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高科技化的引领者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高科技化的引领者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当局1976年依照美国硅谷模式谋划成立新竹科技园,并于1980年正式挂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筹划期是从提出园区构思到园区正式建立,时间为1976—1980年底,历时4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自从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自己的“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这一系列引进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这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快速扩张。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高科技化的引领者

(一)成立目的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经济主要依靠加工出口业,当时共有3个重点加工出口区,均以大力吸引外国公司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和赚取外汇为主要目标,每年创造出1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值。但1970年代中期两次全球能源危机让台湾面临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扬、原有产业难以为继的局面,产业向着高新技术产业方向调整成为必然。台湾当局1976年依照美国硅谷模式谋划成立新竹科技园,并于1980年正式挂牌。自1980年成立新竹科技园取得初步成功后,台湾将科技园区作为促进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工具,延续新竹园区成功的经验,于1996年和2003年分别设立南部科技园和中部科技园,建构了由点、线、面组成的西部高科技走廊,驱动上、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台湾三大科技园现状如下表9.1所示。

表9.1 2013年台湾地区三大科技园区主要指标

注:营业额和投入研发经费为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为4.6元新台币。根据笔者在新竹科技园考察搜集的资料整理而成。

(二)发展历程

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早期筹划、早期开发与建设、快速扩张与建设,在长达25年的建设中,新竹园区逐步走向成熟。

1.筹划阶段。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筹划期是从提出园区构思到园区正式建立,时间为1976—1980年底,历时4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自从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自己的“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园区管理者紧随当时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大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定了具有极大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六大高科技产业,即集成电路(IC)、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配置格局;“学院化”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www.xing528.com)

2.开发与建设阶段。园区早期的开发和建设时间为1981年到1990年,在此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模仿美国硅谷,形成了园区建设的主体框架。第一,在园区的主体构架的设计和建设上,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以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为建构,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第二,在园区研发能力的建设上,园区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的互动关系,首先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从人才、技术、项目方面促进园区“质”的提升。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这一系列引进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工研院的技术团队主要是来自硅谷的华裔工程师,这些人才从美国留学返回,带回了硅谷的技术与经验。工研院还是园区技术转移的重镇,而且又是新竹与硅谷联系、合作的桥梁,从工研院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它已有1000多名员工离开工研院,进入产业界,成了园区产业界的领导和中间阶层。像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的IC厂家就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英特尔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

3.快速扩张阶段。园区的快速扩张期时间为1991年至今。这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快速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园区的建设实际是处于以扩张求调整、以调整求升级、以升级求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很快就暴露了园区早期规划的问题,园区及时采取了措施,进行第四期扩建计划,着手兴建“竹南基地”和“铜锣基地”,并在公共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信息通信设施上进行了完善。

(三)发展特点

1.当局持续支持。一是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到1998年底,共投入145亿新台币用于软、硬件建设。二是政策的制定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金融政策的制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金支持,人才政策既吸引了本地人才,也吸引了大量留学人员回家乡创业,对新竹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局对企业优惠政策为企业入驻园区起步及以后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科技园区设置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高技术投资和创新的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三是组织管理与协调。台湾当局成立了园区管理局,主要职责是提供园区厂商整体服务和园区的维修工作,服务项目包括企划、投资服务、劳工行政、工商服务、工程、公共福利、医疗保健环境和安全消防等。四是研发技术支持,当局通过非营利性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从海外引进技术,并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向企业转移。

2.定位明确。新竹园区创新领域重点突出,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发展。通过土地取得、税收、资金、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让高科技领域的技术转移或生产风险和成本最大可能地降低。如在土地取得方面,科学园区内的高科技厂商能够以更合理的成本与条件获得生产用地,在行政手续方面,厂商在科学园区内投资设厂所需的一切行政手续均可一次性获得。在产业方面,新竹园区成立之初,就为园区选定了极具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产业。新竹科技园区对入园企业把关严格,要求必须是高技术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且符合其产业政策,又能配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培养本土高技术人才,并且不造成环境污染

3.构建创新源头。新竹科技园区拥有台湾电子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地区还有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等。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源和人才源,向科技园区提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技术人才。智力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设在新竹科技园区内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4.创新策略新颖。新竹园区从本岛土地、科技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以技术引进、生产配套为起点,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创新策略,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新竹在配套起步、引进外资和技术方面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避开与美日竞争,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把高技术产业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线,成为跨国公司中一道或几道生产工序的专业加工部门,或成为跨国公司中生产某种零部件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一个环节。由于一开始就把自己融入世界高技术产业经济体系之中,进而与国际技术集团合作,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得新竹产业发展起点很高。二是引进的外来企业之间关联度高,推动了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台湾新竹引进的外来企业有不少是由美国和西方回来的华人青年知识分子创办的。据统计,到1996年底,海外留学回岛人员达2536人,在新竹科技园区共创立公司82家,占园区公司的40%。这些人在美国就是同学、朋友和亲戚,相约在一起回来创业发展,因而在企业产品的选择上往往形成互补共生的上下游产品关系,其产品是以其他企业生产的零部件或者其零部件就来源于本园区中试制出来的高技术产品,彼此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十分巨大。由于引进企业之间形成了创新链和利益链,因而能够经受国际市场的冲击。三是外来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实实在在地对园区乃至台湾全岛进行着相当数量的技术转让,加上台湾当局每年花巨资购买外国公司的专利,有力地提高了新竹园区产品或产业的技术层次。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并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助”。

5.培育创新文化。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因为与美国密切的联系而把硅谷精华的文化带回岛内运用从而促进了园区的成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新竹园区影响也很大。这些导入岛内的文化不仅从园区内公司的组织结构、公司自身文化影响着新竹园区,更从对创业者及员工的影响而影响着新竹园区。传统文化对于新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人总有一种“树高千尺,落叶归根”的观念。持有这种观念的留学生回到新竹园区创业不仅为新竹带来了硅谷的文化,更为新竹带来了信息技术和资金、管理经验,支持了新竹园区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