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XBRL财务报告是一种计算机可以“读懂”的电子格式财务报告,一经问世便引起业界的注意,此后更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XBRL发展的最初动力源自监管部门,2002年我国证监会便将XBRL选定为上市公司电子化披露的格式标准,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试点应用XBRL实例文档的报送,XBRL得到了初步应用。2008年12月上交所决定全面推行XBRL财务报告,要求上市公司同步提交定期报告的PDF文件和XBRL实例文档,并在上交所官方网站同时披露;深交所也于2008年年报信息披露开始之际推出“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同步披露XBRL财务报告。
XBRL财务报告是一个数据和标记的集合,在XBRL中这个集合被称为实例文档。XBRL技术使用XML技术中为数据打标记的方法,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打上了各种会计概念的标签,实现了财务报告数据的自我描述,使计算机能够将财务报告中的数据与财务报告所使用的会计概念建立对应关系,从而“读懂”财务报告。XBRL技术将财务报告拆分为一个个会计概念,使用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方式对会计概念的属性和关系进行描述,这些内容汇总在一起,形成了计算机用来读懂财务报告的“词典”,也就是分类标准。接下来,计算机使用这本词典阅读财务报告,即将这些会计概念与财务报告中的具体值进行关联,形成XBRL财务报告。计算机在读懂XBRL财务报告之后,可以对报告中任何一项内容进行抽取和组合,这是传统电子格式的财务报告望尘莫及的。毫无疑问,XBRL财务报告使信息的处理能力及效率大幅提升。
XBRL能够有效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提升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能够方便地利用计算机工具对财务报告进行充分的挖掘,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Rezaee & Turner,2002;Malnig,2005)。Hodge et al.(2004)等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考察XBRL财务报告对非专业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XBRL财务报告确实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使用XBRL的人在获取信息和整合信息方面的能力显著高于对比组成员,而Jones与Willis则针对摩根士丹利财团的XBRL项目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表明XBRL在数据获取和运用方面确实存在巨大优势。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管理层和其他内部人员可能比外部投资者掌握更多公司当前状况以及未来前景的信息,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谋取自身的信息优势利益。如果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的成本过高,将会产生逆向选择,不再去区分噪音与信息,资本市场的效率将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拥有信息的优势方可能对垄断信息,那么信息的劣势方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扭转局面。但现代公司治理的特征不允许绝对垄断的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以及监管机构的规则、投资者的需求、公司融资的请求都促使公司管理层必须披露企业相关的经营状况信息。其次,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对称。借用讲授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时使用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概念,分析同样的财务数据,有些年富力强、思维敏捷的投资者耗用的时间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而有些入门级的“菜鸟”投资者则耗时耗力,并且分析的效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再次,信息搜寻成本也将导致信息不对称。如果市场参与者认为搜寻信息的成本比预期收益更高,就没有动力去搜寻信息,这里的“成本”概念是相对的,每位投资者的“成本—收益”均衡点都不一样。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可以花费可观的金钱去购买专业分析师的分析报告,而普通投资者大多选择默默地依靠免费信息源自己进行加工处理。
具体到证券市场,证券本身只有价格而没有使用价值,其价格主要体现为所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信息。投资者直接接触的证券信息并不是信息源头, 只有通过挖掘证券代表的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才能获得证券的投资价值,这些特性客观上也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上市公司有披露信息的责任,披露多少信息,以什么方式披露信息都是投资者关心的。但公司的信息披露必然发生成本,信息收集加工的成本、信息传递发生的成本(如支付给媒体的披露费用、印刷年报等定期报告的支出等)可以归结为显性成本,而公司更担心的是隐性成本,即信息披露可能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行业前景不稳定,新的业务模式吸引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或原有竞争对手的模仿,以及客户看到公司丰厚的盈利、较高的毛利率等要求给予价格折让、付款优惠等。这些隐性成本的存在使得公司披露信息需要权衡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因而投资者不可能从上市公司的公开报告中获取自己十分理想的信息。充分的信息披露才会使市场价格与其价值达到均衡状态。因此,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导致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通投资者面临的问题是信息过量而非信息不足,这可谓是“幸福的烦恼”。证券市场中充斥着信息与噪音,如何能够在信息海洋中“去伪存真”,获取决策有用的信息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问题。因而投资者之间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也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信号发送与信号甄别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两种有效途径。信号发送指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通过采取某种可被观察的行动(即发送信号)来向委托人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信息甄别则指委托人设计某种方案来主动识别代理人的私人信息。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为了避免与逆向选择相关的一些问题发生,选择将其信息“信号”可信地传递给在信息上具有劣势的个体。信号要求经济主体采取观察得到且具有代价的措施以使其他经济主体相信他们的能力,或更为一般地,相信他们产品的价值或质量。信息优势的一方即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劣势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获利,即用信号来调整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分布,以避免逆向选择。
财务报告被认为是将内部信息可靠地转化为外部信息来控制逆向选择问题的一种手段。上市公司通过定期公布财务报告向市场传递信息,让投资者有机会通过阅读报告并分析相关财务指标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水平以及发展趋势。但传统的基于PDF格式的财务报告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基本上属于纸质报告的影像版本,根本无法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况且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似乎呈“逐年增厚”的趋势,动辄一两百页,并且每个公司的内容结构安排都不尽一致,投资者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必须埋头苦读,仔细推敲,因为年报编制人员的水平“逐年提高”,有些内容看上去像是什么都说了,但仔细一读,感觉什么都没说清楚。Hodge et al.(2004)发现上市公司更喜欢将有可能降低公司利润的不确定信息隐藏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而不是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而XBRL财务报告将有助于投资者挖掘这些隐藏起来的信息,提高投资者信息获取与整合加工的能力。综上所述,传统格式的财务报告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财务报告使用者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而XBRL财务报告能够克服以上缺点,将非结构化的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并且通过标签语言为每个财务指标打上标签,实现了表达语义的功能,使计算机能够读懂数据含义进而实现自动处理数据。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更有效率地获取信息。XBRL财务报告虽然现阶段只是传统格式财务报告的一种有益补充,但从信号传递的角度,上市公司同时提供PDF和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发送了更多的信号,或者说是增加了发送信号的方式。
从信息甄别的角度,传统格式的财务报告投资者虽然可以从中获得信息,但效率低下,如果更进一步的纵向比较同一公司前后几年的数据,或者横向比较同行业公司的某一数据,投资者在搜寻信息上耗费的时间基本上与参与比较数据的数量呈正比,从而使信息的时间价值与使用价值大打折扣,尤其在证券市场中。而投资者使用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虽然在发布时间上与传统格式财务报告一样没有能够体现及时性和相关性等优点,但在搜寻信息、加工信息和生成信息上,投资者能够非常便利地对某个特定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并且参与比较的信息数量越多,单位信息处理时间越短,投资者能够高效地完成信息甄别过程。
(二)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分析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是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基石,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之上的完美理论,其在资本市场理论中的地位相当于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www.xing528.com)
1.“理性经济人”的局限性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也是很关键的假设条件——证券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经济人”。所谓“理性经济人”,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对证券进行合理、最优的定价,同时他们也是“风险厌恶者”(Risk-averse),理性经济人要求的高收益是与其承担的高风险相挂钩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也是一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假设。但是,近年的研究发现,“理性经济人”假设与现实越来越不相符,比如Tversky(1990)发现,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遭受的损失越大,他们越倾向于进行冒险投资,也就是说具有“赌博精神”,这一点与“理性经济人”假设中的风险厌恶者是相矛盾的。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是迅速的。而现实中表明,投资者不一定能对信息做出迅速反映,往往是在他们获得信息以后,先观察信息出现后证券的最近变动趋势,然后再对信息做出反应。这一反映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而“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所有的反应都是线性的。并且在信息的反应程度上,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仅能对信息做出迅速的反应,而且做出的反应也是正确的。但在现实中,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于新信息的出现,他们做出的反应会受到自己“主观判断”的影响,有可能导致他们没有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由此引起市场中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
2.“无成本获得信息”的局限性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假设条件——假设信息的获得是无成本的,这一假设前提受到了现实条件的质疑,在现实中不可能免费地获得信息,搜集信息是有成本存在的。按照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说法,如果此时证券的价格完全反映信息,那么不仅得不到任何收益,投资者还将遭受信息获取成本的损失,因此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完全反映信息,因为投资者不可能在明知遭受损失的情况进行投资。所以在市场中存在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须承担成本的情况下,必须存在能够弥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成本的超额收益,如果超额收益在完全弥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后就不存在了,市场则可以看作是有效的,如果超额收益无法完全弥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成本,超额收益不仅不存在,投资者还将遭受损失,这将导致市场无效。
(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行为金融理论将决策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在金融领域,研究人们的认知局限性以及非理性行为如何影响投资决策,进而分析人们的这些投资决策行为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交易成本是“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包括信息费用和排他性费用、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费用。市场信息的非均匀分布,或者说市场信号的持续离散,导致信息搜寻的可能和必要。如果市场价格保持稳定恒一的话,搜寻就变得没有什么经济意义。当市场买卖者都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搜寻时,市场价格将逐渐趋向一致。事实上,市场价格不可能保持稳定一致,市场参与者也不可能都不做任何形式的搜寻。市场信号的持续离散和市场进入者对市场不确定性的积极反应,构成搜寻的前提基础。
斯蒂格勒提出的信息搜寻理论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
当存在搜寻成本时,完全信息不一定是经济或合算的。如果我们把多寻找一点信息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搜寻成本,把获得这点信息所增加的收益称为边际搜寻收益,那么寻找信息应该达到边际搜寻成本等于边际搜寻收益,这是就实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于是消费者将停止信息的搜寻。
信息获取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运转效率,并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公司披露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够便利,投资者将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搜寻信息支撑投资决策,为此将付出高昂的信息搜寻成本。并且这种状况将出现在大量的投资者中,可能他们为获取相似的信息花费了大量精力。如果企业能够及时地披露信息,并且这种信息能够被投资者较为便利地获取、加工处理、形成有效的投资决策,则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在信息与噪音交错混合的证券市场,每一个投资者都面临一个成本——效益的权衡以决定应该获取多少信息。并且不同特征的投资者对相同信息的反应可能不同,其信息搜寻成本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他们的先验概率可能不同,由此导致后验概率也不同,因而当面临相同证据时决策也不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即使有些信息可以免费获取也不能被充分利用,比如动辄上百页的众多公司年报,因为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信息处理的成本可能会延迟信息并入资产价格或给信息环境制造噪音。Veldkamp(2006)指出,当信息加工有一个高昂的固定成本时,理性的投资者会仅购买一套作为替代品的信息,导致仅仅一小部分昂贵的公司特质信息并入了股价的形成过程。当普通投资者可以方便廉价的获取公司特质信息时,他们会增加对这些可能并入公司股价的公司特质信息的需求。而XBRL财务报告标准化了信息披露的格式,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的信息处理成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加速公司特质信息并入资产的价格,进而降低股价波动的同步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