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生产率对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提高生产率对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提高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它表明了生产率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及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总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此外,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职工福利等也都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生产率上升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增长百分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数。

提高生产率对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管理科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指出:“生产率是一切经济价值的源泉。”所以,它成为一切生产组织,一个企业、一种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最为关心和追求的指标。

从广义上讲,一个国家生产率(即国家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的高低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包括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物质和经济基础)、各产业的比例和配合等,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显然,提高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生产率提高表示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资产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或服务,获取更多的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所谓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根据索洛的余值方程:

产出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投入的弹性+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资金投入的产出弹性+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由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二种方式:一是依靠增加投资,购置新机器,增加人力,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系统,内涵挖潜,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即提高生产率。前者固然可以增加生产,有时也是必要的途径,但要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后者建立在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基础上,花费投资少,节省资源,能充分发挥投资效果来实现经济增长。随着当前世界资源的日益缺乏,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已经显得愈来愈困难,同时只依靠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而不注意发挥投入的资源的效益,会给一个国家的财政造成极大的负担,同时带来其他许多问题,如通货膨胀、贸易赤字等等。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高本国的生产率,从最近几十年来几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通过对本国经济增长速度测定的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中,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献愈来愈大,早已超过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贡献,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提高生产率具有十分巨大的累积效果。每年生产率的提高都是在上一年度提高的基础上再提高,只要生产率的提高比人口增长率略高一点,这种累积效果就相当可观。假设最初的生产率为P1,单位为产量/(人·年),如每人每年的生产率增加2%,即生产率提高2%,则第二年的生产率即为(1+2%)P1,经过10年之后的生产率为(1+2%)10P1,即为最初生产率的122%。这表明,随着生产率的不断累积,又由于资源投入的贡献,其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势必增大。所以,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而且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最终将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2.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工资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我们只能享有我们生产的东西。不管工资和物价怎样变动,如果没有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即使工资不断提高,也会造成物价上涨,不仅改善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这样的公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物价上涨率等于名义工资增长率与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它表明了生产率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及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当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时,就叫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率不变,提高人民的工资水平,由于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必然推动单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物价增长又推动工资上涨,形成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助长。然而,生产率每提高一次都会对物价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生产率增长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直接抵消工资上涨的副作用,使得由工资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得到缓解。因此,在下一次生产率提高时,物价上涨就比较缓和。只要生产率的提高率大于工资增长率,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使通货膨胀得到缓解。西方发达国家60~70年代的通货膨胀相当严重,但由于生产率不断提高,使通货膨胀日渐被吸收,近来通货膨胀问题有所缓和。

其次,在物价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人民工资收入的提高;如果人民工资收入不变,由于生产的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这两个方向的变动都表明人民实际生产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即使资源价格上涨,由于生产中对能源、材料和资金能更有效地利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因而不致需提高单位商品的价格而把资源涨价的因素转嫁于消费者。

总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因为生产水准可以用人均物质商品和服务消费量来表达,而这和生产率的表达式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是消费者,而后者是创造者。此外,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职工福利等也都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

3.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贸易平衡(www.xing528.com)

国际市场上,当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等相当时,市场竞争中的价格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交货期(这是非价格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很关键。所以,生产率高的产品就具有更大优势,因为它所消耗的资源少、成本低,可以获得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4.生产率提高对就业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有些人误认为,生产率提高会影响就业,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率提高有可能使原几个人做的工作,现在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由此担心造成劳力过剩,引起失业。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生产率提高不仅不会影响就业,反而会促进社会结构变化,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第一,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提高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品种或开辟新产业,以便进一步扩大生产,求得发展,这就需要保持或者增加职工。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工资和福利,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开展技术培训和进修,提高职工素质,使职工的工资和工作有保障,人心稳定,对企业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导致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相反,那些生产率低下的企业,由于效益差而失去市场,生产下降而不得不裁减人员。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生产率上升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增长百分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数。日本和西欧也有许多生产率增长而失业率低的例子。

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从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加。这不仅为生产率高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使其有扩大生产的余地而不致裁减人员,而且,工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化,新产业的形成和扩大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事工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而服务行业越来越大。现在,工业发达国家从事服务业的人占就业总人数已达60%~70%。因此,由于工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富余的劳力可以转入第三产业。近100多年美国生产率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说明这一点。图3-1表明100年前美国农业人口占50%,而今天不足4%;服务业人口则由25%上升到将近70%。

图3-1 美国就业人员人分布图

5.生产率与质量是同步发展的关系

质量与生产率常常被误认为是相互对立的。一些人以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就会影响产品质量;或者要保证质量就不能提高生产率。其主要理由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要花费更多的工时和成本。实际上,根据工业工程的观点,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它们通常是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来理解这种关系。

从实质上讲,工业工程的目标本身就含有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例如生产率定义中的产出必须是具有特定质量水平的产品或服务。换句话,没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也就谈不上提高生产率。

实践表明,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直接促进了质量水平的提高。应用工业工程提高生产率不外乎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这样做,实际上不单纯是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精度、可靠性等质量指标。因为当高度机械化操作时,可以避免导致质量不高和不稳定的因素。另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专业化也有助于促进大批量生产,提高了生产率并保证质量均匀一致。

产品质量和寿命是影响社会总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只习惯于讲工业部门或企业的生产率,即只考虑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工时和其他资源,这是不够的。从社会整体来看,还应追求社会总生产率提高,即提高社会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如果某种产品质量好,使用寿命增加一倍,对于社会来讲,就等于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