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井冈山市还有1.69万名贫困群众,贫困发生率13.8%。到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6%,至2018年底再降至0.25%。四年时间下降了13.55个百分点。这一减贫速度,浸透着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带头干的拼搏精神。他们秉承“坚定执着追理想、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井冈山精神,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全力出征,把脱贫攻坚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扶贫开发第一线开展工作,有力提振了全市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气神”。
特别是乡镇扶贫团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精准再精准,苦干再苦干。他们吃住在乡村,自带被褥,自办伙食,一家一户地走,面对面地谈,了解贫困群众情况,与群众一起想脱贫办法。从精准识别到制定措施再到落实帮扶,所有的扶贫产业、到村项目、帮扶措施等,都要反复谋划,事必躬亲,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有的帮扶干部下基层、走访群众,一个月都不回家。尤其在2016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大批干部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没有人临阵退缩。
专栏8-1 何桂强的“省考”
在井冈山脱贫攻坚中,全市3200多名党员干部点对点联系帮扶贫困户。大井林场副场长何桂强负责的对象是荆竹山村贫困户李冬林家。
2016年9月13日,正在外面办事的何桂强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当时他并不知道打电话的是时任省委书记鹿心社。那天,鹿心社在井冈山大井林场调研脱贫攻坚,随即走进贫困户李冬林家,看到帮扶牌上写有何桂强的手机号码,便让随行人员现场拨打,现场考核。何桂强有问必答,如数家珍,鹿书记十分满意。
贫困户李冬林年近六旬,常年生病,至今未娶,与同样体弱多病的哥哥住一栋房子,嫂子双目失明,侄女李秀兰16岁,正在读书。家里靠着低保及其他补助勉强过活。
这样的条件靠什么脱贫?“在家门口做点儿小工”,何桂强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主意。他找到施工队给李冬林谋了个修路的活儿。可没几天,李冬林便回来了。因为劳动强度大,力不从心。“那就找一个轻松点的活儿。”何桂强又寻了个粉刷墙的活儿。但没过几天,李冬林又回来了,身体差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没斗志。(www.xing528.com)
务工扶贫失败后,何桂强换了一种方式——来到李冬林家,带着他一起干。李冬林家有山地几十亩,在村合作社的帮助下,山地种上了毛竹、油茶和猕猴桃。要想有收成,必须按照时节进行抚育,但由于体力缺乏,别人一天抚育一亩,他三天抚育一亩。时间不等人,何桂强拿着锄头带着李冬林一起干,天气好,就到离家远的山林,阴雨天就在屋后的山林,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口自带的干粮,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何桂强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
李冬林的侄女李秀兰要到城里念高中,生活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大笔钱。一家人合计来合计去决定不让孩子读了。何桂强听说后心里很不好受,他把身上的钱都给了李冬林。接下来几天,他又跑学校,又跑市教育局,一趟又一趟,为李秀兰争取到6450元补助。李秀兰上学那天,何桂强又给她掸了床新棉被……
新城镇排头村第一书记罗军元,是江西省农业厅水稻农科所“80后”干部,2015年他和其他两名同志被派到排头村驻村扶贫。他们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走遍了排头村的每一户人家,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三年来,罗军元长期吃住在村,为筹资金、找市场,四处奔走,顾不上家。在他的带领下,先后争取到有关部门项目资金315万元,用来修路、改鱼塘、建蔬菜基地、改造危旧房。如今,村里路宽了,产业发展了,贫困户增收了,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新时代省里派来的党代表”。
井冈山市人武部干部职工,坚持上山下乡走访慰问,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自行带着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干粮袋“四件宝”走村串户,嘘寒问暖,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被人民称之为“苏区好干部、自带干粮去扶贫”。刘宗成是井冈山市人武部部长,上任后连续四年没有回老家过团圆年。井冈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长,93岁的老八路陈学文由衷地感慨:“在你们身上,我看到党的好作风没有丢,老红军的本色没有变,你们不愧是新时期的红军传人。”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正是有一大批类似何桂强、罗军元、刘宗成这样的干部,在基层一线诠释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这一科学命题。井冈山的率先脱贫不是“送”来的,“干”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