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我们所熟知的这个世界的永恒常态。有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当你惊觉变化发生时,可能变化已经完成,要么惊喜拥抱要么灰心绝望;有些变化是剧烈发生的,它发生在一瞬间,快到让你无法预知无法预测,要么提前预防要么被动接受;而有些变化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足以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无论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还是剧烈发生,它都是不可逆的伟大的变化,后世书写历史的人往往会称之为变革时代。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撕开了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人类科技和文艺发展的大爆发。人的一生中很难遇到这样改写人类纪元的时代,幸运的是,我们似乎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当一切起了新变化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新的变化正在推动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显著区别于以往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新时代来临前正在积聚力量的变化吧,这些变化正在或已经颠覆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1)生产要素变了
今天人类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可能相当于过去人类几千年的数据量,数据记录和映射了现实世界的变化和状态,再造了一个数字世界。数据渗透到了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运营决策、市场营销等所有链条当中,并成为直接的驱动力量。数据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将成为比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更为核心的要素,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至于有人把这个时代叫DT时代。
(2)生产工具变了
DT时代意味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终于有能力以低价格的形式还原、映射、记录和支撑商业世界的运行。DT时代的技术基础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技术,而是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落,这一组新的技术群落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物联网)、移(移动互联网)、智(人工智能)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新的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叠加”于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水力设施等)、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设施等)之上,源源不断地输出“智慧”能力,我们姑且称之为智慧基础设施,它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已经显著改变了生产过程和生产效率。
(3)边界范围变了
企业的要素配置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已经数字化,新时代的数字消费者已经加入到企业生产要素配置当中。价值链的流动早已经跨越了行业的边界,资源的配置更加流畅,跨界侵蚀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行外人”成功搅局,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全行业内得到了强化和增强。现在最大的创新恰恰都发生在跨行业的合作当中,不同行业的生产要素跟着创新的指挥棒任意流动融合,创造了新的巨大价值。所以没有边界就是这个时代的边界,一切皆可突破。
(4)社会分工变了
工业时代的分工/协作是一种基于分工的协作,而DT时代的分工/协作则是协作前提下的分工。“企业和消费者”等基本经济角色的含义将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者”正在转变为“产消者”,“企业组织”正在转变为“开放社区”,“员工”正在转变为知识化的“专家”。新的分工体系体现两个极端,一方面分工体系将变得更为精细化,基于新技术引发的商业变革、商业模式将越来越多,职业种类也将不断分化;另一方面随着协作走向大规模、实时化、社会化,部分传统的社会分工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5)经济模式变了
与上述变化相并行的是相互作用的一连串事件:大规模定制、社会化协作、个性化消费、数字化营销、扁平化、去中心、共享经济、平台生态、普惠金融、智慧城市、中产阶级……它们正在推动我们走向新的工业文明,新生产要素和新生产工具在这一进程中所发挥的,既是代表性基础设施的作用——支撑起了大规模协作,同时也是核心赋能者的角色——全面地正在重塑新工业文明的结构。(www.xing528.com)
(6)人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变了
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正在剥夺人类传统的体力劳动领域,它们的周期成本远远低于人工成本,而且永远不知道疲倦,工作成果质量稳定优良。即使在知识工作领域,人类的工作如法律、金融、咨询等领域的部分工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人“智慧体”,它们的工作效果甚至比人的表现还要好。人作为几千年的生产主体,正在逐渐退出生产活动,机器正在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这显然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变化。
(7)变化的速度变了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快”,变化得太快。对这种变化的驾驭我们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更可怕的是这些变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8)管理学的假设变了
管理学多年的发展,都是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科学管理从企业的生产过程着手,管理过程学派则开辟了管理过程的新领域,行为管理学以及社会系统学派则以企业中的人以及人与企业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管理学另辟蹊径研究的是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后来随着运筹学、博弈论的发展,出现了以定量分析为手段的管理学派。研究对象基本上涵盖了企业这个系统所有的客体组成对象。不同时期诞生的管理学流派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出现的企业管理问题。当时的背景条件,就是管理学的假设。
笔者总结了管理学的三个主要的假设或者前提: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具体的企业,企业是有边界的,边界外定义为环境;人是企业组成的核心要素,既是生产效率的代表又是企业管理的大脑;企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基本上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是基于这三个假设提出。随着一切起了新变化,这三个假设存在的基础也就不牢靠了。
传统企业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的边界范围很明显,正如波特竞争力模型分析的那样,企业只需要关注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消费者,关注行业的变化趋势,关注产品的创新研发即可。但是随着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工具的产生,分工模式和经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行业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互联网企业入侵传统行业,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行业融合了,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在跨行业的企业之间展开,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让企业已经无法局限于企业内甚至行业内,要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已经无法靠聚焦于企业本身甚至企业所处的行业或者产业了。企业的边界和范围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简单说就是今天的企业是没有边界的企业,它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化的大规模协作当中,再站在企业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管理学的第一个假设不存在了。
随着人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生产制造领域毫无疑问未来将是清一色的机器人。例如富士康工厂已经采用大量智能机器人来代替几十万流水线工人。这些机器人永远不知疲惫,不会有人类的复杂情感,不会再有富士康工人那样高频率的跳楼事件发生。机器正在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因此以人为解决问题对象的行为学派就失去了研究领域。因为机器没有马斯洛的五个需求,不需要激励就能很好地按照既定规则去高效地工作,也不存在麦克斯韦理论的X假设和Y假设。未来人类只会在创造领域偏安一隅,在比较复杂的知识工作领域未来也会是人工智能的天下了。因此提高企业的效率,管理学要面对的是如何管理机器或者说人机结合的智能单元。管理学的第二个假设也受到了挑战。
传统企业面对的变化过去都是线性变化,面对的竞争也是线性竞争,战略规划也是线性规划,企业之间、企业上下游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一种松耦合关系,因此企业面临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现在则不同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行业外的一个不起眼的变化借助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就能快速崛起,颠覆传统企业。当前企业面临的变化不但快而且多维甚至不易察觉,因此有时下很热的所谓“降维打击”一说。靠着严谨全面的市场调查做出来的战略规划报告可能还没实施就已经过时了,企业的执行计划还没制订好就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死掉了。管理学的第三个假设似乎也站不住脚了。
企业该如何面对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够从管理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利器吗?传统的管理学是不是真的要崩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