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历8.15光复后一直到1961年基本建立了国民经济基础,1962年以后秉承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思路推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1966),此后韩国经济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94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11位,贸易总量居世界第12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于1995年超过1万美元。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降至6800美元。经过不断努力,人均国民收入(GNI)逐渐恢复增长,并于2007年达到2.1695万美元,首次超过2万美元。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人均国民收入(GNI)一度跌至1万美元,但迅速于2010年反弹并高达2.0759万美元[1]。
此间韩国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含制造业)比重比较稳定(如图3-1所示)。(1)农业产值占比大幅下滑。1970年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为27.7%,2018年占比降至2.0%。(2)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稳定,但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中心,二者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1970年的60.1∶39.9逆转为1999年的21.1∶78.2。(3)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最高,至2018年已高达60.7%。数据显示,2006年韩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7.7∶18.1∶74.2,第三产业就业独占鳌头。
图3-1 2000-2018年间韩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KOSIS(韩国国家统计门户网站). [2020-03-10].http://kosis.kr/statHtml/statHtml.do?orgId=101&tblId=DT_2KAA906_G20&vw_cd=MT_RTITLE&list_id=UTIT_G20_UTIT_G20_I&seqNo=&lang_mode=ko&language=kor&obj_var_id=&itm_id=&conn_path=A4
(二)韩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沿革
以下韩国产业结构历史沿革的资料和数据来自于韩国经济60年历史编纂委员会和韩国开发研究院编纂的《韩国经济60年史Ⅱ:产业》[2]。
1. 1960年之前农林渔业占主导
从1948年建国开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产业结构一直是农林渔业占主导,尽管农林渔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从1953年的47.3%下降至1960年的36.8%,但仍然远高于制造业和矿业(如图3-2所示)。
图3-2 1953-1960农林渔业、制造业和矿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농림통계연보.1970/농림부편[EB/OL].(1995-08-20)[2020-03-10].https://dl.nanet.go.kr/SearchDetailView.do?cn=MONO1198014452
2. 20世纪60年代制造业划时代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国经济的起飞主要靠制造业带动,主要发展以低技术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20世纪60年代初期制造业出口量仅占总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到20世纪70年代初蹿升至接近90%,实现了划时代的发展。1960-1972年间,其他服务业占比稳定在45%~50%,农林渔业占比继续下降至25.2%,而制造业占比迅速上升至25.2%与农林渔业持平(如图3-3所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农业年均增长率不足2%,发展几近停滞,但制造业实现了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承担着引领韩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此间韩国非常落后,城镇化过程中析出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他们迅速被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纳,铸造了韩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低成本优势。这些制造业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附近的产业园区,促进了韩国城镇化的发展。
图3-3 韩国1960-1972年间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以1970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한국은행.韓國의 國民所得(1974). [EB/OL].[2020-04-02].https://lib.dankook.ac.kr/search/detail/CATTOT000000137794
韩国制造业的划时代发展得益于政府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业化战略。20世纪60年代韩国推进了第一、二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推动发电厂、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后重点发展化肥、水泥、炼油、制铁、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向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促进出口,政府出台外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韩国总统每月亲自主持“出口振兴大会”,以促进纤维、胶合板、假发、鞋、电子(组装)产业等出口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纺织、鞋类、电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此间韩国产业发展模式被其他国家竞相模仿(后来纺织、鞋类产业均转移到海外,国内只剩下技术开发、设计、新商品开发、服装等行业,电子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代表韩国经济的IT产业)。
3. 20世纪70年代的重化工业转型
出口主导型工业发展战略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起飞,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弊端,一方面,产业部门之间或同一领域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均衡增长,出口产业和内需产业之间也逐渐拉开差距。另外,由于韩国在资源和资本匮乏的背景下推动外向型增长战略,对外依存度逐渐加深[3];另一方面,因为原料、原材料、中间产品、机械设备深度依赖海外进口而催生了慢性贸易逆差问题,国际收支风险日益增大。故韩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为了减少对外依存度,同时解决贸易逆差问题,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重化工业化发展转型。1973年,韩国总统发表《重化工业化宣言》,此间虽然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韩国政府坚持推进重化工业化发展计划,为韩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国政府为直接培育、公布、选定具体重化工业产业领域发展提供了多种援助:其一,在全国各地建立公共产业园区,为重化工业创造最佳入驻条件;其二,考虑到发展重化工业在初期需要巨额设备投入资金和运营资金,政府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金融形式促进重化工业投资;其三,引入综合商社制度为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创造条件。政府的促进和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国制造业出口的80%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但到80年代初重化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已经非常相近。1979年,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1.2%,首次超过轻工业(48.8%);1980年,重化工业出口产值占出口产值的比重达到41.5%,逼近轻工业出口产值的49.4%(如表3-1所示)。此后钢铁、石油化工、汽车、造船、机械等产业成为韩国的主导产业。
表3-1 韩国重化工业化进程(%)(以1975年为基期)(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1. 한국은행.韓國의 國民所得(1974).[EB/OL].[2020-04-02].https://lib.dankook.ac.kr/search/detail/CATTOT000000137794;2.韩国贸易协会.贸易动向(各年度) [R]. http://stat.kita.net/stat/world/major/KoreaStats01.screen
韩国重化工业发展需要能源支持,更需要技术支持,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对技术的需求同步增长,技术引进/开发成为重化工业发展的关键。在发展初期韩国启动“Turn Key”(一站式方案)促进工厂建设,帮助工厂引进技术,后期则鼓励企业自有技术研发,大力培养技能/技术人才,此间政府为扩充国内研究力量出资成立了多个重要的研究机构。这些努力为韩国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国工业发展向重化工业转型形成了“特惠型偏重支援”形态,导致其他部门特别是部分轻工业部门的利润率恶化、资金不足,面临经营困难,而第一产业发展几乎停滞。好在此间韩国正经历农业划时代的生产革命,即“绿色革命”,农业生产率得到划时代提高,同时农业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高需求。
4. 20世纪80年代的重化工业投资调整
图3-4 1976-1986年间韩国重化工业投资调整前后制造业增长率走势(%)
资料来源:韓國銀行. http://ecos.bok.or.kr
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产业政策旨在治愈70年代重化工业转型带来的后遗症。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轻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缓慢,政府资金支持导致大企业竞争政府资源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等。因此,80年代韩国政府调整了产业发展政策,从以特定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主强力推进的产业发展转向以重化工业投资调整为特征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合理化发展。韩国通过制定《工业发展法》促使产业政策基调从特定产业的选择性干预转向功能性支持体制,减少政府的过度直接介入。产业合理化行业的指定是在“不景气·衰退产业合理化支援”“有潜力的引进产业培育”和“产业技术提高”三个目标下,明确规定政府介入的界限、作用、时限、工业发展基金等具体支援手段,系统地确立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同时政府支持提高产业技术和生产率,建立和完善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为发展技术密集型有前景的产业和提高整个产业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间全球正处在低美元、低油价、低利率的黄金发展期,这为韩国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了绝佳契机。此后韩国重化工业出口额快速增加,除了1980年,其增长率一直高于制造业整体增长率和轻工业增长率(如图3-4所示)。
5. 20世纪90年代的高技术产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韩国产业发展的两个主流理念是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放。由于韩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纷纷对韩国实施技术保护,再加上中国、东盟等后发工业国家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1995年WTO成立对韩国制造业领域甚至是农林渔业、服务业均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与压力。为此,韩国选择了现有主力产业通过技术开发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以技术开发为基础发展新产业的发展道路。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以IT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二是信息通信产业飞速发展,三是技术开发领域的企业作用大幅提高。此间韩国的研发费用一路走高,R&D投入占GNP的比重从1990年的1.87%上升到2001年的2.96%(如图3-5所示)。其中,民间R&D投入在90年代占比高达70%-80%,充分展示了80年代韩国重化工业调整政策实施后政府逐渐退出一些产业领域而民间投资开始活跃的效果。此间韩国研究机构也非常活跃,韩国首都在1990年时共有1000个企业研究所,到2000年已达7100个,由政府及公共部门主导技术开发转向民间主导。此间韩国顺应全球化潮流积极推进“产业全球化”,随着出口、外商投资、海外投资等迅速增长大大提高了韩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在汽车、电子、钢铁等大部分主力产业领域,确保了世界市场前五名的生产国地位,跃升为市场主导国家。不仅如此,韩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半导体领域积累了领先世界的技术力量,信息通信产业成为韩国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产业,IT产业发展尤为迅速,主力产业领域民间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加。
图3-5 韩国1964-2001年间研发费用(亿元)及GDP占比(%)
资料来源:과학기술처.과학기술연구개발활동조사보고[R]. https://www.kistep.re.kr/c5/sub2.jsp?brdType=R&bbIdx=4344
6. 21世纪寻求新增长动力
进入21世纪,韩国制造业结构以出口为主,汽车、电子、造船、石化、钢铁、石油产品、机械等7个领域的出口比重占总体的83%,经济总量严重依赖少数产业,亟待寻求发展新的产业以平衡产业结构。此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放缓,从1970-1980年间的9.0%下降到2001-2010年间的4.2%,潜在经济增长率从9.9%下降至4.7%,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4.6%下降至2.6%。从投入增长看,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增长率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资本投入增长率从2.2%下降至1.6%,韩国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减弱;劳动投入增长率从3.1%下降至0.5%,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远远超过资本投入增长率下降的0.5个百分点,出现了无就业的增长(如表3-2所示)。
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韩国经济增长率每增长1%可增加7万-8万个就业岗位,后跌至5万以下,这是生产率提升的表现,同时也说明韩国随着技术进步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再开发问题。2011年韩国就业率为63.9%,明显低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66.6%、70.4%、70.3%。一方面韩国制造业大企业出口导向型发展对国内就业拉动作用较差,同时中小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生产状况较差影响了岗位增加,韩国出现了无就业的增长。同时,韩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韩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家电、机械、化学、纤维、汽车、造船、钢铁等传统主力产业中均出现劳动者平均年龄升高的现象。为此,韩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期提供更多岗位,并出台多项举措开发老年劳动力。
表3-2 韩国1971-2010年间经济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산업연구원(韩国产业研究院). http://www.kiet.re.kr
以上数据来自于韩国产业研究院的资料库,具体分布在如下文献中:1.김원규,신현수,김정홍,황윤진,이원빈.한국산업의 생산성 분석(2000.10.31)(韩国产业的生产性分析);2.김원규. 한국경제의 생산성 분석과 정책시사점(2017.04.05)(对韩国经济生产率的分析和政策启示);3.윤우진. 한국 산업의 역동성과 생산성 구조변화(2015.04.09)(韩国产业的活力和生产性结构变化);4.박명호, 오완근, 김계환, 빙현지, 박찬열. 자원부국과 한국의 산업다각화 협력방안 - 지표체계를 이용한 연구(2014.06.2)(资源富裕国与韩国的产业多元化合作方案——利用指标体系的研究).
此间,韩国产业发展面临的课题是促进弱势产业发展以平衡产业结构,发掘“未来增长动力”。政府将发掘新增长动力的重点放在培育新技术产业、发展零部件和材料领域、培育服务产业,并制定了新增长动力事业的推进结构(如表3-3所示)。推进结构中按新兴产业化发展的周期分为短期(3-5年)、中期(5-8年)和长期(10年以内)三类,明确列示了韩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领域和技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长期计划中特别提出了人力培养问题,旨在为新增长动力领域培训匹配的人才。
表3-3 新增长动力事业(新兴产业)的推进结构
资料来源:기획재정부 외.신성장동력 비전 및 발전전략 [EB/OL].(2009-01-13) [2020-04-03]. http://gumici.or.kr/gtb_download.php?gtid=gt_board_pds&fid=146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