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的京津冀产业协同主要是产业空间上的转移,疏解了一批属于非首都功能、已经不宜在首都发展的产业。如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在沧州建设投产,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吸引80余个北京生物医药项目落户,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30余个等。从服务业看,北京大红门、天意、动物园等批发市场搬迁到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北京企业有些也落户了天津。但总体上看,五年来的京津冀产业协同主要是产业平移,属于产业分工或产业内分工的调整与优化,协同效应远未发挥。未来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重点要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业链分工转变。这是因为:一方面,属于产业间分工的企业这几年已经基本转移完成,且有进一步转型升级的任务;另一方面,京津冀产业急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只有根据京津冀差异来进行产业链分工,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由产业分工向产业链分工的转变,主要思路是:
第一,细化产业协同目标。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首先要瞄准构建京津冀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大目标,充分发挥京津冀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操作上要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对京津冀三方的总体定位,制定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分步目标和详细目标,并按照目标对两市一省承担的责任、任务进行分解,分步推进与量化考核。(www.xing528.com)
第二,构建多样化产业链条。虽然产业链分工可以全球化布局,但因为交通、商务、创新、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近距离布局产业链仍是主要形式。所以,根据比较优势在京津冀区域内构建一批产业链条意义重大。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所以提出了“北京研发、河北转化”这种产业链模式。从总体上而言是合理的,但仅从河北来看,似乎有些简单化,没有考虑区域分工的复杂性。河北省是一个拥有7500万人18.8万平方公里、产业体系比较齐全的区域,在一些产业上也拥有创新优势,在产业链条构建上也应有一定比例的河北研发、京津参与的类型。
第三,增强传统产业升级技术供给。目前,在京津冀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传统产业,从德国经验看,传统产业也有稳定而持续的市场,通过针对需求的应用性创新既能保持其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也能生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要将传统产业升级作为重点之一,解决传统产业升级的技术缺位问题,以工艺、产品、组织、服务等实用创新为内容,构寻京津冀传统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使其成为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