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的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在我国虽然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属于其范畴的许多知识和技术已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
我国IE应用和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50年代初期。当时,新中国正处于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作为社会主义工业骨干的156项工程在前苏联援助下兴建,工业布局和企业管理全面学习与采用前苏联的模式,推行其生产组织与计划方法。其中实际上包含了某些传统IE的内容,如进行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标准等。
50~6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许多工业战线职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运动,改进生产工具、工艺过程、操作方法和技术标准,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消耗和成本。1960年贯彻《鞍钢宪法》,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进一步推动技术和科学管理发展,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生产。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革新能手和先进高效的生产方法,如郝建秀工作法,苏长有砌砖法,王崇伦万能工具胎等。实际上,这些旨在提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对IE的创造和应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国民经济建设遭受巨大破坏,发展生产被当作“唯生产力论”批判,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被视为“管、卡、压”破除,很多企业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被取消,劳动无定额,岗位无定员,生产秩序混乱,产品质量下降。IE的科学管理方法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排斥,其应用和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87年开始,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给IE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人们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中认识到科学管理与先进技术同样重要,它们是发展生产和经济的两个轮子。广大企业开始重视和加强管理,普遍设立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办公室。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学习现代管理方法。80年代初,国家经委在全国推广18种现代管理方法,它们大都属于现代IE范畴,例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TQC)、价值工程、网络计划技术、成组技术(GT)、线性规划、看板管理等。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从1980年前后开始,高等学校陆续设立管理工程系,虽然目标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有不少IE方面的课程,但一些学校还设有IE研究生方向。
80年代中期以来,IE应用开始了新局面。1985年机械电子系统有关部门组织和指导一些企业进行应用“工作研究”试点,以及推行日本创造的“5S”等IE技术,取得显著效果,证明IE对我国企业管理优化、提高效率和效益也是适用的和有效的。
为了推动我国IE进一步发展和应用,1990年6月举行了首届工业工程学术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IE学术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IE研究分会。1991年3月成立了工作研究与效率专业委员会,它标志着我国IE进入了系统发展和应用的新时期。自此以后,许多工业部门、学术组织广泛开展IE宣传、培训和应用试点,出现学习推广IE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应用IE产生了迫切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IE的人才培养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组织了调查研究和研讨,提出了IE专业继续教育方案,并且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IE专业本科段考试计划建议方案,得到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机械工业部同意,要求在全国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学习,并于1992年9月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于1994年4月首考。此种形式为大量培养实用型IE人才开辟了一条途径。
同时,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国家教委已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等校试办IE专业,IE专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此外,国家人事部等有关部门正组织研究制订IE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标准和在企业设置相应岗位的问题。这些都表明,IE在我国正逐步形成一门正式的学科体系,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的前景展望
IE产生于实践,在应用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和关贸总协定(GATT)地位即将恢复,所有企业都将进入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只有全面提高效益,即有高的质量和生产率、成本低、交货准时、售后服务良好,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获得生存和发展。IE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势必为广大企业所需求。
要满足这一需求,我国IE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必须进一步扩大。目前,多数企业IE应用仅限于生产线或局部环节,这当然是必要的。IE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系统(如生产线、车间、企业),但是对一个企业,真正有意义的和主要关心的是全企业的整体优化和效益的提高。除了制造业外,建筑、交通运输和广大服务行业也需要运用IE提高效率和效益。IE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必定很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www.xing528.com)
从IE发展历程和国外应用经验来看,传统IE是IE发展的起点,也是现代IE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国外实际应用情况表明,IE基础应用最普遍,例如,1981年路特(Reuter)对美国企业应用IE情况抽样调查表明,94.2%的企业应用了方法研究,96.3%的企业应用了作业测定。1975年美国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杂志与博通公司合作对1 500家企业IE应用情况的调查发现,89%的企业应用工作研究。1979年,哈里斯对英国401家企业的调查统计中,84%的企业应用工作研究,排在各种IE方法之首。
所以,IE应用从IE基础起步是适宜的。根据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所处的经济与市场环境,推行IE基础不仅较容易,而且见效快,并可为现代IE打下基础,试点企业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关于IE基础(工作研究)的实施步骤将在本书第二、三篇说明。
3.工业工程在我国应用的效果
在我国,自80年代以来,一些部门和企业学习和应用了某些IE方法,尤其是IE基础,取得显著效果。
从1985年开始,机电行业一些企业在主管部门的组织和指导下推行“工作研究”,据10个试点企业统计,一次性投入资金76万元,而每年增加的净收入2815万元,取得巨大经济效益。这是由于应用IE后,生产效率和能力大大提高;物质和劳动消耗减少,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这些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6%~18%。同时,改善了生产环境,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深受工人欢迎,被证明是靠内涵挖潜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例如,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在引进的生产线上运用工作研究和模特法进行改造,仅花费1万元就使年增产值840万元,净增利税和节约材料费达363万元。
又如,北京机床电器公司在日本专家指导下,运用IE改造电器产品的装配生产,建立三条生产线,使产量翻番,年新增产值1165万元,新增利税349万无,成为“老厂不大量投资,运用IE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典型。
冶金工业及其他行业应用IE也取得类似的效果。例如,鞍山钢铁公司在炼钢厂、机械厂、选矿厂、化工厂、耐火材料厂及农场等20个单位进行IE应用试点,通过推行方法研究、制订作业标准、岗位测评、改善劳动组织等活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质量,减少了废品率、降低了成本,已取得经济效益5392.1万元。
宝山钢铁总厂采用“定员效率化”方法推行IE(主要是方法研究),不断挖掘生产潜力,在提高效率方面取得很大成效。这一方法是通过确定逐年缩减定员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以实现提高效率,少投入、多产出。围绕总厂的生产经营总目标,运用IE原理和方法对各不同部门、作业和工序进行效率改善,追求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有效管理,1988~1991年四年间共减少定员800人,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13%以上。
一些现代IE方法的应用也显示出良好效果。如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部门在工厂设计中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在某开关厂进行系统规划与布置,使节约搬运工作量(41.76~58.4)×104t·m,节省费用17.4%~24.4%,生产周期由3~6个月缩短到1个月以内。
又如,机械工业部某机械厂采用成组技术(GT)和物料需求计划(MRP)法,改善物流状况,按零部件组织生产,用微机对生产过程实现物料、设备、人员、信息一体化管理。1987年1~9月产值比上年同期提高20.4%;计划编制工作量由45人·日减少到6人·日;运输路线缩短55%;工艺工作量压缩70%。
此外,工程项目分析与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也已得到应用。这项技术为寻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效益最佳的方案,为投资决策科学化提供了依据。
以上国内外的例子证明,IE应用对宏观(国家)和微观(企业)系统生产率提高都有积极作用,取得很大效益。随着应用范围扩大和深化,必定能获得更大效益,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