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罕坝到雄安新区,他继承老师的遗志,发扬着太行山精神;在“千年秀林”建设中,他和成百上千个建设者一样,为“未来之城”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就是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建设者黄雪晨。在2019 年秋季造林开始之际,记者采访了黄雪晨。
记者:作为“千年秀林”的建设者,你能给读者分享其中的一个故事吗?
黄雪晨:走进“千年秀林”,一派生机盎然。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原被称为9 号地块一区的深处,有一片格外葱绿的油松林。2017 年11 月,为弘扬塞罕坝精神,“千年秀林”的建设者把259 株来自塞罕坝的油松苗种在这里。这一年,塞罕坝精神和雄安新区设立红遍中国和世界。同年11 月,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拉开大幕,新区在雄县、容城县的2 个乡镇8 个村造了1 万亩“千年秀林”。而这片塞罕坝油松林就在其中。
记者:你是如何来到雄安新区的?
黄雪晨:我的原工作单位是塞罕坝机械林场。2018 年2 月,为支援雄安新区建设“千年秀林”,省林业厅面向全省招募专业林业技术人才。当时,我经过筛选和面试,入职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
因为有塞罕坝林场的工作经验,来到新区后,我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并成了造林现场工作的骨干。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10 万亩苗景兼用林。当时,春天先启动的7.9 万亩大部分是耕地,有的撂荒地光秃秃的一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7.9 万亩苗圃种上了。秋天的时候,我又来到了安新县的2.1 万亩造林项目。经过去年一秋季加上一冬天的奋斗,现在,整体10 万亩已在2018 年完成,为新区增添了绿色。
记者:在“千年秀林”植树工程中,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黄雪晨:我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千年秀林”施工单位熟悉新区造林的技术要求和监理。为了让建设者工作方式能够达到要求,就需要负责现场的工作人员向施工单位、监理重新进行培训,确保每个人掌握了选树、种树、养树技术后才动工。要高标准打造雄安质量,在造林过程中,还要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业队伍为主”。一方面在选取大型施工企业和专业造林公司,要强强联合;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当地村民参与植树造林,逐步将部分村民转变为新区林业产业工人。
我们在造林期间24 小时都开机,施工单位和监理随时有问题,随时给他们解答。在温度高、太阳足的情况下运输树苗,容易造成苗木失水,所以,种树工作都是下午起苗,晚上运苗,白天栽植。这就需要我们“五加二、白加黑、连轴转”来工作。(www.xing528.com)
我每天要到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就拿2018 年秋天的项目来说,6个标段中,有在唐河两侧的景观廊道的,有在新区边界的、环新区的,等等,都非常分散。有的细窄狭长区域标段,一圈转下来,有时候就达50 多千米。平均每天都要在路上奔波200 千米以上,但当见证了200 多万株树的栽植后,心里不仅没有觉得辛苦,反而还引以为豪。
记者:你是如何安排工作和家庭生活的?
黄雪晨:来雄安之前,我和女友到了结婚论嫁的地步。到了新区后,为了不影响工作,我们选择了在2018 年十一假期结婚。每月都是我爱人利用倒休时间,坐大巴来看望我。虽然婚后一直两地分居,但爱人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
记者:你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何影响?
黄雪晨:2012 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老师是我的授业恩师,在他的课堂上时常会讲起河北农大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太行山的。他把学生带进太行山实习,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甚至把生命都奉献给了太行山的扶贫事业。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每当我对事业迷茫之时,总会想起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他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身影。在当前新区起步建设阶段,我要继承老师的遗志,继续发扬太行山精神,在雄安新区植树造林第一线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努力成为一名拥有最美青春的太行赤子。
记者:你对雄安新区的未来有何期待?
黄雪晨:把雄安新区建设好,是每一个参与者的神圣使命。大家都想把“千年秀林”建设好,不想在自己人生的历程中留下遗憾。这也是“千年秀林”建设者的一致心声。我希望雄安层林尽染、四季常青。对于绿色,我有自己的经历。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塞罕坝负责采伐工作,当时,采伐多数都是在秋冬季,在雪地里进行,那时候的绿色对我来说,是银装素裹的绿色。来雄安后,绿色对我来说像枫林一样,是红红火火的绿色,象征着雄安新区的美好明天。
(作者:孙文宾 王渊 《河北经济日报》2019年11月12日刊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