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色宣传教育注入脱贫攻坚精神力量

红色宣传教育注入脱贫攻坚精神力量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全市已开展“诵读红色家书”“乡村大讲堂”130余场次,2.5万人次党员群众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大家自觉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传承者、坚守者和践行者。全国道德模范毛秉华,89岁高龄,50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累计宣讲2.1万多场,听众达200多万人,被誉为“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

红色宣传教育注入脱贫攻坚精神力量

(一)红色宣讲

为丰富和拓展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宣讲工作,井冈山市专门组建红色宣讲团,深化理论研究,创新宣传方式。坚持用先进典型唤醒群众,选出88个脱贫致富典型在全市宣传推广,组织贫困户到先进村户实地走、实地看,并安排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巡回宣讲,唤醒贫困群众主动作为、自主脱贫意识。

充分发挥“毛秉华工作室”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壮大宣讲人才队伍,致力于挖掘井冈山红色故事,用本色本土革命先辈的事迹激励贫困群众,引领脱贫攻坚。目前,全市已开展“诵读红色家书”“乡村大讲堂”130余场次,2.5万人次党员群众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大家自觉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传承者、坚守者和践行者。

井冈山红色宣讲团之所以场场讲得有声有色,持续火爆,得益于拥有一支责任心强、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宣讲团成员。他们活跃在各个“乡村大讲堂”、干部教育培训学院等讲台上,是红色基因宣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宣讲先行”的领跑人。

全国道德模范毛秉华,89岁高龄,50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累计宣讲2.1万多场,听众达200多万人,被誉为“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他生前仅有的20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用于脱贫攻坚工作。2003年4月,他牵头成立的“井冈山精神宣讲团”,成员主要是党史研究人员。2016年,他又组建了“毛秉华工作室”,用工作室的模式、方法开展宣讲工作。宣讲团成员由开始的六七个人扩大到现在的60多人。近年宣讲团成员到全国各地宣讲1.5万多场,听众达320万人次。一批烈士后代积极参与红色宣讲,以祖父辈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村民李祖芳,今年61岁,是红军烈士李筱甫之孙,自培训机构开展红色体验式教学以来,他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当下,穿行在井冈山,无论是秋夏还是寒冬,经常看到一群群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扛红旗的人……尤其在夏天,举目可见一批批背着米袋,挑着南瓜,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的学员。这些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井冈山,探究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共产党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的红色基因要传承下去。

烈士袁文才孙子袁建芳,现在是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已为数不清的学员述说历史的细节;烈士王佐的孙子王生茂,70多岁高龄,依然坚持宣讲红色精神。“红色的传人”对他们而言当之无愧。

专栏8-4 毛秉华——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

革命烈士后代、井冈山博物馆原馆长毛秉华,2017年89岁,50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他总计做了2.1万多场报告,听众达200多万人,被誉为“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

毛秉华虽然年龄大,但宣讲方式并不死板,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为了扩大宣讲影响力,2003年4月,他牵头成立了井冈山精神宣讲团,成员主要是井冈山党史研究人员。2016年,他又组建成立了“毛秉华工作室”。用工作室的模式、方法开展宣讲工作,宣讲团成员也由开始的六七个人扩大到现在的60多人。“毛秉华工作室”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各种类型的专题培训班、党性锻炼班、体验式教学班等,大力宣讲井冈山精神,普及井冈山斗争历史知识,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毛秉华工作室”宣讲团成员应邀去全国各地宣讲15200多场,听众达320多万人次。

毛秉华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他将当年井冈山流传的一些革命故事加以整理,出版了《井冈山革命故事选》,免费发送给全市中小学校及有关单位。他上缴特殊党费和设立公益事业基金5.1万元,捐款11万元,爱心播撒到山区灾区。他还累计为山区16所学校筹资1100多万元,帮助18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继续上学。2016年3月,当了解到井冈山正在决战脱贫摘帽时,他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10万元积蓄,支持八角楼所在地的茅坪乡脱贫攻坚,累计筹集500余万元支持地方建设

在毛秉华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同样投身于井冈山精神宣讲,孙子留学回国后也跟随讲党史。“三代讲党史”——对于毛秉华一家来说,井冈山精神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二)红色培训(www.xing528.com)

红色文化是井冈山最丰厚的精神富矿。井冈山市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用红色文化创意点亮培训市场,让红色培训在脱贫攻坚和旅游发展中催生动力、增添活力。国家、江西省、吉安市先后分别在井冈山建立了干部培训学院,为当地的红色基因在全国各地传承创造了条件。井冈山市委成立了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依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干部学院”“团中央全国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等驻山培训机构,与时俱进、创新培训形式,推出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山模式”。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市委市政府注重弘扬“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强化思想引领和精神鼓舞,先后组建了20多家红色培训机构,包括井冈山精神研究院、红色基因研究中心等,打造井冈山红色基因研究高地。集中专门力量,研发精品红色培训课程《永恒的信念》。推出“井冈练兵”“红军的一天”“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引兵井冈”等“走红军路、吃红军餐、唱红军歌、读红军书、扫红军墓”的体验式教学项目,集参与、体验、互动为一体,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将历史事件、红军战争、红军生活情境有机融入,让游客在培训中熏陶思想、锻炼品格,大大提高了“红色”在培训中的兴奋度和认知度。

井冈山市的红色培训,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一大批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院所,还吸引了一大批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它们都把井冈山作为员工培训和精神锤炼的重要基地。红色培训催生了“民宿经济”爆棚式发展,过去,客人来了住酒店,如今改为住民宿,体验乡村生活。红色培训带动近千名贫困群众参与红色培训服务,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从事红色培训的文化经营机构已遍布全市乡村,成为井冈山红色文化品牌的一部分,成为文化扶贫的新亮点、新动力。

(三)红色演出

井冈山市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利用深厚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各方力量,创作了一批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题,彰显和讴歌“率先脱贫摘帽”的精品红色文化节目,用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再现革命情境,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开辟了“红色演出”的新途径。

拿山镇茶坪村,以该村的自然山水为舞台背景,将经典红色文化与高科技声光电技术结合,编创了我国目前最大的红色实景剧——《井冈山》,参演的600多名群众演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每年演出260场左右。他们的先辈就是当年的红军,这些群众白天是农民“种地”,晚上当演员“唱戏”,演1小时22元,每年人均可增收5000余元。他们说,昔日前辈“送红军”,今日我们“演红军”。他们是红军的传人,红色已融入后代的血液中。井冈山的红色演出之所以让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情境和特色是“重头戏”。如舞台就搭在当地现场,演员就是当年烈士后代,让井冈山人唱井冈山曲、演井冈山戏,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他们不仅在台上演,农家乐、接待厅、挑粮小道等去处,随处都能听到当地百姓的红歌声。烈士的孙女江满凤,是景区的一名保洁员,她每天一边扫地,一边唱红歌,这一视频在国家和省级多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正是因为她的歌唱,才让《红军阿哥慢慢走》的井冈山红歌得以完整保存,后来成为电视剧《井冈山》的配乐。

(四)红色培训结对共建

坚持“一对N”和“N对一”结对共建模式,井冈山300多家红色教育培训机构,与21个乡(镇、场)实现全覆盖对接帮扶,所有红色教育培训机构都找到了“娘家”,每个乡镇也都找到了“对家”。学员在各乡镇开展研学、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等活动,既丰富了红色教育培训内容,又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井冈山开拓精神干部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开拓培训中心”)结对茅坪乡马源村,2018年该中心举办的培训班走进马源村的就有12个班586人,同时还通过课程宣传带动其他培训机构走进马源村,为该村的红色发展找到了新路子。从2017年开始,“开拓培训中心”陆续投资在马源村兴建“国防教育军事拓展基地”和“研学旅游农耕体验基地”,落地建设军事拓展场地、文创体验园、水上亲子乐园、农耕文化馆、古作坊、精品民宿等项目,着力打造马源特色生态小镇。

驻井冈山市的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坝上等三个村对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红色历史,开设红色课堂,打造精品课程,促进结对村基础设施改善,文明新风形成,这三个村都成了当地脱贫攻坚、文明新村建设的示范村。通过接待教育基地学员“自做红军餐”和置卖当地特产,坝上村接待户平均每年增收2.8万元左右,其他两村接待户增收也均在2万元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