战略时,行业增长已经停止,获取经验曲线的收益就成为海底捞月。
第四,以经验曲线为标准,全力追求成本下降,这有可能会让企业无暇顾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无法意识到新技术的到来;而新技术出现后,过去的经验曲线很快就会过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