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过去“因山而困”。大山中居住的村民多是散落杂居,每家守着几亩山地,种些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常常是一家人忙活大半年,收成不过两三千元,经济效益很低。
一味地“靠山吃山”不是办法,只有找到出路,靠山致富才是硬道理。可在这山高坡陡之地,如何选择一项合适的产业,作为发展的“当头炮”?
县里最先想到了韭黄。
韭黄产业是普定县的传统产业,在当地有160多年的种植历史,且当地气候适宜,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特别适合韭黄生长。
白岩镇白旗村便是个典型的“韭黄村”。村里家家户户种韭黄。在韭菜收割完后,农户把茎秆埋进土里培育,新生出来的韭黄茎长肥壮,光滑鲜嫩,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
种韭黄时间久了,村民们也有了种植心得。以前是用笋壳包裹、泥土掩埋,后来改为用塑料套子捂韭黄。经过这一改良,韭黄亩产量增加,品质也提升了。这样一来,“白旗韭黄”有了名头,2012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原本批发价2元/斤的韭黄,价格立马翻了一番。
产业虽有前景,但当时大多是农户零散种植,发展规模不大。到2017年,普定县韭黄种植面积仅8000亩左右。(www.xing528.com)
2017年10月,普定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不种玉米种韭黄,将韭黄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广种植,规划种植面积10万亩。
穿洞街道新中田坝坝区是最早开建的种植区之一。从农户手中流转7000多亩土地,犁地翻土后进行育苗、种植。到2018年8月,一片片脆嫩的韭菜就已经铺展在了山坡上。
“我们从河南引进的‘富韭黄二号’,种苗长到‘五叶一芯’的程度进行移栽,移栽后半年即可割韭菜捂韭黄,夏季捂8至10天,冬季捂10至20天,就可收韭黄了。”穿洞街道办人大工委主任丁鹏说。
从种植地开工起,丁鹏就琢磨着如何保证产量和质量。普定当地沿用多年的韭黄种植方法,叫作“割青”——割掉韭菜重新长出韭黄,这一独特做法,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韭黄种植方式。相比而言,普定韭黄茎秆细腻,吃起来香甜脆嫩。“我们村民都是种韭黄的好手,从小在韭黄地里长大,熟悉韭黄习性,可以说是‘土专家’。”仔细对比之后,丁鹏对当地韭黄的收益充满信心。
2019年2月,这片新韭黄地首次迎来了丰收,在由农户分头收割完后,一批批韭黄连夜装车运往浙江、上海、广东等地,供应当地市场。“光是杭州每天就有30吨以上的需求量,每月产值超过百万元。”看到韭黄销售火爆,丁鹏感到兴奋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