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蔬菜价格高企,如今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人都把这轮蔬菜价格暴涨归结于自然灾害与炒作资金。然而,从更深层次来分析,中国缺乏“包产到户”的小生产体制与市场对接的流通体制,才是根本原因。
目前,国内蔬菜的初次收购、运输、市场交易(可以多达三道批发环节)、零售(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销售为辅)等流通环节,都缺乏组织程度高、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型流通企业。蔬菜的销售渠道以农村的贩运户或从贩运户转变过来的市场交易户为主,绝大部分交易都是现金、无税票的。蔬菜流通主要交易对象的个体性、小规模、多环节和无序化,必然导致蔬菜价格的不稳定和投机的可能。
要从根本上稳定蔬菜的价格,必须在流通与税收上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在蔬菜的流通政策上,应确立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零售业态为蔬菜销售的主渠道,迅速提高超市在蔬菜总销售中的比重。
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当超市销售占到整个蔬菜市场总销售量60%以上时,蔬菜的价格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稳定。中国的连锁超市已发展了20个年头,蔬菜的超市销售量占比却不到1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流通政策支持与目标。对于将连锁超市作为销售蔬菜的主渠道,各方一直存在争议,一是认为超市的蔬菜价格高过农贸市场,老百姓接受不了;二是认为连锁超市缺乏经营蔬菜的规模化能力,因此对超市卖菜的支持政策总是犹犹豫豫。
笔者从2006年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根据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在山东进行的调查,家家悦超市公司的蔬菜价格平均比农贸市场低8%—15%,在气候反常和自然灾害期间,超市的蔬菜价格则要比农贸市场低40%以上。在家家悦超市总部所在地山东威海市,超市的蔬菜销售已占到整个蔬菜市场的76%。可以说,蔬菜流通的“农超对接”使菜价降低了,消费者满意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有统计表明,农民的蔬菜亩产年收入因此增加2 000元左右。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开始实施“农超对接工程”,真诚希望这一国家级的工程早一点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最终造福广大百姓。(www.xing528.com)
除了调整流通政策之外,抑制菜价还必须同步地调整税收政策。自从我国免除农业税之后,蔬菜的种植、贩运、批发交易和农贸市场零售都是免税的,但超市买菜却碰到两个难题: 第一,到农户田头直接采购,农民不能提供发票,由农村村乡一级组织开具农副产品收购证明又不能在异地得到税收的抵扣;第二,超市卖菜要向国家交纳13%的增值税,这使得超市的成本远远高于农贸市场。
实际上,只要将农业税的免除政策延伸到蔬菜的超市销售环节,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据测算,我国一年对超市卖菜征收的税费大约在200亿元左右,今天的国家财政完全有财力减免这一税收,让利于民。这不仅将大大促进超市卖菜的积极性,同时对蔬菜价格稳定、农民增收、蔬菜质量的保证,以及蔬菜种植、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控制,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原文发表于《环球时报》2010年6月4日第2188期第1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