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把农村社区的建设置于与城市社区建设同等的位置。那么,什么是农村社区?应该怎样建设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一定范围区域内的农民共同生活、学习、工作和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是由有共同地缘的农村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基本生活设施、经济社会生活所构成的地域空间。从管理上看,是指乡、村两级的农村基层单位;从实体上看则是以村落为主的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地理的地域、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有农民特有的文化及其对自己所属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因此,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体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村社区生态系统,是指在不同区域范围的农村地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能量关系,以及农村人群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总和,是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点,也具有人工生态系统的特性。它不仅具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还履行着重要的环境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在不同的区域,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包括的对象不完全相同,有的区域可能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农村社区生态系统是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和恢复,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对受害或受损的生态系统,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技术和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中受害或受损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和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水平的过程。建设和恢复的目的是,使受损害的农村社区生态系统达到适宜农作物和人等生物生存的自然状况;或者恢复被损害的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到接近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
(二)建设农村社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农村社区生态系统正遭受来自农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我国化肥农药的生产量、使用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建设农村社区生态系统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社区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像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社区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带;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作物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由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湿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率小,加上疏松土壤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增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需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社区生态系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农村社区生态系统退化或者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急需得到建设和恢复。
二、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主要原则
农村社区具有生产和生态两个基本属性,其生态系统的建设既包含经济发展也包含环境保护。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自然的循环法则
自然生态大系统中固有的物质循环性、生物多样性以及功能协同性是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必须借鉴、吸收、利用的原理和规则。
生态系统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个基本过程,使得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和各个成分(非生物和生物)之间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物质循环需要能量流动驱动,而物质循环承载着能量流动。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即对于某一物质,在各主要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基本相等。农业生产过程必须遵循自然的循环规律,农村社区生态的复合系统,也同样符合循环规律。
环境—经济双赢的原则
环境经济双赢原则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具体在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首先要以良好的生态效益为前提条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用养并重;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应做到对当前有利,对未来也有利。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增加农业经济和农民的收入。二是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采取“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新理念。要把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放在人与自然和谐,进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础上进行。
系统的多样性原则
由于农村社区生态系统的种类较多,不同社区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特殊性,应根据其特殊性确定建设和保护的基本原则。如湖区环境生态系统建设和修复应遵循的原则有,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污染防治、景观改善、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植物净化、过滤功能的原则;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的原则。
(二)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农村社区建设,二是社区生态农业建设。前者是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后者是目的。
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1.制定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农村实际和村民需求,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联系和区别,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2.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从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以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为基础,探索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活动,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机制。
3.村民参与式的社区建设。进行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社区建设业务骨干培训和农村社区工作专业人员培训,使村民了解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对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向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社区生态农业建设
1.生态农业是符合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少、能耗低、环境污染最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生态农业寻求经济和环境双赢。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环境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www.xing528.com)
它具有以下特点:生态农业强调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和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成果,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农业生产率低和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陷;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重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并将先进农业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结;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农村社区生态建设的主要技术
所谓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和恢复技术,就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的方法通过合理的投入和时空的结合,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的物质循环、能量高效,从而达到农村社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建设与恢复技术。
3.1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农村社区的特点,生态建设与恢复技术主要针对土壤、水域、饮用水和土地开展,大致可分为土壤改造技术、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防治土地退化技术、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饮用水源改造和保护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等几大类。
①土壤改造技术
土壤改造技术是指对没有生产力的土壤(如沙地、盐碱地、荒漠化土地等),进行生态恢复,使其具有生产力或生态功能的技术。对盐碱地的土壤改造技术主要是水灌和种植。水灌可以滋生微生物、改良土质,使之恢复良性生态功能。选择适宜的草种或树种进行种植,也可以改良土质。对于沙地、荒漠化(沙漠化)土地的改造技术,主要是种植,即选择耐旱的草种或树种进行种植,防沙固沙,使沙质土壤建立起新的良性的生态系统,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②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
根据土地退化程度的不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途径有:a、对于正在发展的退化土地,其上植被、土壤等变化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可采取自然恢复的过程,最终使生态系统趋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b、对于强烈和严重发展的退化土地,由于地表割切破碎、植被在劣地发育,其恢复难度较大,则需配以适当的人工措施,达到控制土地退化、水土保持的目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技术手段有:保护天然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种草、人工植树等。
③防治土地退化技术
坡耕地退化,很大程度上与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有关。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对现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实践活动进行修正,优化产业结构配置,改革耕作制度,是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在某些区域,由于农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加速了土地肥力的衰减,土地迅速退化。对此,应采取退耕还林、还湖、还牧等技术措施,恢复土地肥力,达到防止土地退化的目的。对于一年两熟、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要根据土地退化的状况,进行改革,将一年多熟改为一年一熟,必要时改为多年一熟,其间轮种绿肥,使退化土地得以休养,达到恢复地力的目的。
④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
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个坡面或小流域坡地的持续生产力,是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追求的目标。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包括:a、高效立体种养技术;b、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c、生物防治植保技术;d、再生能源工程技术;e、农工相结合的配套生态工程技术。
⑤土地复垦技术
土地复垦是指对采矿等人为活动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期望状态的综合整治活动。这种活动是一个经历时间长、涉及多学科和多工序的系统工程。土地复垦工程的基本模式是:复垦规划-复垦工程实施-复垦后的改良与管理。
土地复垦技术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复垦后的改良措施和有效管理是使复垦土地尽早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土地复垦技术包括: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技术、粉煤灰场的复垦技术、露天排土场的复垦技术等。
3.2环境改善技术
①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应用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为土地处理技术和厌氧消化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一项造价低、运行费低、低能耗或无能耗、易于维护的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比较多的污水土地处理工艺有快速渗滤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和地下渗滤处理系统。其中,人工湿地兼具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美学效益,但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且基质再处理及再利用技术不成熟,因此在土地资源缺乏地区的应用受到限制。
厌氧消化技术
厌氧消化技术具有动力消耗少、环境污染少、沼渣沼液利用途径多,且能产生能源沼气等优点。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了厌氧消化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使用。通过农业部国债项目的推行户用沼气“一池三改”项目,最大量地减少了传染源,切断了疫病传播途径,因此也是农村血吸虫防治的一项有效手段。
②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
这是一项具有一定规模的集成技术。随着农村分散畜禽养殖户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同时集中养殖户的增多,国家及时调整政策,从2007年开始,将对养殖小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工程予以资金支持,以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此举措必将在短期内使我国沼气工程的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
4.农村社区生态系统的建设的评估
评价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不能简单套用城市生态建设的模式。特别注意某些伤害农民的评价倾向,如,盲目撤并村庄,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对农居进行改造,片面追求“新形象”;盲目地进行牲畜的集中养殖,片面地进行人畜分离;盲目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能源系统建设;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序等等。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对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农村社区的特殊性。加之评价者存在着“为民做主”、“替民办事”,扼杀了农民发展自信心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农民是否对于生态建设满意,必须由村民评价,可采用村民参与式评估方法。
所以,如何评价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村民对建设效果的满意程度,其次采用政府有关部门的评估体系进行衡量。
这里重点介绍环境保护部有关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指标体系。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