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刚刚被菜价高涨折腾完,中国菜农又在为贱卖的蔬菜伤神。为什么中国的农产品几十年来总是在“多收了三五斗”的怪圈里徘徊呢? 问题出在长期以来蔬菜生产上重生产、轻流通的习惯思维。
此次“菜贱伤农”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在2010年蔬菜价格高涨,各级政府加大对“菜篮子”工程投入的条件下发生的,菜多价跌说明我们光注重了蔬菜的生产而忽视了流通,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没有得到改变,没有能将流通的市场先导性作用发挥好。目前,很多地方“菜篮子”工程的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没能有效对接,蔬菜生产缺乏市场信息(品种、气候、价格、需求等),蔬菜销售(哪怕是已经列入“菜篮子”工程中的菜田和菜农)多是在缺乏市场订单的情况下随机进行的,菜农在田间等候菜贩来收购,菜贩再拿到批发市场去交易,订单农业在蔬菜的生产销售中只占到很小的比重,这就是菜贵菜贱问题的根源。
当今实施的农超对接工程,力图从减少流通环节上来达到生鲜农产品食用安全、订单生产和稳定价格的目的,但这一工程要产生真正的效果还需要时间,并且还要做一系列政策的改变。笔者认为,我国“菜篮子”工程要开始转向重视流通建设。第一,要确立连锁超市成为城市蔬菜和各类生鲜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只有坚持这一方针,国家农超对接工程才能有企业层面的坚实支持。
第二,在政策上要打通“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建设与连锁超市之间产销转化率对接的障碍。一方面,农业部和商务部要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各级城市中享受国家农超对接支持政策的连锁超市必须按时间、数量、品种与规格向对接的农户和合作社下达订单,经过几轮磨合逐步提高准确性,使“菜篮子”工程能够按需生产。
第三,各级城市可使用“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建设大型的生鲜农产品和主副食品的加工配送中心,除了配送超市之外,还可将社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食堂纳入配送对象,全面提升包括蔬菜在内的食品安全水平和价格控制水平。这种加工配送中心还会具有蓄水池的功效,通过加工和储存能够调剂蔬菜等农产品供应的丰歉。(www.xing528.com)
第四,在国家层面上,还要重视蔬菜流通环节的网络信息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建设全国性的蔬菜产地、交易地和销售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打通在蔬菜生产和流通中的信息孤岛;同时,在一些主要的蔬菜等生鲜农产品产区建设一些国家级的流通设施,如大型的温控储备库,以保障供应,平衡物价。
第五,在蔬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商品上,目前国家调控市场缺乏产品储备和终端市场的响应支持。蔬菜受保质期短等因素制约,较难用国家储备制度来解决市场急需,而且中国也缺乏全国性的流通组织,政府缺乏调控市场的企业实体的抓手。因此,笔者建议,应组织各地区具有领先地位的超市公司形成全国性的蔬菜销售网络,可以将国家支持农超对接的资金入股这一网络,从而对主要的生鲜农产品开展全国性联采分销,发挥知名品牌生鲜农产品的全国性辐射能力优势,为形成真正的订单农业和促成优势生鲜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提供现代流通的拉动力。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灾害频发的大国来说,在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方面,不完善流通环节的建设,不建设一些国家参股(但不控股)、承担调控、农超对接、战略物资储备、市场价格平抑等责任的综合性商贸集团恐怕是不行的。
(原文发表于《环球时报》2011年4月29日第2426期第1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