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交会内销政策与措施:打造内贸新机遇

广交会内销政策与措施:打造内贸新机遇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05届广交会举办之际,扩大内需正成为第一位的国策。本次广交会上推出的若干措施,或许将在其历史上留下关键的一笔。目前商务部正在动员全国的内贸企业参加2009年的广交会,大家希望这种应变危机的临时性举措要制度化下来。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对国内市场流通的研究,如合理的交易制度、市场流通秩序等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是缺失的。

广交会内销政策与措施:打造内贸新机遇

编者按:

广交会是“中国制造”的缩影,英雄辈出,带着光荣与梦想,成长或者衰老。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制高点,其有着重要的观照价值:它如何破除各种壁垒,帮助出口企业实现掉头向内的转型?这成为当下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环顾眼前的世界,欧美的危机还在继续,亚洲经济前景仍是晦暗不明,更多的国家正在越来越深地卷入新近降临的风暴,我们似乎难以摆脱周边气候而独享繁荣。这是一个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见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世界都不得不严肃地面对潜在的新一轮衰退的挑战。第105届广交会举办之际,扩大内需正成为第一位的国策。在轮番出台的多种政策推动下,庞大的国内市场正在释放巨大的潜能。

靠得住的也许是那些分散的努力: 广交会首设出口转内销专场,本次参会的民营企业达到六成,商务部发文举办内外贸企业对接洽谈会……

本次广交会上推出的若干措施,或许将在其历史上留下关键的一笔。

虽然新出版的《世界银行报告》,已经将高速成长二十多年的中国确定为中等收入国家,但只要走进中国的都市底层和偏僻乡村,我们仍可以看到广泛的匮乏现状,而且从中看到增长的巨大空间。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还有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这个庞大的经济体里面,仍然有大量的关系需要理顺。从小汽车到淋浴喷头,我们并不缺乏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逻辑理由。

世界不像昨天跑得那样快,是让我们失去了机会,还是从另一重意义上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

关键在改革决心。

广交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现今面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度下降的形势下,必须改变其运作的模式和功能,让广交会进一步成为内外贸对接、促进内需扩大的交易平台。

三个理由

广交会的展品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建立起来“世界工厂”的实力,现在能救出口加工企业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内市场、内贸和内需的扩大。

第一,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已经能生产全世界所有零售业态和所有品类和价格档次的商品。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创造了转型国内市场的现实机会。(www.xing528.com)

第二,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具备了适应经济危机市场条件下国内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能力,能生产出以低价为特征的高性价比的消费品。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已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商品结构性提高的需求。

第三,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上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以上的国家来说,提高出口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和转型国内市场的成功率,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从而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广交会要大开馆门

长期以来广交会执行了严格的进场交易对象的限制,一般的国内贸易商和零售商是被坚决挡在门外的,哪怕是2007年广交会改名成“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之后,广交会仍是政府对外贸易部门的“专有领域”。中国生产出的令全世界折服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全貌集中体现在广交会上,不让中国国内的贸易商和零售商进场交易就是不让国内的消费者享受改革开放的成功。同时对国际的出口参展商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国内的贸易商和零售商在中国市场上受够了这种没有道理的“贸易歧视”!

2008年4月笔者曾带领全国52多家超市公司的200多位采购经理赴广东主动对接“世界工厂”资源,在东莞深圳等地广受欢迎,但到了广州却被广交会拒之门外。不在制度上攻克这个“堡垒”,中国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就不可能真正学会同时服务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避免不同的市场风险,中国的内外贸对接就不可能形成从而影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在商品结构上的提升,中国的内贸消化转型中国外贸的产能提升外贸出口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就难以实现。目前商务部正在动员全国的内贸企业参加2009年的广交会,大家希望这种应变危机的临时性举措要制度化下来。举办者要从思想上真正地重视内贸、尊重内贸,当扩大内需成为第一位的“国策”时,内贸就是重要的抓手。

还有“三座大山”

由于广交会长期以来实行单一的出口导向政策,与国内市场是割裂的,当今天我们试想将广交会转变成内外贸对接的交易平台时,客观上遇到了许多困难。

第一,内外贸交易规模上的不对等。对外贸易在订单量上是大规模的,国际商家有着能下大单的批发商、零售商和统一经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综合商社。而国内贸易方面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二、三级”批发商已经不复存在,当今中国有着太多的代理商而缺乏大的批发商使得在交易的企业实体方面存在着内外贸对接的障碍

第二,新崛起的连锁性零售商在经营上还没有进入贸易订单的采购阶段。除了家电连锁零售商采用部分商品的贸易订单采购外,中国目前的超市连锁、建材连锁、百货连锁等零售商在经营上还在探索贸易订单的采购方式。百货连锁零售商中大部分还没有实现总部集中的统一采购和招商,这就是2008年商务部组织一部分零售商(大部分是百货零售商)参加了广交会而没有做成一笔交易的原因。

第三,内外贸易之间的交易制度无法直接对接。出口贸易和国内贸易在中国经济中是两张皮,两种支持政策和两种交易制度。就出口贸易而言,遵循的是国际贸易的制度,如商检制度、信用证制度、保险制度等。对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而言,可能所赚取的利润是低的,但资金和利益是有保障和安全的。而国内贸易尤其是采取直接进入大型零售企业,其交易制度一般是,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等通道费用,货款的结算有一定期限的账期、非食品类商品要实行退换货制等。这一交易制度的本质不是双赢的,且对厂家和供货商来说是缺乏安全感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对国内市场流通的研究,如合理的交易制度、市场流通秩序等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是缺失的。从宏观面来说,国内流通的制度建设落后于国内贸易的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和市场经营形态实行不平等的管理方式和税收政策,银行和保险公司社会的金融信用系统没有能主动地为国内市场流通提供好的服务工具;从行业面来说,更多的加工企业放弃了国内市场转向了出口加工加剧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从企业面来说,非双赢的国内市场的交易制度将可能导致国内商业企业放弃自主经营的经营方式、放弃以销售毛利为主导支撑的盈利模式,转向“物业管理”的食利模式而失去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竞争力。

(原文发表于《南方都市报》2009年4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