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情况调查报告是针对农村区域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深入调查后形成的书面报告,属于农经发展专项调查报告,侧重于农村医疗事业发展。因此,报告写作一定要注意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下面案例充分说明这类报告写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农村医疗卫生情况调查报告写作典型案例如下所示。
[案例2-1]××县2008年农村医疗卫生的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紫阳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进程。今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农村卫生工作现状敲响了警钟,暴露出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许多漏洞和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疫情的流行,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县政协年初工作安排,县政协学文委组织有关政协委员在县卫生局的配合下,分两个调查组,于2008年10月中下旬,深入到毛坝、绕溪、双桥、蒿坪、双安、金川等乡镇开展了调查。在调查中,查阅了乡镇、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个体医疗点和药店的相关资料,分别召开了乡镇、村组干部群众、卫生医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并走访了18个行政村的160多户农户。所到乡镇、卫生院领导及医务工作人员都给予了积极支持,被调查的农户都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真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25个乡镇,269个行政村,共有86 751户,33.8万人。目前,全县共有医疗机构36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25个,分支网点65个,村卫生室234个,个体医疗点36个,个体药店44个。现有在职从业人员552名,从正规医药卫生院校毕业的人员有379名,其中大专103名,中专276名,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自学医学的173名;专业技术人员466名(含防疫人员50名,妇幼保健人员16名),其中高级职称12名,中级职称103名,初级职称324名。无职称的工勤人员86名。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有5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68人,执业医师资格231人,护士执业证151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3.1人,千人拥有病床1.77张,病床使用率57.33%,年平均门诊3 973 995人次,住院患者达66 878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费用2 361.79元,而我县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1.6人,千人拥有病床0.44张,病床使用率30.03%,年平均门诊15 933人次,住院患者达303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费用534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健康工程”和卫生扶贫,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多方筹集资金,我县主体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改善,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医疗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和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显示,制约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简陋。全县仍有32%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有8所乡镇卫生院的办公用房还是危房,还没有真正解决“一无三配套”问题,目前急需修建(改造)房屋4 500平方米。医疗设备严重短缺,现有的基本医疗设备平均只占国家规定基本要求的45%,即使已有的设备也是六七十年代配置的,年久老化,功能滞后,部分设备已超过规定使用期限多年。有些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诊断仍然是“老三件”(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医疗设备更新缓慢,村卫生室的设备更是无从谈起。基本的办公设备,每个乡镇卫生院除几套办公桌椅和一部电话外,其他的办公设施几乎没有。缺乏必需的诊断检查设备和必要办公条件,许多检查诊断只能用中医传统的“四诊法”,致使医院不能为人民群众扩大服务范围,不能提高诊疗质量。
2.乡镇、村卫生机构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调查显示,在山大人稀的地方,严重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偏远山区村卫生室覆盖率很低,总体布局不合理。有16%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即使有村卫生室,也属服务范围过大,平均服务半径在15千米以上,村卫生室服务半径最远的达35千米。有9%的村卫生室、7%的个体诊所和11%的个体药店都设在集镇,集镇医疗单位过于密集,没有真正发挥它们各自的职能作用。以蒿坪集镇为例,除中心卫生院和下设门诊部外,另有个体诊所5家,村卫生室4家,个体药店5家,兽医站2家,计生服务站1家,在一个集镇里拥有医疗单位19家,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都集中在集镇。兽医站、计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和药店均有擅自扩大执业范围的行为,它们与主体医疗单位并存,业务量不足,争抢有限的病源,不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卫生技术人才匮乏。一是在职人员学历水平较低,根据国家对卫生人员学历最低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应达到10%以上,大专学历应占30%以上,中专学历应达到60%以上。调查显示,我县没有一个医生第一学历为本科,取得大专学历的仅占18.6%,中专学历占50%,无医学学历、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3%。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仅不足,而且出现脱节。从被调查的乡镇卫生人员年龄看,30岁以下的人员占21%,30至40岁之间的人员占33%,40岁以上的人员占43%。象双桥中心卫生院在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属于效益较好的医院,主要靠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吸引周边各乡镇的患者,而目前有15%的主要业务骨干医生临近退休。第一梯队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后继乏人。三是缺乏高、尖、专的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才。从专业人员技术职称上看,有高级职称的仅占2.5%,与达到或超过10%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初级职称却占了69.5%,工勤人员太多,占总人数的15.6%,超过国家规定10%的要求。从业人员结构比例失调,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与职称不对应,高职称、低水平。四是村级技术力量更差。全县有乡村医生274人,具有中专学历39人,仅占14.2%,无学历的达85.6%,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只有7人,仅占2.5%。有的地方仍在用极其简陋的医疗设施为村民服务,存在极大的医疗安全隐患。五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到位。卫生系统既没有人才培养计划,也无经济投入,想出去学习深造的人员,不发工资,无经济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生活,从而造成医疗技术队伍学历和技术水平整体不高。近几年全县外出学习培训的只占2%,进修深造的人只占3%,绝大多数卫生人员仍是原来从学校毕业时的学历水平。极少数医院花血本培养的人才留不住,有些技术骨干也先后都跳槽进入条件好的医院和乡镇计生服务站。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不愿进去,进去的学生又留不住。
4.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对六乡镇调查表明,在总人口86 944人中,就有贫困户5 255户,17 472人,其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户有2622户,占贫困农户总数的49.8%;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有8 725人,占贫困总人数的49.9%,占总人口数的10%。造成因病致贫、返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农民就医路程太远。二是医院设备简陋,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一些常见的小病不能完全在当地诊断治愈,无形地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三是治疗费用过高。通过调查,一些医疗点治疗费用过高,平均每张处方划价高出实际价格2元多,并且有开大处方的行为。四是因外出务工致残致伤,丧失劳动能力和妻离子散造成家庭因治病返贫的分别占16%和6%,平均每年每村约有2~3人因外出务工伤残(亡)造成农户致贫、返贫。五是因经济薄弱、无钱及时就诊治疗,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象。
5.乡镇、村防保网络体系不健全。一是防保人员配备不足。根据国家标准,防保人员不得低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而我县、乡镇两级防保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4.1%。村级只有防疫人员,而普遍没有妇幼保健员,防保队伍非但不健全,且网底漏洞很大。二是干部群众认识不足。许多群众甚至是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重防疫、轻妇幼、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使村级新法接生、妇女病普查普治、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难以得到应有的落实。村级虽配备了防疫人员,但这些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对新的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方法接受较慢,知识需要更新,业务需要轮训。三是报酬落实不到位。乡镇级防保员工资太低,不管大、小乡镇,工作多少年,工作成效如何,每月只能领到固定的300元的工资,而且没有办公经费。村级防保员报酬更难落实,在调查的六乡镇中,只有一个乡镇村级防疫员落实了报酬,仅占16%,妇幼保健工作,一无人员,二无经费,三无报酬,也无业务收入。儿童及孕产妇系统化管理无法实施,防疫工作仅仅停留在每年六次的疫苗冷链运转上。
6.卫生院经营举步维艰。乡镇卫生院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低下,服务质量不高,业务收入逐年萎缩,运转艰难。被调查的六所乡镇卫生院中,2002年以前,经营亏损,负债运行的乡镇卫生院有4所,占67%,加上今年的非典投入,基本上都是负债经营,运行难以为继,严重削弱了公共卫生服务。因缺少业务经费,使健康教育、卫生人员培训、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等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无法完成。
7.投入不足,职工思想难以稳定。我县从97年后实行财政对卫生事业经费每年预算230万元,拨给的补助除支付卫生行政机关、妇幼防疫单位人头经费外,其余部分只能支付防疫、妇幼专干工资的52.1%,退休人员工资80%。防保妇幼专干工作量大面广,任务具体繁多,而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加之在岗职工参与了生产要素分配,一些因岗位不同,技术有限的职工,月收入只有几十元,心理落差大。全县卫生职工养老统筹、医疗保险也未参与,老有所养没保障,生了病也没医疗保障。职工思想情绪低落,想辞职,想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停薪留职的47人,申请开办药店、兽医站的10人,调入计生服务站的18人,卫生职工队伍难以稳定。
8.卫生监督体制不顺,医药市场混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县以主体医疗为主,个体为补充的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就医买药得到了方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规范。从我们调查的乡镇来看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超执业范围的较为普遍,兽医站卖人药,计生服务站收住服务站以外的住院病人,个体药店请坐堂医生,开展诊疗活动,个体诊所从事疑难杂症诊治;二是开大处方,开单提成,药品虚高定价,加重患者负担;三是食品、公共场所无证经营现象较为突出,过期变质、消毒不严问题尤为明显;四是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危害严重,监测不力。
三、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思路及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努力提高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抓领导,强化思想认识。要把紫阳建设成富硒生态经济强县,就要把卫生工作对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所具有的基本保障作用放在计生国策、教育奠基的同等地位来。各级党委政府应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高度,切实把农村卫生工作抓好抓实。
2.抓载体,深化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是由政府举办的社会公益性单位。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一是要制定全县乡镇卫生院建设整体规划、明确职能、分类指导、科学定位,建设规模要符合区域镇情。二是按照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实际,添置和更新必要的诊断,检验设备。如X光机、心电图、B超、洗胃机等,为临床诊断疾病创造条件。三是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院长实行任期目标制,专业技术人员不分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聘任制,后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县直事业机构实行岗位制;对重点专业和紧缺的技术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按照市场体制要求,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3.抓防保,完善网络建设。村卫生室承担着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伤病初级诊治,是面向群众的一级卫生服务机构,是开展防保工作的阵地和依托。要尽快制定合理的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和准入条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中专卫生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对现有的村医应进行轮训与管理;对村卫生室建在集镇的应立即予以撤销或转入无村卫生室的村。应落实村医乡镇管理体制,加强三级防保网底队伍建设,并落实好防保员的报酬。
4.抓措施,强化扶持力度。要把对卫生扶贫作为全县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卫生支农扶持力度。一是县级医疗机构每年要扶持包抓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二是继续实行“城市医生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三是县直包村部门要把卫生扶贫作为包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农村卫生建设与文明新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5.抓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一是要整顿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落实人才政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现有在岗的集体工110多人,他们分布在基层卫生系统的各个单位,大多数都是业务骨干,从稳定卫生队伍的大局出发,落实〔1997〕10号文件精神,对乡镇卫生系统工作15年以上,通过统考达到医师以上水平的集体身份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条件的可录用为正式医务人员,落实相关待遇。二是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人员进修、培训力度,要把学历教育与岗位职级与职称晋升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达到有怎样的职称就有相应的医疗水平。
6.抓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理顺监督体制,加大卫生执法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建议在我县组建卫生监督所,按十万分之五配齐监督人员。
7.抓投入,提高整体水平。一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抢占先机,抓住机遇,多方争取中、省对贫困县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争取项目,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诊疗设备、办公条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争逐年增加。三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
8.抓改革,解决农民就医难。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布局、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二是大力推进“健康工程”。县、乡(镇)、村层层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从源头上给予重视和扶持。三是要尽快启动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四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一批典型,带动一方农民抓好以改水改厕改灶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医疗卫生下乡活动,到医疗条件差、地方病和传染病较突出的地方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加强健康教育,让农民形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总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不仅是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又十分紧迫。政府可就农村大病统筹和“健康工程”及乡村医疗机构的改革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以此推动我县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民健康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为加速富硒生态经济强县建设做出贡献。
(来源: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32630494.html)
案例评析:(www.xing528.com)
这篇报告写法较为突出,是一篇典型的以权力部门为阅读对象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调查的主要目的、方法、思路、过程与结果,然后从基本情况介绍、存在问题介绍与解决问题的对策三大部分展开写作,通过站在领导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问题,让人一看便知道是什么事情,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处理办法,这样有利于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
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调查报告案例如下所示。
[案例2-2]天津市武清县乡镇企业资金现状的调查
于 兵
近几年来,天津市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469.2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为365.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乡镇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0.4亿元,其产值、利税分别是国营工业企业的36%和77%。天津市各郊县乡镇企业发展各有特色,产品又各具优势。对武清县乡镇企业进行了调查。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看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应从经济效益着眼,因为实现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考核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应由以考核产值为核心的速度效益型体系转变为考核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全方位体系。确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首先要考核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工业净产值率、工业成本利润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以及国家考核评价一个地区的工业生产效益所采用的综合指数。
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报告期数值×权数/(该指标国家标准值×权数)]×100%
武清县的乡镇企业从1991年起取得长足发展,并使其当年总产值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名列第16位。武清县1991年和1992年各项经济指标如下。(表格略)
武清县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情况表明:
1.经济效益维持较高水平。1991年全县乡镇企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其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已达152.28%,高于国家标准值52.28个百分点,到1992年又有所提高,达160.86%,高于国家标准值60.86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大高于国家标准值。
2.企业经济效益在总体上呈现良好增长态势。① 从两表数据可以看出,1992年同1991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387 578万元增加到472 920万元,增长22%,而工业销售产值由270 698万元增加到382 722万元,增长41.40%,因此使得工业产销率由69.84%增加到80.93%,增加11个百分点之多。销售收入由212 824万元增加到300 898万元,增长41.4%。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取得了较大幅度增长,分别增长47.9%和39.2%。② 由于全部资金1991年到1992年增长39.2%,速度慢于利税总额增长速度,使得资金利税率由1991年的26.24%增加到1992年的27.88%,增长1.64个百分点。③ 工业净产值由1991年的82 411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110 559万元,增长34.2%,快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使净产值率由1991年前21.26%增加1992年的23.33%。而同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仅增长了3.7%,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7 244元/人从增加到1992年9 375元/人。④ 从1991年到1992年,销售收入大幅度上升,由212 824万元增长到300 848万元,增长41.4%,快于全部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增长38.5%的增长速度,使得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2.09次加快到2.13次。
3.经济效益指标增长不均衡。就表2各项指标同国家标准值相比可以看出,在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6项指标中,有4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值,2项低于国家标准值。其中1992年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分别为27.68%和21.85%,高于国家标准值13.55%和8.41%的1倍以上。劳动生产率在1992年达到9375元/人,大大高于国家5 683元/人的水平,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2.13次,也快于国家1.83次的标准速度,这也是乡镇企业创造高效益的有力保证。但工业产销率和净产值率却落后于国家标准值,虽然工业产销率由1991年的69.84%提高到1992年的80.93%,但同国家为97.48%的标准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见,乡镇企业在销售环节的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净产值虽然由1991年的21.26%增加到1992年的23.38%,但同国家标准值的29.01%相比,仍低5.6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乡镇企业在成本、能耗管理上还有待加强。就两表数据中两个年度相比而言,1992年同1991年相比,各项指标普遍取得了有利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增长变化。但工业生产值同销售工厂成本相比,前者增长41.4%,而后者却增长44.9 %,快于前者增长速度,不仅如此,利润总额由1991年到1992年增长到39.0%,慢于销售工厂成本的增长速度,使得成本利润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可见,虽然在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上反映出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构成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各项指标中也存在不合理的发展因素。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武清县的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很好,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
1.流动资金缺乏,流动资金紧缺问题已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之一。它严重困扰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所占比重份额过多。
武清县共有34个乡,其中乡镇企业产值“亿元”乡有29个,通过对29个产值“亿元”乡进行调查,截止1992年底,在29个乡中,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占流动资金总额低于40%的仅有3个乡,占29个乡的10%;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占流动资金总额40%至60%之间的有16个乡,占29个乡的55%,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占流动资金总额60%以上的有10个乡,占29个乡的35%。也就是说,仅有10%的乡的乡镇企业流动资金运转受银行贷款变化影响较小,有55%的乡的乡镇企业流动资金运转受银行贷款变化影响较大,几乎完全依靠银行贷款进行流动资金运转的企业所在乡占乡镇总数的35%。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生产发展和更新改造越来越依靠银行贷款,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冲击。国家在去年7月份开始整顿金融秩序,银根紧缩引起企业生产的大幅度回落。仅杨村镇的187户乡镇企业中就有 33 户由于不能从银行贷款中取得流动资金,生产经营处于停滞状态,其中有的已经倒闭。另一方面随着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上调,企业贷款利息急剧增加,贷款包袱越背越重。1993年度,国家两次上调银行贷款利率,由年初的8.6%上调到最后的10.2%,加之银行在利率的基础上有20%~60%的上调幅度。这样相对年初的8.6%的利率来说,当年度最高上调幅度达80%以上。这同全县乡镇企业每年几乎不变的22%的资金利润率相比,多数企业已愈加感到贷款包袱的沉重。
流动资金短缺是乡镇企业发展中普遍的问题,而自有流动资金相对银行贷款而言表现缺少,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则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并且这两方面的原因又是由于相关的银行经营流动资金的管理制度不严,迫于各种压力基本满足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流动资金需求而由此纵容了企业不注意流动资金积累,将自有资金的绝大部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职工工资等造成的。而当国家出现银根抽紧时企业则由于自有流动资金的严重缺乏而陷入困境。所以,乡镇业如不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增加自有流动资金比例,将会大大影响其发展后劲。
2.生产发展基金被挤占严重。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求发展,就要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形成扩大再生产。就目前而言,乡镇企业应立足于在税后留利中加大生产发展基金提取比例。而事实上,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制,在实际工作中,考核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大多依据利润完成情况来确定厂长和职工收入。这样虽然有利于调动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不少弊端:片面追求利润、拼设备、拼劳力;对技改投入、设备更新、职工培训不重视,企业整体素质下降;结算利润多,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实际用于生产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对规模大体一致的3户乡镇企业1992年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后看到,这3户企业总计固定资产原值892.01万元,净值634.7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总额188.35万元,从业人员408人,销售收入总额1 454.3万元,实际实现净利润126.08万元,在上缴乡村管理费和弥补前年度亏损后只剩70.17万元。虽然各企业在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这部分最终净留利中用于生产发展的比例,大约在40%~70%不等,但实际执行结果却是这部分有限资金大部分用于生产性支出,企业真正用于生产性积累的资金只有大约26万元,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3.乡镇企业深受“三角债”困扰。“三角债”拖欠现象,在各类企业中普遍存在,乡镇企业也十分明显。有增无减的三角债,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费用增加,负担加重。上述调查的3户企业1992年底流动资金总额为1 275.66万元,而应收账款达575.72万元,相当于流动资金占用额的 45%。企业为维持生产运转,不得不从银行大量借款,3户企业1993年10月末的流动资金贷款为726.6万元,比年初的613.28万元增长了15.6%,利息也在大量增加。我们同时看到,1992年底的应收账款相当于流动资金银行借款的93.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应收款的占压,企业完全可以还清流动资金银行借款。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改变组织结构,推进股份合作制。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应立足于深化企业改革,依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增强企业活力。实行股份制经营可以从多方筹集资金,运用社会资本发展生产,从而使企业资金有所增加,缓解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并且由于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必须定期公之于众,这就意味把企业置于广大股东和社会监督之下,社会约束力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有极大的监督和鞭策作用,从而监督企业有效合理地使用流动资金,调整自有流动资金所占比重。另外,股份制的剩余收益分红归全体股东,积累也归全体股东。如果企业积累增长,生产扩大,资产增加,股份升值,给股东带来的收益也就更大。所以股东必然希望增加企业积累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使股份制与承包制有效接轨。
2.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应制定可行的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外资。不仅可以引进外资缓解乡镇企业资金紧张的困难,还可同时引入外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使得企业在资金运转、经营管理各方面都更加趋近国际标准,从而更加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
3.完善财务考核制度,加大企业积累。针对在实际工作中,乡镇企业财务考核指标单一,制度不健全的情况,财税及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完善财务考核制度,促进企业增加积累,加大技改投入,适时更新设备,加速企业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为增加市场竞争力而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4.努力清理三角债。清理三角债需要各级政府重视。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还要注意从产销入手,对供过于求的产品实行限产,流动资金贷款主要应发放给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努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对于产销不对路产品的企业要坚决进行关、停、并、转,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急需的企业中。
(来源:《财政研究资料》1994年第26期,于兵,《天津市武清县乡镇企业资金现状的调查》)
简要评析:
这篇调查报告是篇幅较短的调查报告,标题点明调查的对象、调查的主题和文章种类。正文的开头部分首先简述近几年来天津市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这也是对进行该项调查的背景和缘由的说明,然后明确调查的范围。正文的主体部分先写现状再写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的建议,一环紧扣一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在各大部分之中,作者都是将内容归纳为几个方面,一一地进行表述,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出一种齐头并进的结构关系。由于文中使用了序码加小标题和序码加段中主句的写法,因此文章的条理性较强,中心也比较突出。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这篇资金现状为调查对象的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精确的数据,而且很多是数字的对比,这增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同时也使得文章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