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治理论源起于西方,我国环境政治起步晚,同时发展较慢,目前来讲,我国环境政治理论没有脱离西方环境政治理论话语体系,相关的著作成果很多仍然处于翻译、评介西方环境政治理论的初级层面,应用性、创新性的相关研究并不是特别突出。过分注重西方文本传播,缺乏对西方环境政治理论的批判和超越,缺少对自身环境政治话语的构建,仍然是目前我国环境政治理论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逐渐出现部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于西方研究视角的一些环境政治学著作,例如曹顺仙的《中国传统环境政治研究》对中国的传统政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环境政治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刘海霞的《环境正义理论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诉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我国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冉冉的《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专门对当代中国环境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环境政治从威权主义向民主的转型。即便如此,国内环境政治理论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大部分著作仍然处于对西方环境政治理论介绍的层面,这些译介著作最典型的有山东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环境政治学译丛”(第1辑、第2辑、第3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绿色前沿译丛”(第1辑、第2辑)和吉林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绿色经典文库”等,同时还有许多个人翻译出版的相关著作。(www.xing528.com)
总之,当代中国环境政治理论尚处于发展初期,构建中国环境政治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的环境政治理论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其次,应该在广泛学习国外环境政治经典文献和最新成果基础上,注重对西方环境政治理论的批判和借鉴,逐渐实现对西方环境政治理论著作的译介阶段的超越,把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对我国现实问题的分析上,以此增强我国环境政治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再次,构建中国特色的环境政治理论应该认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最后,推动我国环境政治学科的发展,还应该加强提供环境政治学科的组织资源,政府应该资助国内环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鼓励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推动建立相关学术机构,促进学术机构的交流和资源整合,培养学科后备人才,加强环境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我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要贡献。综上所述,中国环境政治理论只有超越西方话语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中国、面向未来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随着共识的达成,相关的研究必将更加规范和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