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乡,仿若一位俊秀处子,远避红尘喧嚣,静卧于群山宽大深邃的怀抱;又似一位尽职守责的彪悍将军,坐镇贵州毕节西北一隅,把守着滇黔通道。
毕节,一个深藏在乌蒙山层层褶皱里的地区,这里的村庄大都被山岭重重围困,有的悬在山腰,有的躺在谷底,也有的直接裸露在石漠地带。这些乡村被大山深锁,也被贫困深锁,多少年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一个遥远而缥缈的梦,可望而不可即。
1985年6月4日,一份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摆在了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的案头。盯着《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标题,习仲勋眉头深锁,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习仲勋的批示影响了整个毕节,小小石门的命运也因此迎来了春天,开始了悄悄的改变。
同年7月20日,胡锦涛同志担任贵州省委书记,到任第三天就深入毕节调研,调研后提出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战略构想。
三年后,这一构想得到国务院批准。(www.xing528.com)
弹指一挥30年,在历届中央和国家领导的关怀下,毕节试验区的扶贫事业在蹉跎岁月中历经了五个阶段,走过了1978年开始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时期;走过了1986年开始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走过了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走过了2001年开始的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直走进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试验区在开发扶贫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五个时期、五段历程,凝聚着英雄的毕节人民奋发图强,战天斗地的智慧和勇气;饱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更彰显出毕节人民永远跟党走的政治选择。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试验区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建设好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提出了闯出新路子、探索新经验的殷切希望,为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毕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开了“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新征程。
2018年7月,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7月19日,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在毕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
30年,毕节人民决战贫困的决心坚如磐石,毕节人摆脱贫困的愿望与国家意志同频共振,这场关乎每个毕节人命运的战役,已经上升为意义深远的国家行动。
2018年7月,记者走进毕节市威宁县石门乡。石门地处偏远、资源匮乏、人多地少、气候恶劣、土壤贫瘠、交通闭塞,几乎包揽了所有致贫原因,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中区域自然环境最为恶劣、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成为贵州省贫困现象“代言人”,其变迁极具典型意义。记者遍走石门14个村庄,一幅扶贫开发的史诗画卷徐徐展开,多少风流人物,多少感人故事流淌而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