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
从国际物流统计核算的现状来看,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机构较早开展了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并相应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测评体系。下面主要阐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物流产业测度现状。
①美国物流产业测度现状
“物流”一词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物流的内涵逐渐丰富。如今,美国物流业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是较早和较系统开展物流统计核算工作的国家。美国对物流产业的统计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商业物流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这就使得宏观统计指标设计呈现差异化的特征。无论是评价对象,还是价值取向,两个领域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为美国运输部及其下属的职能部门服务的,侧重于各级相关部门对于发展战略的认知以及社会公众对预期实现发展战略的认同;而后者是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和企业的微观咨询提供依据,强调商业物流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征。美国运输部的测评体系以交通运输设施系统为评价对象,主要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和多式联运六个部分,具体由战略目标、战略成果、绩效目标和绩效衡量四个层次构成。而商业物流领域里对物流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包括商业物流系统成本及其所占的比例、商业库存比例、库存销售比例、货运指数等。[1]
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开始定期发布《美国物流年度报告》,主要通过社会物流成本、物流企业收入等一系列统计指标,以反映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具备价值增值的能力,因此,在美国的物流统计分类中,将第三方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统计。[2]美国所编制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围绕物流成本横纵向展开的,宏观上,将物流成本划分为存货持有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管理费用三个部分。其中存货持有成本的统计数据来源于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当前商业状况调查》《美国统计摘要》等。运输成本的统计数据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中获得。物流管理费用则是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总和再乘以一个固定比例得到,这个固定比例是由业内专家按照历年的实际情况估算的。
美国充分利用所得的物流统计结果指导宏观、微观物流运作。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物流统计数据的分析,不但可以确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而且还可以根据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从而进行宏观物流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物流成本采用的是全口径核算,运输成本不仅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部门的营业性运输费用,而且包括企业非营业运输的费用;库存成本不仅包括公共仓储的费用,而且包括企业非营业性仓储的费用;涉及领域不仅包括运输业、仓储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等物流活动直接相关的部门,而且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间接相关的部门,核算数据非常翔实、具体。
②日本的物流产业测度现状
日本从1975年开始编制《日本物流年鉴》,并定期进行物流运输统计调整。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就研究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问题。1977年,日本运输省公布的《物流成本计算统一基准》是日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最早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就吸纳了西泽修教授的相关研究成果。1992年,日本通商产业省公布了《物流成本计算活用指南》。1996年,中小企业厅发布《简单易懂的物流成本计算指南》。2000年,中小企业厅再次发布《物流成本计算指南——不同行业》,在1996年的内容上做了适当修订,并提出一些具体行业,如批发零售业的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成为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性法规,对于物流管理和物流成本核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3年,日本中小企业厅颁布《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计算——效率化指南》,进一步指导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日本的物流成本就是依据上述文件进行统计核算,方法不断更新完善。除此之外,日本物流统计调查制度非常完善,发布了很多连续性的物流调查报告,并定期进行货物运输和物流调查等。
在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日本企业主要从3种体系确定物流费用,分别是按物流范围计算的成本、按支付形态计算的成本和按物流活动计算的成本。这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成本管理框架。另外,日本企业不但提出物流成本的核算,还明确了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基准,并且加以考核。日本根据每年公布的就业统计数据和库存统计数据等核算宏观物流成本,这主要是借鉴赫斯凯特提出的推算方法,此外也从物流活动需求者的角度来推算部分物流成本,这主要是参考德兰尼的估算法。在具体的统计核算工作中,宏观物流成本又被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物流管理费用三项,即物流总成本=运输费+保管费+物流管理费。
此外,欧洲等国如德国、法国、丹麦、荷兰等对于社会物流评价指标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制定了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行业标准(Larson P D,Gammelgaard B,2001)。在此标准上建立的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确保了欧洲物流产业范围及分类划分明晰,统计指标、核算方法有据可循,方便不同地域和时期在横向和纵向的数据比较,有利于引导物流产业积极健康发展。德国位于欧洲的地理中心,是欧洲最重要的货物转运地。物流产业是德国第三大产业,仅次于贸易业和汽车制造业。德国制定的较高的物流产业标准,从一定范围内减少了物流数据的统计错误,规范了统计信息,方便了物流信息的统计与核算,也有利于物流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在物流统计指标设置上,由于德国各方物流市场定位比较清晰,一、二、三方物流业有相应的区分标准,因此避免了统计数据的重复和交叉,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3]法国物流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在法国,物流服务已成为工业服务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法国物流的快速发展,与企业不断改善业务流程、提高运作效率有关,也与法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在物流统计方面所做的努力分不开。在物流统计指标设计上,法国注重反映环境影响、能源和资源耗用、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类的指标,以此来综合地反映物流活动的情况和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
综上可知,国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业标准,不但方便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物流统计数据的无缝衔接,信息互换,也方便横向、纵向物流信息的统计与归纳。同时,国外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物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Huan Z,2009)。由此可见,物流成本是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外物流统计评价体系呈现差异化的特点,不同的战略目标使得制定不同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在物流统计核算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甚至统计口径、统计范围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Yan Z,Wenjie Z,2001)。
(2)国内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
①国家组织开展的物流产业核算工作
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引入物流概念,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功能日益健全。然而我国物流产业核算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社会物流统计和核算制度的初步建立。2006年,正式颁布《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由此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全面开展。2006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全国物流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这意味着物流统计已正式列入政府统计范畴。《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颁布填补了物流统计的空白,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物流统计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物流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得以加强。2009年,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制定《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别对《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进行修订,更好地指导我国物流统计与核算的实践工作。这些都表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物流产业的统计与核算工作,并在制度上进行了完善。
i 《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2009年12月1日起,我国正式颁布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GB/T24361—2009)。《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围绕物流费用这一指标,分别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形成一个T形结构,从社会总体、行业和企业3个角度进行物流相关活动的统计分析,主要由社会物流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和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两个方面构成,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我国物流的总体发展水平。
其中,宏观统计指标体系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反映全社会物流状况的统计指标组成,共分为3个层次,包含社会物流总费用、社会物流总收入、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等5个一级指标,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道费用、运输收入、保管收入等22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 宏观统计指标体系
续表
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反映企业物流状况的统计指标组成。主要分为8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分为物流企业指标和企业物流指标。具体如表2-2所示。
表2-2 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续表
ii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www.xing528.com)
2012年修订后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从事社会物流活动所涉及的相关行业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具体如表2-3所示。这是目前最为详细的有关物流行业分类的结果,虽然涵盖的内容有限,不能替代物流产业的分类,但仍为本书的物流产业分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表2-3 从事社会物流活动涉及的相关行业
续表
续表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中包括基层调查表和核算表。其中,基层调查表主要由法人单位情况表、物流企业经济情况表、企业物流状况表3张表构成。核算表主要由2张表构成,分别是社会物流总费用表,核算范围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进出口等;社会物流业务收入表,核算范围为物流相关行业。物流企业经营情况包括货运量、周转量、配送量、流通加工量、包装量、装卸搬运量、吞吐量、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指标,企业物流状况主要包括购进总额、销售总额、货运量、企业物流成本等指标。
由以上分析可知,国家层面所制定的《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从指标的设置上看,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物流经济的宏观运行态势,是当前开展物流统计与核算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从事物流活动涉及的相关行业中未包含当前发展较为迅速的餐饮配送业等,同时缺乏物流金融、物流教育服务的相关统计指标,只能反映社会物流的发展状况,而无法反映当前物流产业新的发展形态。虽然在指标体系中涉及企业物流活动,但是缺乏对政府公共物流服务及住户自有物流活动的核算,无法全面反映自营物流的现状。因此,概括地讲,迄今为止,我国目前的物流统计核算体系并不完善,所以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建立一个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的科学合理的物流产业统计核算方法体系迫在眉睫。
②部分省市开展的物流产业测度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为反映物流产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大部分省、市、区也都按照制度的要求,在《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本地物流统计工作。青岛市和天津市作为港口型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较高,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物流测度工作的省市,下面主要介绍青岛市和天津市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
i 青岛市物流产业测度现状
周善忠、刘伟(2006)[4]等按照青岛市统计局课题组开展的建立“物流统计指标测算体系”的研究工作要求,为青岛市设计物流统计测算体系基本框架,包括对社会物流的统计测算、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测算、对重点物流企业的统计调查和对不同行业企业内部物流情况的统计调查等4部分内容。其中对社会物流的统计测算,主要用以反映社会物流总额、成本等物流总体规模;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测算,主要反映物流业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对重点物流企业的统计调查,主要反映该市微观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及物流现代化进程;对不同行业企业内部物流情况的统计调查,主要从企业物流设施、成本等方面反映企业内部物流变化情况。
在物流产业的行业划分及统计范畴上,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体,将这两大功能要素所涉及的行业划分成现代物流产业的主体行业,主要有铁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港口及交通运输辅助业、交通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快餐业。并将物流主体产业的延伸行业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与现代物流产业有密切相关的行业界定为与物流相关的包装装潢印刷业,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修理业、集装箱制造业、交通设施工程建筑业、仓储租赁业、物流邮电通信业,与物流有关的金融业,与物流有关的保险业、物流教育及培训业,与物流相关的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等。在物流产业的划分上既涉及主体行业,又涉及延伸行业,其范围相对全面,为物流产业的分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青岛市物流统计测算体系包含8张报表、近160个统计指标。综合测算的主要指标有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成本、物流产业业务收入、物流产业增加值等。企业调查的主要指标有货物周转量、平均存储周期、自运货物平均运价、平均货物配送费率、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物品损耗费用等。
可以看出,青岛市构建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在产业范围、指标设置等方面都较为全面,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方法上,主要采用的还是统计指标的方法,而没有与国民经济核算相结合,在可比性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同样,在自营物流方面,仅考虑了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而缺乏对政府公共物流服务及住户部门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物流服务的核算。
ii 天津市物流产业测度现状
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了解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运行状况,早在2002年,天津市统计局就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统计课题研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界定物流产业的统计范围和基本行业分类。根据物流产业功能不同,将其分成货物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物流配送、物流包装、物流管理6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按照国际上衡量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设置的通行做法,初步确定物流产业增加值及物流成本的测算方法,采取以相关统计年报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调查得到的相关比例系数加以补充,测算得到物流产业增加值及物流成本。在核算方法的确定上,鉴于现行统计中缺乏信息资料的现状和物流活动内容多样、方式灵活、经济类型繁多的特点,主要利用现行统计报表的资料和渠道,同时辅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多种手段,保证物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精确度。
2013年,天津市利用相关数据,借助投入产出表及抽样调查取得的比例系数,测算了该市2001至2012年期间物流产业增加值及物流成本。数据表明,2012年天津市物流产业增加值为1035.4亿元,比2011年增长16.5%;物流成本为2410.4亿元,比2011年增长14.4%;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物流成本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8.7%,较2011年均增长0.1个百分点。
随着天津市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物流统计的需求越来越高,10年前的测算方法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如物流核算指标不够全面、物流产业测算数据缺乏可比性、缺少针对专业物流企业及自营物流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定期调查等,已经不能满足物流统计与核算的需要。因此,在2013年,天津市统计局通过对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并借鉴国家及外省市物流统计经验,对原有的统计物流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制定《天津市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报表制度》。在此制度的指导下,可对物流产业增加值和全社会物流成本以及分别占全市GDP的比重进行测算和结构分析,清晰地描述全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
③国内学者进行的物流产业测度研究现状
物流产业的测度并不仅仅度量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还要进一步分析其内部的完整性及协调性。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对物流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微观层面(如企业物流层面等),从宏观层面对物流产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则更加均衡,微观、中观与宏观研究并举。国内学者主要从投入产出分析法、乘数分析法两个方面测度物流产业的经济效应,不仅关注物流活动的总体产出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同时也研究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1936年提出的。亨特伯格(Hinterberger)等提出了“每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即单位产出所依附的服务”。[5]皮尔斯(Pearce)认为投入产出是价值量和实物量消耗的比值,在微观层面上,价值量是指某个特定时期内的收入总额,而实物量则是物质投入总额;在宏观层面上,价值量可以用GDP表示,而实物量是相应年度的物质投入。[6]国内将投入产出法引入物流产业的研究最早见于2001年李冠霖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的文章,其从产业的角度分析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提出我国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会带动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总体提高。[7]之后陆续出现相关研究成果。黄福华和谷汉方(2005)借助投入产出方法,研究我国物流产业的结构关系及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将“物流产业”界定为货物运输业与仓储业之和,对照《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确定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型。[8]然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不再单列“货物运输业”,物流业的统计分析又一度陷入困境。如何借助投入产出法测度物流产业经济的运行情况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冯云(2006)将“物流产业”界定为货物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之和,对照《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分析我国物流业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9]陈先锋(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按比例调整的方法,即以《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再根据2000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中所占的份额,剥离出交通运输、仓储业的相应投入产出数据。[10]而楚岩枫等(2007),以《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为依据,对各行业进行合并处理后得到15个产业部门,直接利用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来替代物流业,进行15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物流业对15个部门的相关投入产出系数表。[11]翟小木(2008)以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以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对象,将整个经济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物流业4大部分,对我国物流业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12]谢菲等(2014)[13]、姜春梅和蒋丽芹(2015)[14]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并做了相应的评价。
除此之外,乘数模型也是进行产业测度的较好方法。虽然目前关于物流乘数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但是有关旅游的乘数效应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学术界关于旅游产业的经济测度就始于旅游乘数效应研究。1955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特罗伊西发表的《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开启了西方经济学界研究旅游经济效应的先河。[15]随后,国际上许多知名的旅游经济学家,如Archer(1980)、Mathieson和Wall(1982)、MJ Harrison和Keogh(1985)都采用乘数理论测度旅游产业经济,描述旅游产业对经济水平的影响程度。由于物流产业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国内鲜少有将乘数理论运用到物流领域的研究。而熊浩和鄢慧丽(2015)[16]借鉴旅游乘数的概念,结合物流经济的特点,首次提出物流业乘数的概念,指出物流业乘数是指测定物流活动投入所带来的全部物流经济效应大小的系数。并以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测算物流业的乘数效应。结果表明,2002年和2007年的物流业乘数分别为3.58和3.65,在18个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中分别排第2和第5位,这充分表明在18个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中,物流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由此可见,运用乘数理论测度物流产业经济效应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可以较直观地反映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