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协同发展与主体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与主体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王力年、滕福星等在《论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及推进原则》中指出,区域协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同时强调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为不同层次的概念,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界定也表现了区域协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指出区域协同应该包括经济、政策、城乡发展、生态等几方面,进而指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

(一)区域协同理论的提出

国内关于区域协同的研究较早的可以追溯到1996年姜亦华的《对外开放与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为主要研究范畴,指出协同发展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势必采取的战略步骤。[1]在理论上肯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在之后的2003年,黎鹏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一书中,为研究区域间的协调和整合问题,引入了协同学的基本理念,指出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子区域)和经济组成之间应该协和共生,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进而形成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和经济组成的“一体化”运作与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2]对区域协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不仅对区域协同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还阐释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区域协同发展组织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区域间和跨国区域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区域协同概念的演变

区域协同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区域协调到区域协同的转变。有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先后经历了从“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协调”“区域统筹”到“区域协同”几个阶段的演变。[3]这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角度展示了区域协同的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早在1992年,蒋清海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进行思考,指出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倾斜发展,两种战略的矛盾充分推动了人们对“平衡”和“效率”的进一步思考,创造条件和采取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很难回避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其后还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中从系统论的角度,指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各区域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区域间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稳定的运行机制。[5]也正是出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用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兼顾效率和平衡。(www.xing528.com)

(三)区域协同与区域协调的关系

区域协同和区域协调虽一字之差,却在理论内涵上体现了不同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王力年、滕福星等在《论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及推进原则》中指出,区域协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同时强调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为不同层次的概念,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认为两者区别在于:(1)协同发展不仅强调发展之过程、状态、结果,还强调创造这些产生的内在原因;(2)协调发展强调区域内各部分差距的减小,而协同发展是区域内各部分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强调对系统内部旧的结构进行扬弃;(3)协调发展强调各要素要统一,而协同发展认为斗争与统一会产生协同发展之结果;(4)协调发展强调在系统确立发展目标后,区域内各要素要做到贡献、服从,而协同发展则强调要素与系统相互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6]这是系统地将协调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概念进行了比较,使协同发展的概念更加清晰。

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比如2016年,王得新以协同学的视角研究我国区域发展时,认为“区域协同是指各区域之间由于初始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在效益最大化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有序的分工合作使得区域内所有协同主体整体利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区域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整体效应,推动整个区域共同发展。”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界定也表现了区域协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指出区域协同应该包括经济、政策、城乡发展、生态等几方面,进而指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7]随着相关的研究增多,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也逐渐清晰,区域协同的内容正逐渐细化和具体化,区域协同的方式也伴随着创新性和前沿性不断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