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贸区建设带来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分析

自贸区建设带来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分析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本章第二部分所提的“减负”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可能便是,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来获得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也就是促进要素禀赋的转变,以自贸区吸引资本,推动中国部分区域形成全球性或地区性的“资本高地”,让资本逐渐成为我们新的竞争优势,以更加“廉价”的资本替代相对“便宜”的资源和环境。

自贸区建设带来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分析

除了上述A模式和B模式之外,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还提出了另外的一种发展模式,即C模式[9]。该模式强调的是“适度的”可持续发展,侧重于以扩大经济增量为主要的途径来逐步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性,其实质是建议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走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取一个“折中值”;认为环保的步伐不可过急,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主要矛盾仍集中于“发展与落后”的时候,不可将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完全转移到资源环境领域上。应该说,这样的一种模式(或理论)比较符合中国1978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那就是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来逐步消除市场中的扭曲现象,通过增量来解决存量中的结构性矛盾。

问题在于,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一旦启蒙,在最初阶段就会表现得极为“激进”,譬如美国,环保主义运动开闸美国,环保主义运动及动及其应用来解决存量。不可否认的是,之后,一时之间朝野各界无不以“绿色”来标榜自己,以至于任何领域的政策如果与“环保”相冲突便会遭到抵制,其中便包括“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反过来,也有一些国家,并未真正地启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任由资源环境条件继续恶化,最终则基本上都惨淡收场。就目前的情况看,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刺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关口,那就是,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上,接下来究竟应该是“匀速”前行,还是“加速”前进?

客观来说,国内的环保领域看起来很热闹,但在根本上,我们距离“真正的环保主义启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没有到要区分谁是“深绿”、谁是“浅绿”的阶段。不得不承认的是,仍有很多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受到增长至上传统思维的束缚,希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围绕经济增长展开,一切工作的评价也都应以GDP为标准。在此背景下,也很难说,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改革就没有诸如此类的考虑,即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及相关领域的开放来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外部资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从而继续做大规模。果真如此的话,那自贸区的开建倒是与上述C模式的发展理念比较契合:一方面,让经济继续加速前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利用速度则相对减缓,通过此消彼长的渐进方式来化解当前的资源环境困境。(www.xing528.com)

但实际上,从中央的意愿和部署来看,如果自贸区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目标和阶段上,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调结构、稳增长和促转型”三者中,结构调整显然是重中之重。为此,无论是“五位一体”的发展定位,还是“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治”,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都可以看出中央为了应接下一个阶段里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环保诉求”而着手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果自贸区的发展态势依旧仅仅是促增长,就会与这样的努力相抵触,也不符合中央的施政意图。

最后,自贸区究竟应该如何以自身的发展来辅佐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模式这个目标呢?除了本章第二部分所提的“减负”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可能便是,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来获得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也就是促进要素禀赋的转变,以自贸区吸引资本,推动中国部分区域形成全球性或地区性的“资本高地”,让资本逐渐成为我们新的竞争优势,以更加“廉价”的资本替代相对“便宜”的资源和环境。如此,也可在不强行“减负”(规避污染产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齐头并进,抑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竞争优势基础意义上的“减负”。其实,这也是为何我们必须要推动金融、贸易、航运等的一体化来对抗外部竞争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