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的新体系与特点:应对贫困人口多因素致贫和返贫现象

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的新体系与特点:应对贫困人口多因素致贫和返贫现象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阶段,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较多且复杂,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的新体系与特点:应对贫困人口多因素致贫和返贫现象

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新《纲要》),对我国今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新《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并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一、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新体系

1.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制度变革以及在全国范围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使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基本解决。扶贫对象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提出了实现脱贫致富、缩小收入差距的更高发展要求。进入新阶段,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较多且复杂,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扶贫工作的新形势下,要实现扶贫对象解决和巩固温饱的目标,需要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缩小发展差距,同时把社会保障作为应对多样化的致贫返贫因素,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将集中连片特殊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近年来,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在分布上表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贫困人口主要在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中部集中在革命老区和山区。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民族、历史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一般经济增长已无法带动其发展,常规扶贫手段也难以奏效,成为我国缩小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地区人均产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西部县平均水平的一半、43%和70%左右,但贫困人口却覆盖了全国贫困人口的70%以上,扶贫工作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国家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未来10年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编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尽快解决这些地区扶贫对象的温饱问题。

3.着力构建益贫性宏观发展战略、行业扶贫战略、专项扶贫战略和社会扶贫战略的“大扶贫”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减贫成就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减贫效益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治理力量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的减贫效益日益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初次分配出现不利于普通劳动者特别是贫困人口的趋势,且这种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权利与机会安排、公共财政支出、社会慈善支出在十六大以后虽然呈现向农村、向落后地区倾斜的主导价值取向,但其效果仍不够理想。因此,未来我国扶贫工作要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逐步构建益贫性宏观发展政策、行业扶贫政策、专项扶贫政策和社会扶贫政策四种力量有机结合、相互支持的扶贫工作格局,发挥宏观经济社会政策、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综合效益,实行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对扶贫工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项目进行贫困问题评估。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的新特点

1.将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新阶段,国家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将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能克服新阶段贫困问题的综合性与解决贫困问题方法的单一性(经济性减贫)之间的错位,扭转贫困人口从市场中受益难度加大的不利局面。而扶贫开发也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

2.以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工作重点,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过去我国的扶贫对象瞄准主要是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已经越过贫困线的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极易返贫。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的新阶段,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因此,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以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工作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减灾避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发挥科技扶贫作用,完善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注释】
(www.xing528.com)

[1]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办网站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http://www.cpad.gov.cn/data/2006/1120/article_331600.htm

[2]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3]见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第87页。

[4]见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5]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网站:《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http://www.cpad.gov.cn/data/2006/1120/article_331600.htm

[6]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专栏2.

[7]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121页。

[8]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2011年11月16日,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zdt/2011-11/16/content_1994683.htm

[1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2011年11月16日,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zdt/2011-11/16/content_1994683.htm

[11]范小建:“中国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面临的‘四大挑战’”,2011年12月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2/09/c_111231326.htm

[12]刘源:“未来十年中国扶贫政策的趋势及对NGO工作的思考”,2011年5月24日,中国发展简报,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go_talkview.php?id=1769

[13]刘源:“未来十年中国扶贫政策的趋势及对NGO工作的思考”,2011年5月24日,中国发展简报,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go_talkview.php?id=17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