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环境政治思想也就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环境政治思想也就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中。1978年以来,为打破国内生态现状的严峻局面、减轻经济发展的生态压力、实现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时代背景,形成了他们关于解决国内生态环境问题、探索社会主义生态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理论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标志我们党在生态环境这一问题上的高度历史自觉,也标志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环境政治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基础上,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为新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1.邓小平理论中的环境政治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邓小平理论也包含着许多环境保护的思想,尤其是中央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颁布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开始从制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中环境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错误方针的指导下,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基于对生态恶化的认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在1978年党中央就做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决策,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这项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生态工程世界之最”的工程,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就今天而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对于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提高中国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不仅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且着重通过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他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6]在邓小平的指导下,1981年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使植树造林成为公民的法定义务。1982年修订《宪法》时直接明确规定了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此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首次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并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体系,通过环保建设法制化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邓小平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环保事业的实践经验,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即将环境保护意识上升为国策意识。1973年的全国首次环境保护会议开启了中国的环保事业。十年之后,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这次会议基于中国环境保护的国情,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了“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具体方针政策。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环境政治思想,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治思想,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入了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把生态良好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在邓小平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其生态政治思想有以下几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把生态良好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优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指标,一方面既是对已经达到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的进一步升华;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把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峡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研究的重点。

第二,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治思想,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入了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强等一系列背景,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并在1996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江泽民同志强调:“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27]这意味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联系,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条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发挥科教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第三,强化立法,继续完善法制体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关于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江泽民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工作,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要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他要求:“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28]这一时期,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针对执法不严的情况,提出“加大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于违法审批、处置、占用土地和其他资源的,都要依法查处”[29]。同时,这一时期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主持下的一系列环保运动,如我国出席了在国际环保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关于环境和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并从国情出发,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3.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政治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GDP增长为价值取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内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由它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政治思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相比我国以往的环境政治思想,其蕴含的生态政治内涵更加丰富具体,对生态环境治理针对性更强,所涵盖的领域也更广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环境政治理论创新方面的理论自觉与自信,是党在新的背景下对生态危机的政治方案。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生态与政治的高度融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人类文明形式,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把我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的推进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要求从政治的高度解决生态问题,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一次政治思维的重大变革,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政治思想。一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经验总结。二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否定了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同时也否定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具备全面性、协调性和持久性,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还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经济与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