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和日用品销售领域来说,至2003年7月17日迪亚天天折扣店在上海开张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与该领域的相关零售业态在上海都齐全了,这一系列业态的变化过程在国外经历了将近60年的时间,而在上海只用了12年时间,这说明了零售业态的变化加快和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缩短,从而要求零售业者尤其是连锁业者要能够进行持续性的业态创新,必须明白业态的创新是零售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地进行的市场定位和目标顾客的确定。在上海发生的超市与便利店等的业态变化更多的是外资企业带来的,作为上海本地的连锁企业在业态上的持续性创新是不够的,这主要表现在: (1)有的连锁超市公司保持了近十年的业态的不变化,从而陷入了发展的僵局;(2)上海的超市在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创新上不够,从而对上海创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商业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一,连锁超市没有适时地创新生鲜食品超市使得上海的农贸市场仍然保持了较高的食品供应量,食品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隐患,也使得有关部门不得不考虑要建设“新型菜场”。生鲜食品超市发展慢,再加上相当数量的超市在经营生鲜食品上的招租经营,使得上海的超市在生鲜食品的经营在品种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农贸市场留下了发展空间,同时也没有能在整体上带动上海都市型绿色安全型农业的发展。第二,上海的中心城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建设,为了改变中心城区的空壳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回迁新居民。但是,在中心城区既不能开大卖场,又不能开农贸市场,开标准食品超市又不能满足对每天必需的“买菜”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心城区路边菜摊又有回潮的原因。将生鲜食品超市开到中心城区去,在消费者规模、购买力条件和购物环境等方面上海可以说是全国唯一适合的城市,上海的连锁超市做过探索但没有持续地坚持下去。第三,上海在10多年里发展起来的几千家超市在大卖场的打压下总量上在缩小,经营业绩在下降,如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可与大卖场进行错位经营,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一些标准食品超市转型成生鲜食品超市,或改成生鲜食品专卖超市,或增大生鲜食品的经营比重,就能使小超市与大卖场进行差异化的竞争,使大小超市各得其所,商业的竞争环境就会向共生化的和谐方向发展。1994年上海市将发展连锁超市作为当年的市政府实事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上海的连锁超市发展领先于全国,今天上海市从国际化城市的功能和消费者的安全性出发,完全有必要再搞一个实事工程,建立以超市为销售终端的生鲜食品供应链工程,以此来带动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来保障上海市民的食品安全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