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生态环境政治学研究的成果与进展

国内生态环境政治学研究的成果与进展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现实问题,在调查基础上给予具体关注的本土经验研究是国内环境政治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展的重要表现。中国环境政治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国内诸如陈学明、方世南、王雨辰等大量学者潜心于相关研究,出版、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书籍和学术论文。

国内生态环境政治学研究的成果与进展

1.关于环境政治学的研究

我国对环境政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的动力来自域外压力和现实环境恶化的倒逼,比如国内环境恶化刺激和气候变暖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国的环境政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1980年政治学学科的恢复和重建,西方环境政治理论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学者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查找相关环境论述并加以阐释,或主要围绕着零散的个别性议题进行开拓,比如西方生态运动、绿党、西方绿色政治理论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等,而且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翻译评介式的。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使世界各国更加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全球学术界也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此时中国环境政治学也致力于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环境政治学无论在研究成果、学术活动,还是在研究队伍方面都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进入21世纪,环境政治学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阻碍日益加深,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党指导思想,此时国内学者在科学发展观宏观理论视角下,在评介国外环境政治理论的同时,开始积极关注本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逐渐出现针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有代表性的在调查基础上的本土经验研究,环境政治学的应用型议题研究得到扩展。2010年以后环境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呈现一种勃兴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这一时期环境政治学研究议题进一步扩展,逐渐脱离欧美环境政治话语体系,出现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新视野、新内容、新方法,探寻本国的文化逻辑和政治话语的理论根基。学者们开始挖掘当代中国环境政治的文化根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进行挖掘,而且注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理论研究,为当代中国环境政治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环境政治理论起源于西方,我国环境政治学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对西方环境政治理论经典著作的丰富译介上。如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吴国盛主编的“绿色经典文库”;格致出版社出版了张岂之等主编的“环境哲学译丛”;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郇庆治主持编译的“环境政治学译丛”;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杨通进主编的“走向生态文明丛书”;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俞可平主编的“生态文明系列丛书”;等等。这些系列丛书选取了大量西方经典生态著述进行翻译出版,通过这些大量的经典著作译介把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国外环境政治理论广泛地介绍到国内,为我国环境政治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些代表性的译介有:由吕瑞兰、李长生翻译出版的《寂静的春天》;由李宝恒翻译出版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以下简称《增长的极限》);由梅俊杰翻译出版的《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由石音翻译出版的《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由郇庆治翻译出版的《绿色政治思想》;由曹荣湘翻译出版的《气候变化的政治》;等等。

对西方绿色政治、生态运动、绿党等议题的研究是我国环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郇庆治的《绿色乌托邦》《欧洲绿党研究》《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当代西方绿色左翼政治理论》、李泊言的《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刘东国的《绿党政治》、徐再荣的《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等。《绿色乌托邦》《欧洲绿党研究》《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当代西方绿色左翼政治理论》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国外绿党、绿色政治运动和影响较为广泛的西方环境政治理论流派;《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分析了绿色政治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内政治和国家主权的影响,以及当代西方的生态政治理论等;《绿党政治》详细分析了绿党在西欧的兴起与发展,重点阐述了绿党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地位,以及绿党对当代欧洲的政治思想、政治结构和经济发展甚至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综合考察了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和环境政策的缘起、形成和发展进程,分析了美国环境运动与环境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了美国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

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现实问题,在调查基础上给予具体关注的本土经验研究是国内环境政治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展的重要表现。冉冉著的《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一书基于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以公共政策执行分析视角来解释和分析环境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提出中国环境政治应从威权主义向民主的转型。挖掘当代中国环境政治的文化根源的代表作有曹顺仙著的《中国传统环境政治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总结和对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特别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和解读,是中国环境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特色和逻辑演进的必然,也是建构中国环境政治本土话语的现实需要。中国环境政治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国内诸如陈学明、方世南、王雨辰等大量学者潜心于相关研究,出版、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如方世南近两年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连续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学术文章,其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政治智慧》一文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文章从三个不同层面解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政治智慧。

总体来说,我国环境政治学起步晚、发展慢,学科定位并不成熟,没有完全脱离西方环境政治理论话语体系,相关的著作成果大多仍然处于翻译、评介西方环境政治理论的层面,应用性、创新性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过分注重西方文本传播,仍然依赖西方环境政治基础理论的支撑,缺乏对西方环境政治理论的批判超越精神是目前我国环境政治理论提升过程中的一个瓶颈。我国环境政治理论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学科特征不明显、学科理论支撑薄弱、学术力量分散、学科体系结构不稳定、文化根基不牢、本土学科话语乏力等问题,构建中国环境政治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增强自身话语特色,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政治学科理论体系,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治理的实践。(www.xing528.com)

2.关于林业发展和林业碳汇的研究

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绿色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林业成了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20世纪初,在老一辈林学家的努力下,我国林业的研究就已经得到了开创。1917年,凌道扬等人创立了“中华森林会”,并于1921年刊行我国第一份林学杂志《森林》。1928年,姚传法、梁希等人重建中华林学会,并于次年创办《林学》杂志。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等首批高等林业院校在1952年相继成立,林业教育与林业科学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的日益关切,林业研究更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时至今日,关于林业的研究学科已不仅仅局限于林学,农学经济学环境科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也有相关的探索,多学科探讨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关于林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而且各领域研究也比较深入,主要集中于林权改革、森林培育和经营、森林的保护与利用、森林与环境、林业融资、林业科技、林业产业、林业政策、林业人物与思想、林业经济、林业生态补偿、林业碳汇等方面。

林业碳汇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的新事物,我国对林业碳汇的研究时间并不长,20世纪末期才出现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章,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相关研究发展却较为迅速,国内学者对林业碳汇交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碳储量估算、林业碳汇潜力、林业碳汇计量方法、林业碳汇项目分析、林业碳汇交易成本及价格制定、林业碳汇交易的参与意愿、林业碳汇市场机制等方面,近年来还逐渐出现一系列林业碳汇法律规制的研究。涉及林业碳汇研究的专业书籍主要有:2006年李顺龙著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2007年李怒云编著的《中国林业碳汇》;2009年李怒云、吕佳编译的《林业碳汇计量》;2010年张小全、武曙红编著的《林业碳汇项目理论与实践》;2011年余光英著的《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2012年陈英著的《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研究》;2016年李金良、施志国主编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2017年余光英著的《基于博弈论和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的中国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研究》;2019年姜霞著的《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和发展路径研究》;2019年曾维忠、杨帆著的《森林碳汇扶贫》等。总体来说,国内关于林业碳汇的研究发展迅速,却还有很大空间,尝试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对进一步深化林业碳汇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关于林业发展和林业碳汇交易的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硕,极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人员的探索和细化方面,这些研究中,直接涉及环境政治学视野下的林业发展与林业碳汇交易研究的较为鲜见。单从云南省内研究情况来看,关于林业的相关研究与国内研究概况整体一致,都较为丰富,而关于林业碳汇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的著作却并不多见,而且相关研究大多也都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或经济学等学科的技术性分析,如2016年巩合德主编的《云南省森林碳汇研究》主要是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对云南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以及碳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碳市场提供计算标准;2020年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写的《云南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研究与实践》主要对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云杉、桦木、木荷、栎类七种树木的含水率和含碳系数进行阐述,并介绍单株林木各器官生物量、林木调查因子、生物量模型结构设计、建模变量、模型检验评价指标选择、模型评价方法。因此,把环境政治学和林业碳汇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以云南为个案从环境政治学的视野对林业发展和林业碳汇交易进行的研究是一次粗浅的尝试,以期对环境政治学发展和云南林业碳汇实践尽绵薄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