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扶贫产业化:农业经营与脱贫攻坚结合的新思路

扶贫产业化:农业经营与脱贫攻坚结合的新思路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背景下,扶贫产业化应运而生。客观地讲,我国扶贫产业化是建立在过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的。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打破农村地区的封闭落后状况,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化大市场的矛盾。在此契机下,许多地方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将产业化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是根据绝对贫

扶贫产业化:农业经营与脱贫攻坚结合的新思路

扶贫产业化与过去的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对口帮扶是一脉相承的,它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模式,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区域产业重新布局及经济内生动力机制较为活跃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并通过产业发展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农民快速致富的扶贫模式。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一体两翼”(一体即整村推进,两翼即劳务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使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其重要性体现在产业化扶贫是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需要,是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贫困地区形成骨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

1.扶贫产业化产生的原因及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实施的是输入式的扶贫方式,以外在的物质资源投入为主,并不十分注重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的提供和发展能力的培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输入式扶贫方式的弊端,即被动扶贫导致的贫困地区人口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始推行开发式扶贫战略,即在开发建设中,以项目发展带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这种项目式的扶贫开发,政府将扶贫资源主要投入到项目中,由项目负责人与当地贫困户建立联结,依托项目开发带动参与的贫困户脱贫。但这种措施也有两个弊端,一是不可避免地使某些地区的扶贫项目成为少数人的致富项目,扶贫效果并不明显。二是项目式的扶贫开发受政府资源依赖性强,一旦政府对项目的投入减少或停止,返贫的可能性较大,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地区,相当多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很差,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低收入家庭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生活极不稳定,遇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家庭变故时就会返贫,巩固温饱成果、防止返贫、实现稳定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所以,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内生的扶贫机制势在必行

在这一背景下,扶贫产业化应运而生。产业化扶贫是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贫困地区形成骨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它能够凝聚包括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个人力量在内的全部资源,形成“多个发力面,一个着力点”的扶贫模式。客观地讲,我国扶贫产业化是建立在过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的。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下的产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又一创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如农户与市场的脱节、农业小规模经营与集约化要求,农产品比较效益低和农户增收难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在原有的农业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经营方式上进行改革。1993年,山东省率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从而引起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于是,在我国多个省市逐渐推广开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打破农村地区的封闭落后状况,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化大市场的矛盾。因此,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并且,随着2001年5月,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就未来1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国的扶贫工作再次与经济发展一样并列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在此契机下,许多地方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将产业化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开始尝试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引入农业产业化扶贫机制,如广东省1998年就明确提出在全省50个山区县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也启动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湖北省从1997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农业产业扶贫虽然在某些地方试点取得了成功,但仍然受到许多因素限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这主要是由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着资金不足、扶贫产业项目趋同、扶贫产业项目培训时间短、成长率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过几十年扶贫工作的努力,贫困人口已大大减少,现在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偏远山区、交通欠发达及生存条件恶劣和个别少数民族聚集区,这些地方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并不适合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也就不适用于农业产业化扶贫,所以,建立一种广泛使用的产业化扶贫机制,将农业产业化扶贫逐步扩大到工业、第三产业等领域是现今贫困状态下新的扶贫策略。

2.整村推进与扶贫产业化

针对新时期贫困问题,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制定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确定了将全国14.81万个贫困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这些重点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21%,覆盖了80%的农村贫困人口,并强调以村为单位调动农民的参与性进行农村扶贫综合开发。为了加快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国务院扶贫办总结了各地实践经验,以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了“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进入“整村推进”的新阶段。

整村推进就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整村推进”结合了以往扶贫模式的特点,又摈弃了扶贫模式中形式单一,缺乏持续性的缺点。它是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依靠贫困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对贫困村经济发展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综合建设,分批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扶贫工程。它以村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在建设内容上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力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资金投入和扶持量上,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村级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各方面的扶贫资金相互配套、形成合力,集中投向贫困村需要建设的项目,达到集小钱办大事的目的。由于“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是根据绝对贫困人口的分布已经由区域性大面积分布变为小范围相对集中于贫困村,扶贫工作瞄准重点由贫困县开始转向贫困村。例如,甘肃省根据当地实际,率先提出的新型扶贫开发模式。在东北等地实施中,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实施措施。

根据《纲要》要求,在2010年之前,全面完成全国14.8万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发展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各省(区、市)要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摸清底数,先难后易,统筹安排,分期分批推进,确保所有贫困村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村推进”工作,如期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

应该说,在整村推进实施过程中,产业化扶贫起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这主要因为在整村推进解决贫困问题过程中,建立可持续的贫困户内生脱贫机制尤为重要。而要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实现区域的产业化优势,就必须发动贫困户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另外,还要让贫困户通过参与整村推进中的产业项目得到实惠,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例如,湖北大悟是一个集山区、老区为一体的国家重点贫困县,全县共有13个老区乡镇、110个重点贫困村、298个老区村,是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但是,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大悟有四百多年的产茶历史,作为低山丘陵地区,昼夜温差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山溪间常年云雾缭绕,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生态环境。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县开始引导农民大规模种植茶叶,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扶持种植发展茶叶,并制定了很多茶叶招商优惠政策,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大部分茶厂规模过小,制作粗糙,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种、加、销严重脱节,多数茶农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状态,各自注册自己的品牌,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加上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名牌的打造,所以农户获利甚微。在这种情形下,借助整村推进与产业扶贫的契合,实行“政府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就是由政府扶植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专项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激励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并带动周边农户的参与和发展。这一组合模式,实现了资源整合,使大悟茶园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并成了集生产、经营、品茶、评茶为一体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的形式做大做强大悟绿茶产业,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就业的双赢发展。

经过近10年的工作,到2009年年底,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的实施结果显示,全国已有10万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占总数的68%。预计到2010年年底,全国有12万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占总数的80%,已完成村的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实践证明,“整村推进”与扶贫产业化相结合是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扶贫方式,是我国扶贫开发新阶段应该坚持的一种扶贫战略举措。它成功实现了5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由“救济式扶贫”过渡到“开发式扶贫”;在扶贫战略上,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工作方针上,实现了由“区域瞄准”到“贫困户瞄准”的转变;在投资机制上,确立了“效益为先、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扶贫主体上,由“政府唱独角”变成政府、企业、社会、贫困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转变。

3.扶贫产业化的主要类型

目前,由于我国产业化扶贫起步晚,扶贫系统工程尚未建立,所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整村推进与产业化扶贫的结合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类型,即优势产业型、企业(公司)型、科技引导型、合作社(协会)型和专业市场型。

(1)优势产业型

优势产业型产业扶贫类型是以优势产业为产业化扶贫链各要素之龙头,带动基地农户和其他环节(龙身龙尾)发展,促使贫困户脱贫增收。它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从发展名优特产品人手,以县、乡为主。因地制宜培育发展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优势扶贫支柱产业。实施区域布局,合理规划,连片开发,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乡一业、数村一品的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引导贫困农户进入扶贫产业生产链,壮大募地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组织产业群,形成县域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这种类型具有很大的连带效应,通过振兴优势产业可以带动县域甚至区域经济发展。

这一类型的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因地制宜地在贫困地区确定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各贫困地区党委政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农业、环保和市场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并将其做大发展成主导产业。第二,引导和组织贫困地区农民,围绕优势产业,按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同时,制定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数据(主要包括基地规模、耕作技术、农产品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农业技术员和农产品防疫机构对产业基地进行生产指导和检查。第三,通过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向贫困农户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在示范基地积极引种、试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牧业品种,在引种、试养成功的基础上再向农民推广;在示范基地讲解和集中培训,让农民实地掌握优势产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相关农业知识。第四,引导贫困农户、产业基地与市场、龙头企业联接。主要通过与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解决产业基地市场销售问题;鼓励和扶持农村经纪人(主要为小商小贩和农村私营企业主)和农村合作组织跑市场、跑企业。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省赣州市打造全省最大的扶贫优势产业——赣南脐橙。赣州市充分挖掘山区特色,特别是紧紧抓住适宜种脐橙的气候土壤优势,发展脐橙优势产业,并由此带动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和整个赣州市经济的发展。

(2)企业(公司)型

企业(公司)型是以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为产业化扶贫链各要素之龙头。带动基地农户和其他环节(龙身龙尾)发展,促使贫困户脱贫增收。这种类型以建立大型企业为标志,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呈“龙”型组织结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村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农户具有明确的扶持措施,提供全过程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公司企业加工、出售制成品。这种类型,由公司强化农业资源开发,增加产出,使其增值。尤其适合在市场风险大、技术水平高、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领域中发展。所以,这种类型对公司各方面的要求较高,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具有高效率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率、高附加值,在国内外市场顺利畅销。

这一类型的主要做法包括:第一,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资金投入、优惠政策等措施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起一批有竞争优势、有带动能力、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第二,龙头企业统一建立规模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或把原材料基地建在千家万户。企业通过采取解决产品销售、加工和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贫困农户生产积极性,不断壮大产业基地,带动贫困农户收入持续增长。随着原材料基地规模的扩大则可能带动新产业的开发。第三,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签订产品收购契约,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主要有:“定单生产”、“合同订购”、“保护价收购”等。第四,龙头企业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环节积极为贫困农户提供各种服务。主要提供技术指导上门、疫病防治、上门收购、赊销种子和化肥饲料等服务;同时积极协调贫困农户向银行贷款,并为其提供小额信贷担保。企业(公司)类型,壮大企业,带动产业基地的建设,并扩展到外县市,由此带动贫困户的增收的典型,在我国多数省市区都有典型范例。

(3)科技引导型

科技引导型是以科技为产业化扶贫链各要素之龙头,带动基地农户和其他环节(龙身龙尾)发展,促使贫困户脱贫增收。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引种(养殖)优良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品种,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将科技物化成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丰硕果实和高收入,引导农民增强科技脱贫意识,带动农民自觉利用科技脱贫致富。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示范和科学普及等多种途径,注重贫困农户的能力建设,使脱贫的地方有自我发展的后劲,尽量避免返贫。这种类型侧重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大的种植养殖业,规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性强,见效快。

这一类型的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在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组建科研机构或科技单位。第二,建立一批科技扶贫种苗示范基地,加速新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推广。第三,大力提高基地种养业单产和农副产品品质,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第四,帮助引进和开发一批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技术,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使农业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五,组织贫困户学技术。如举办培训班,以乡镇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村农民夜校为阵地,经常性地组织贫困户学习各类新型实用技术。还可以组织贫困群众到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及外省市参观学习。第六,聘请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专家教授为“科技顾问”,为贫困户授课培训和现场指导生产,帮助贫困户解决在扶贫生产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第七,组织致富典型传技术。第八,安排技术员送技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技扶贫技术员到乡(镇)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

江西省广昌县成立白莲科研所,推广一个新品种“太空莲”,可称“科技引导”类型的典型。他们先是成立了县白莲科研所,并以此为技术依托,开展“太空莲”脱毒组培快繁等研究。其次建立县、乡、村三级梯级良种繁育体系,培育优质的太空白莲种藕,供全县推广用种。三是坚持高标准建园,以防止良种的混杂和退化,真正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经过一系列的产业化运作,壮大了白莲养殖培育产业,5年内产值增加5亿多元。(www.xing528.com)

(4)合作社(协会)型

合作社(协会)型是以合作社为产业化扶贫链各要素之龙头,带动基地农户和其他环节(龙身龙尾)发展,促使贫困户脱贫增收。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各地产业特点,顺应贫困农户增收需要,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结成一定的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明显的群众性、专业性、互利性和自助性,一般都有自己的章程和会员证,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有的还是经营实体,建立起加工、运销企业。带领贫困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提高贫困农户的市场地位,并形成合作机制,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在实体型合作社中,农户既是农业共营系统中的生产者,又是合作经济财产共有人,它们一方面按合同价格将其产品交售给合作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又从中得到二次利润返还。

这种类型的主要做法包括:第一,成立合作经济扶贫组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由村干部、致富能人或农村经纪人牵头成立各种组织,贫困农户自愿或以认购股份形式加入组织。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协会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提供办公运作启动资金,出资聘请常年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第二,协会县、乡常务理事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理事会负责管理协会事务。第三,合作组织负责组织生产、引进良种、技术指导和收购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等活动,并积极与龙头企业和市场建立固定联系;贫困农户按照合作组织的要求进行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第四,会员交纳很少的会费。

(5)专业市场型

专业市场型是以发展专业市场为产业化扶贫链各要素之龙头,带动基地农户和其他环节(龙身龙尾)发展,促使贫困户脱贫增收。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区域性专业市场具有较完备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和措施,并且具有较大的带动力,带动周围大批农民从事农产品商品生产和中介贩卖活动,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和几个基地产品收购市场,使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不仅成为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而且成为本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农产品集散地。目前,这种类型主要在加工层次少、只进行初级分类整理即可出售的新鲜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中进行。

这种类型的主要做法包括:第一,通过建设市场入手,拓宽商品流通渠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逐步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第二,以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在区域内或附近便于集散流通的城乡结合部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或农户直接沟通,以合同形式或联合体形式,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使农户与专业市场(或交易中心)之间通过产品这一纽带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互为发展、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组织关系,广泛带动周边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从而做到一个市场带动一个支柱产业,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

江西省赣州市大力构筑扶贫产业市场流通体系,为“专业市场类型”作出了诠释。赣州市集中建设了赣州南北蔬菜水果大市场、安远脐橙大市场、大余花卉大市场、宁都黄鸡大市场、全南蔬菜边贸大市场等专业市场,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发挥市场的商品集散、信息交流、价格形成作用,并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推广、市场信息等方面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同时,他们还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涌现了像兴国澈江灰鹅贩运联合体、宁都黄鸡流通协会、寻乌果业生产流通协会等一大批直接联系贫困农户和市场的民间专业流通服务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共联接农户30.6万户。其中,重点村兴办的233个民间流通组织联接农户12万多户,对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起到了有效的服务带动作用。

4.扶贫产业化的基本原则

在实施扶贫产业化过程中,由于贫困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各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社会风貌又相对各异,因此切忌在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中套用既定类型,不创新,不考虑地域环境因素。因此,下列扶贫产业化的基本原则,既是各地在实施扶贫产业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事关扶贫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1)因地制宜原则

一个地方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是要通过旅游促进脱贫致富,还是要选择基础性工业化道路,这要因地制宜,要根据一个地区具体的土壤、气候条件进行科学论证,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搞爬行主义,不能单纯强调“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市场紧俏什么就产什么”。要区别开发产业扶贫和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的不同,前者重在通过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机制,是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而后者更强调的是经济效益,这是当扶贫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经之路。但在产业扶贫伊始,还是更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产业定位及产业选择。

(2)市场研究原则

在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研究市场前景,做到未雨绸缪,随时应变。因为,作为现代企业来说,市场研究是决定产量、销量及各种工作力度的重要参考。在市场研究过程中,既要研究现实的市场,更要研究潜在的市场。要注意回避市场竞争,尽可能发展最具优势的产业项目,突出产品的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合理规避目前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让扶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农业扶贫产业还要考虑市场半径和运输成本,因为农副产品的销售受市场半径的制约很大。

(3)产业基础原则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基础。产业化要靠千家万户,不是几个科研成员能够发展壮大的。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产业扶贫的意义。而且,对于产业来说,最好是过去就有的零星产业,是已经具有一定简单历史的地方性产业,还要最好是密集型产业,因为只有这样,产业扶贫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得以展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地方根本没有某种产业,那么,说明这种产业在该地或者不适宜自然条件,或者老百姓没有这种生产技术,或者老百姓没有这种生产习惯,从心理上就不接受它。

(4)做大做强原则

要想更好地发挥扶贫产业的作用,做大做强是重要途径。只有大规模才能开拓大市场,只有大规模才能创造大效益,只有大规模才能带来大面积的脱贫。因此,产业化要做大规模,必须有大量的投入,必须整合资金。扶贫资金要整合,移民后扶资金要与扶贫资金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或项目资金也要与扶贫资金整合,以实现聚集效应,集中精力办大产业。

(5)企业运作原则

扶贫产业需要企业化运作,产业化不能搞成大集体,选择的能人不是生产队长,更不能是家长,他(她)只能是公司老板。群众不能个个成为股东,个个来分取红利,他们只能通过出租土地、打工、跑运输、搞销售等获取收入。另外,企业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产业化虽然涉及千家万户,但管理只能靠几个人。由于产业化的管理者责任重大,所以必须选择能人,选择德才兼备的能人。能人可以土生土长,也可以引进。

(6)科技支撑原则

扶贫产业要有科技支撑。不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都要设法提高科技含量。防灾减灾靠科技,提高产量靠科技,提高品质靠科技。与此同时,扶贫产业也要不断创新。产品再好,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不断创新。在种类上要创新,在品质上要创新,在包装上要创新。要以不断变化的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