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与区域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为劳动关系转型和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产业与区域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为劳动关系转型和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产业和平为目标,从区域与产业层面研究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有助于解决中国集体劳动关系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双向缺失问题,为劳动关系转型及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构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通过集体劳动关系解决机制并建立区域及产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多元雇佣方式并存的时代尤为重要。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够通过高素质员工的培养强制性推动产业规范,降低侵权、争议和纠纷等问题的发生率。

产业与区域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为劳动关系转型和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以产业和平为目标,从区域与产业层面研究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属劳动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的交叉研究。从区域层面构建人力资源开发(HRD)体系是实现产业和平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培训(training)与开发(development)对产业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有的研究将培训看成一种良好的沟通形式,良好的产业关系基于良好的培训机制。[2]在区域及产业内的开发体系中,由于有公共力量的参与,弥补了市场机制导致一般技能培训投资不足的天然缺陷,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对雇员开发的积极性,有利于降低雇员在区域及产业内的流动障碍,减少冲突与争议。

当前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过多地集中于企业微观层面实证研究,这一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而对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及产业等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欠缺,更缺乏有国别特色、区域及产业特色的研究。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如经济学侧重培训及开发的投资与收益的分析,管理学侧重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劳动关系学侧重对企业雇佣关系及产业关系的影响,组织行为学侧重对管理者及员工心理、态度及行为改变等的影响,社会学侧重对阶层分化、社会文化等的影响,法学侧重利益相关者权力与责任的规定等。交叉研究及定性与定量的综合研究将有可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通过借鉴并修正西方的相关理论,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集体劳动关系和区域(或产业内)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关系转型理论的比较研究。以产业和平为目标,从区域与产业层面研究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有助于解决中国集体劳动关系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双向缺失问题,为劳动关系转型及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构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事实上,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开发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对于集体劳动关系还是个别劳动关系的研究,还是对一般技能、专门技能的培训或普通员工、核心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无论在企业雇佣关系层面,还是在产业及地区等集体劳动关系层面,都是核心问题,即使在新型雇佣关系中也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通过构建完善、高效的区域及产业内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是实现产业和平的关键,也是突破口。

通过集体劳动关系解决机制并建立区域及产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多元雇佣方式并存的时代尤为重要。区域及产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有助于解决标准雇佣方式下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不足的难题,也有利于解决非典型雇佣方式下的培训与开发难题,对于非典型雇员在区域与产业范围内的统一培训与开发较为有效,因为非典型员工通常只接受过较低标准的培训。在区域及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缺失的情况下,实行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企业必须投入额外的资源去提高临时雇员的工作绩效,增加了运用非典型雇佣方式的隐含组织成本。[3]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学习型区域的形成,在该区域内,开放的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典型雇员和非典型雇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信息传递,非典型雇员低成本的学习方式节约了区域及产业内的培训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当学习已经进行得较为顺利时,企业可以将某个层面的知识与技能看成求职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而不必等进入企业后再进行此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这反过来又会强化和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发育。学习型区域对于现代产业(集群)、地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都极其重要。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虽然是一种不同于微观组织内部的宏观层面的开发体系,但却更加符合新型雇佣方式发展的要求。通过将部分开发责任转移到公共领域,弱化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相互投资,同时又保留企业和雇员的开发责任。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够通过高素质员工的培养强制性推动产业规范,降低侵权、争议和纠纷等问题的发生率。高素质员工虽然提高了产业的劳动成本,但能够强制性地提高创新能力,淘汰低端产业,提高产业升级速度。高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员工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有助于将劳动关系问题前移到劳动契约的形成阶段,使劳动关系问题更多地被置于“事前”,有利于限制管理层权利的过度扩张。共享的信息、发言权、参与权及各种形式的工作场所创新都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区域内的开发能够有效推动法律法规及宏观政策的调整,强制性地提高公共部门的创新能力。

由于国内对于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非常薄弱,致使实践层面也处于起步状态。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集体解决程序缺乏,个体劳动争议增长快速,并严重影响产业关系氛围。目前,劳动争议与劳动纠纷已成为民事案件中增长幅度最快的案件类型,以产业和平为目标的集体劳动关系解决机制的构建是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区域及产业范围内的、有公共力量参与和协调的员工培训体系还未形成,与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及各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对大量高素质员工的需求不匹配。由外部正效应、培训成本的匹配及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产业集群内部员工一般技能培训投资不足的天然缺陷,在中国各地区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构建区域培训体系是构建集体劳动关系框架并实现产业和平的突破口。

从理论上看,由于大规模产业集群内部存在一般技能培训不足的天然缺陷,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运用公共力量干预来弥补缺陷是必然选择。区域性的开发体系能够完成大规模员工培训的任务,自主提高员工在企业外部及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的谈判能力,又减少了劳动关系的宏观干预程序。在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及风险的同时,通过劳动成本提高迫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动淘汰低端产业,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在过去30多年里,企业及劳动力市场都获得了太多的创新权力,而公共干预长期失效,严重削弱了产业的长期竞争力。现阶段的主要策略有三方面。

(一)通过区域培训基金的建立来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是通过建立区域培训基金实现对雇员的培训,既解决了培训经费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担心培训后员工流失以及给竞争对手培训员工的问题。中国可以模仿美国建立区域培训基金,在各省市县等不同的区域层面进行培训。可以由政府、企业和雇员共同出资,而不是仅仅由企业和雇员出钱,减小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为雇员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高流动性创造条件,提高雇员在企业内部和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中的谈判能力。由于借贷市场的发育是个复杂的问题,因此,首要策略是构建区域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否则,再高的培训补贴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关系运行的质量问题,难以实现产业和平目标。(www.xing528.com)

事实上,现阶段的主要策略是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地区性的员工培训基金,并进一步扩展针对所有重点发展产业的所有雇员的区域培训基金,而不仅仅是以补贴的形式运作。中国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循序渐进的路径展开:从建筑业的试点扩大到所有产业,尤其是以制造业为重点;从农民工扩展到所有产业的雇员;由浅层次的职业培训和鉴定补贴提高到更高层次的培训基金;赋予工会完整的代表权及对培训资源的控制权;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转变为由工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这其中,工会的转型是核心问题。

(二)完善工会组织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功能

工会组织的转型和完善是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区域培训基金建立的关键环节。金融危机是我国工会组织转型的好时机。劳动关系协调的重点工作将从国家的劳动立法转向严格执法和劳资自治,而建立以地域为基础的产业和行业一级的劳动关系协调和社会对话机制是劳资自治的主要形式。为此,从现在开始,就必须着眼于产业和行业工会、行业雇主协会和政府背景的行业工会组织的发育、人员的配备,为未来的产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构积累经验、创造条件。[4]

在组织结构上,能够行使代表权的产业和行业工会职能的转型与完善是关键环节,可以借鉴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CIO)的经验,并根据中国目前的特点对其加以修正,因为现阶段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于当时的美国,全球化及劳动关系的多元化都对产业和行业工会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多的规范与制衡是难以被企业和雇员接受的,也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弹性与合作则更为有效。中国的产业和行业工会组织就是要在这两方面之间进行平衡,因为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弹性与合作,更缺乏的是规范与制衡。当年的美国工会就是在谈判桌上赢得了平等的权力,而不是在公司董事会中的位置。[5]借鉴美国CIO的经验,有利于节省成本,减少失误。事实上,全国总工会正在逐步转变职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已有部分强制性规定,地方工会组织可以先试先行,选择试点城市并逐步推行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三)以“示范工程”为契机扩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覆盖面

公共干预的真空状态持续过长,会大大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劳动力市场效率。公共干预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区域及产业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缺失,这实质上也是中国集体劳动关系体系不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劳动关系转型的核心环节是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法律、职能多么合理的工会组织、再高的培训补贴等,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关系运行的质量问题,都难以实现产业和平的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颁布的《关于做好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工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示范工程”),就是一套从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尝试雇员培训的机制,但距离完善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示范工程”实质上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培训工程,工会等组织的介入较少,这与中国工会组织的职能尚未完全转型有关。香港建筑业员工培训的做法是,由政府出钱建立建筑业训练局,员工首先要进入建筑业训练局,考试合格之后,才允许进入工地,即先培训后上岗。考核工作由建筑业协会负责。这也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培训制度,与“示范工程”有些类似,但更为规范和严格。

“示范工程”是中国从区域与产业层面出台的一项重大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代表着宏观层面人力资资源开发的启动与实践。在推进和完善区域及产业等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进程中,可以以“示范工程”的出台为契机,在该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地区性的农民工培训基金,并进一步扩展为针对所有重点发展产业的所有雇员的区域培训基金。由浅层次的职业培训和鉴定补贴提高到更高层次的培训基金。各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自己的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及产业培训计划,其中赋予工会完整的代表权及对培训资源的控制权是核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