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宏观层面的规划,不同行政级别有不同要求,一般来说,行政级别越高,规划越宏观,反之越微观,本书重点讲解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写作要点,其他的规划大体相似,根据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6.2.2.1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县级规划编制,应全面评价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现行规划实施评价内容一般包括:
(2)现行规划的执行情况分析,包括规划目标及其主要规划指标执行情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规划调整和修改情况、重点项目落实情况、违法违规用地及其查处情况;
(3)现行规划实施对当地政府决策的影响分析;
(4)现行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分析,包括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参与情况;
(5)现行规划实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6)现行规划实施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7)改进规划的建议。
6.2.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通过对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和人口、产业、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变化分析。通过对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客观评价土地资源的状况和特点,研究引起土地资源变化的原因,分析土地资源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结合土地资源条件,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分布是否合理,重点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用地的比例、分布、增减去向进行分析,总结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分析土地利用率、实际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并与土地利用先进水平或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大利用率、产出率进行比较,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5)分析结果的综合。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现行规划实施评价,提出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及措施建议。
6.2.2.3 土地适宜性和潜力评价
(1)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改变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情况,评定土地对于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为规划用途的确定提供依据。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有针对性、持续利用、实用可行等原则。
(2)土地利用潜力评价。针对某种用途,分析和测算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土地资源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或利用能力,研究确定各类土地的潜在供给量。重点评价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等。
6.2.2.4 土地供需分析
土地供需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需求预测。以经济社会发展预期为基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和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对规划期间各类用地需求及布局发展趋势进行测算和分析。按照土地规划分类,分别预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城镇、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以及基础性生态用地的需求。建设用地需求,可结合实际采用以人定地法、以产定地法、结构比例法、趋势分析法、定额法等方法。农用地需求,可结合实际采用目标产能法、结构比例法等方法。生态用地需求,应在调查评价基础上,按照保护自然生态和保障环境安全的要求确定。
(2)土地供给分析。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等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类用地的实际利用水平和规划期间调整用途、整治利用的可能性,提出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可能的供应规模。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潜力分析等基础上,对各类用地的供需情况和土地总供给、总需求进行汇总,并结合各类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分析。
6.2.2.5 规划目标确定
(1)县级规划编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眼解决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调控目标。规划目标应符合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可控性的要求。
(2)确定规划目标主要依据包括以下方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上级规划的要求;县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状况;土地供需状况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等。
(3)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村土地整治等。
(4)规划目标应通过具体的指标量化。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土地集约用地指标等。
6.2.2.6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制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明确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条件。结构和布局调整必须满足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以及当地资源环境条件中的硬性约束。
(2)进行土地供需综合平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潜力评价和需求预测,进行土地供求综合平衡。当县域内土地供给和需求难以平衡时,应依据规划编制原则和规划目标,提出对各类用地数量、结构与布局进行合理调配,解决供需矛盾的措施。
(3)提出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在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预期、实施途径和规划保障措施的不同,提出多个备选方案。
(4)多方案评价比较。从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效益、保障条件、社会敏感性等方面,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选优。
(5)确定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论证,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专家意见,提出推荐方案和备用方案。
另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的拟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次序:优先安排生态屏障用地;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协调和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其他各类用地。
6.2.2.7 土地用途区划定
县级规划编制,应结合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和牧业用地区。
6.2.2.8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为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结合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安排,划定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建设用地管制区。建设用地管制区应与土地用途分区相衔接,与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相协调。(www.xing528.com)
建设用地管制边界的划定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规模边界。
(2)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因地制宜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规划期内可选择布局的范围边界。扩展边界与规模边界可以重合。
(3)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划定规划期内需要禁止各项建设的空间范围边界。
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划定后,规划范围内形成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区域。允许建设区是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现状和规划期内新增城镇、村庄、工矿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有条件建设区是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限制建设区是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禁止建设区是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6.2.2.9 土地整治规划
县级规划编制中,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安排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要综合考虑投资、效益、社会接受程度和政策保障等因素,提出多个土地整治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
6.2.2.10 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县级规划编制中,应分析县域内各乡(镇)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资源现状和利用潜力,明确乡镇土地利用的方向及有关政策。根据县级规划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安排,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拟定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6.2.2.11 近期规划安排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国家发展政策、城乡建设部署和土地供求状况,拟定各阶段的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对近期土地利用做出安排,明确近期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整治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等,提出近期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布局安排。
规划实施措施制定要围绕规划目标和方案,制定行政、经济、技术和社会等规划实施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规划实施措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同时要从县(区)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实施措施要重点针对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推进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领导责任、组织制度、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具体要求。
[专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县级)
县级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图件及其他附件。规划文本、说明和图件是规划管理的法定文件。规划成果除纸质形式外,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应形成电子文档文件,规划图件应形成矢量图。
1.规划文本
1)前言。简述规划编制的目的、依据、任务、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2)规划背景。简述县域概况、上轮规划实施的评价结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特点、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3)规划目标。阐明规划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调控指标。
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阐述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原则、各类用地调整的方向和数量、土地利用的总体布局等。
5)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阐述控制耕地减少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的措施,基本农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管护的措施。
6)建设用地调控。阐述城镇村用地规模安排和空间布局调控的措施,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布局及时序安排等。
7)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阐述各类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生态屏障建设用地安排,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其他措施。
8)土地整治。阐述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规模、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项目区安排,资金、技术、管理等保障措施。
9)土地用途分区管制。阐述各类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及分区管制规则。
10)乡(镇)土地利用调控。阐述各乡(镇)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主要用地调控指标和要求。
11)近期规划。阐述县域和各乡镇主要用地的近期规划指标,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整治的近期任务。
12)规划实施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等。
2.规划图件
1)必备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县域范围的必备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50000;如辖区面积过大或过小,可适当调整比例尺。
2)其他图件
根据实际需要,可编制其他相关图件。包括区位分析图、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图、生态用地空间组织图、城镇用地空间组织图、交通设施空间组织图、农业产业用地布局图、工业用地空间整合规划图、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土地生态适宜度分级图、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图等。
3.规划说明
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关于上轮规划实施的情况、存在问题和经验。
2)关于规划基础数据。
3)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包括规划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调控、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土地整治、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乡镇土地利用控制、近期规划。
4)关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关于规划的协调、论证和修改情况。
4.其他附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