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几乎是与超级市场同时起步的,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区域的普及度、规模发展数,以及盈利水平等方面都没有能实现量与质的突破。总结中国便利店15年的发展历史的确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记取。
1.中国便利店在早期的发展中是将传统的粮店、食品店、烟杂店等进行转型发展,当时在经营管理经验方面包括商品结构上都是向超市进行学习,因此便利店更多是超市的小型化,业态的定位不清晰。
2.当上海等地区开始规模化发展现代便利店时,主要学习的是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亚洲城市性便利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开发出适应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商品结构、强大的商品配送系统和信息系统,以及在选点上尽可能地接近目标顾客开店。而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相比,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中小型超市的规模数和店铺布点的密集程度要远远超过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当便利店的商品结构和服务功能无法迅速地差异化时,便利店仍然受到各种规模大小超市的极大打压。另一方面,亚洲城市性便利店的主力商品是烟、瓶装水、饮料和便当(快餐盒饭),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不同的是,上海等地区销售这些商品的传统小型店铺还大量存在,现代便利店在这些商品的销售上需要一个过程的整合才能占上优势。而在公用事业费收取等各项服务功能上由于垄断行业“霸王式定价”等原因,致使便利店从增加服务功能上取得增量的客流和服务性盈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3.两种不同连锁经营方式的便利店发展模式。中国目前便利店发展最好的两个地区就是上海和广东,而在广东以东莞地区为代表。上海的便利店公司几乎都是国有的大公司投资发展的,而广东的便利店公司都是民营资本或国有改成民营的公司发展的。上海的便利店基本上实行的是直营连锁的方式,而广东的便利店基本上实行的是特许加盟的方式。世界便利店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用特许加盟的方式规模化地改造传统的小型店铺。比较上海和广东便利店的发展,可以发现,上海与广东在便利店发展上的理念、市场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但两地的消费者结构和市场条件确实大不相同。研究认为,广东东莞是中国发展加盟便利店的最佳地区,85%以上的便利店加盟店主都是外来人口,靠前期打工积累的小资本经营“士多店”(store)谋生,他们需要依靠某一品牌来树立形象和寻求商品采配和管理的支持;在供货商市场条件上,东莞的批发市场的力量要胜过便利店连锁公司的商品配送力量,使得便利店加盟主自主地经营商品具有相当的宽松度,这种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力量的供货商条件促使了众多便利店公司的出现,而且以单一的授牌加盟为主,授牌式便利店公司对加盟店的竞争导致了加盟费用的低廉。现在广东的便利店公司用特许加盟的方式将传统的“士多店”整合到连锁体系中来,然后逐步转变其业态的功能,与传统店一起成长的方法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在坚持特许加盟发展方向的同时如何在采购体系中整合供应链,加强对加盟店的管理与服务是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要将特许加盟从虚做到实。上海的便利店在特许加盟的发展上的难点是客观存在的: 第一,在经营管理的综合体系上还没有形成坚实的盈利模式,加盟商的投资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第二,高端地区适合开设便利店的店铺由于租金高而被利润回报更高的专业专卖店所占有;第三,中低端地区适合开便利店的店铺有可能被“模糊灰色”收入率较高的洗脚店、按摩店和美容店所占有;第四,最适合转化为加盟店主的现有的各便利店公司的员工由于受投资资本的限制而不敢大胆加盟。因此,上海便利店的特许加盟事业还必须进行新的探索。(www.xing528.com)
中国是一个小商店的王国,便利店的发展起码会有上百万家的市场空间,由于整体市场容量大,地区差异大,因此便利店的业态模式一定不会是单一的亚洲城市型模式,在中西部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借鉴欧洲的便利店发展模式是非常有益的。也就是说,中国各地区的便利店发展模式可能要探索现今便利店专门型的形态向综合各种零售业态的便利性功能方向发展,如结合互联网技术将便利店、快餐店、面包房等业态的功能结合起来发展。联华快客便利在大连的发展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在一个旅游性城市中开设厅房式“季节性”便利店,根据各店的地区特点增加其他业态店的功能,如“熟食店”“水吧”“水果店”“体育用品店”等,用增加功能的方法来增加集客的能力和盈利的能力;用为加盟店进行融资担保、用押金和租金的方式来减轻加盟店主的投资压力来发展加盟店等。可以说,探索中国便利店的发展道路要比其他的零售业态都要长得多,成功孕育在长久坚持的韧力之中。
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连锁经营事业是一个以经营食品和快速消费品的超市和便利店为发展主流的连锁经营事业,从中国的实际看,不能照搬照抄外国成熟的形态和经验,必须能够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现代业态的发展如果说是在进行流通革命的话,那么这种革命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业态替代一个业态”的演变行动,而更可能是各业态之间的融合和合理成分与功能的延续。坚持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仅是业态的多样性,也是业态之间的包容和学习的多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