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量品牌建设:基础与保证,共展竞争优势

质量品牌建设:基础与保证,共展竞争优势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品质量不合格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制造产品的形象。质量诚信建设滞后,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增强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要做到质量建设与品牌建设相辅相成,坚持质量是基础,品牌是保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质量品牌建设:基础与保证,共展竞争优势

(一)现存问题

1.产品质量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优质、有效供给能力极为不足,质量提升内生动力不足。同时,我国消费层级水平呈多元分布结构,总体水平不高,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低质低价产品仍具有市场,消费者质量意识薄弱。产品质量不高已经带来一定程度的外贸环境恶化。

2.质量水平差距较大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质量呈现区域不均衡态势,东部质量略高,中西部较差较弱。基本形成了以“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为代表的东部“质量高地”。

3.质量标准混乱

首先,部分制造业产品质量需要加强关注。产品质量不合格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制造产品的形象。其次,制造业企业质量损失严重。企业不了解所制造产品的国际标准,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4.质量法规不健全

我国质量法律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质量促进法、质量责任法等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质量违法处罚也需完善,目前,质量安全责任追究仍以行政处罚为主,未突出民事赔偿责任。

5.质量环境不完善

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质量为先”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文化尚未广泛建立,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集聚的氛围尚未形成,企业质量创新动力不足。质量诚信建设滞后,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

6.缺乏服务精神

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对于产品的后续服务不上心。例如售后服务,包括与产品销售配套的包装服务、送货服务、安装服务、三包服务、售后维修与技术支持、产品升级、客户关系维护等服务,导致品牌建设停滞不前,即使有好的产品也难以吸引忠诚用户。

7.缺少国际品牌

知名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强国的需要极不相称。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鲜有企业进入世界品牌前100,进入前300位、500位的企业数量屈指可数。企业往往忽略了在市场饱和、产品过剩时,品牌将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

8.忽视品牌战略

与中国制造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较,制造业品牌建设明显滞后,缺少体系化的品牌战略。多数企业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弱,缺乏面对国际竞争的经验。部分企业以代工制造为主业,没有建立自主的营销渠道和品牌。部分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形象和广告上,没有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内涵,没有思考过何为品牌战略。很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不足,难以把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转化为顾客感知的品牌价值[16]

(二)发展导向

1.质量强业战略

充分发挥质量品牌建设在增强制造业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顺应国家质量强国目标,针对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不足,巩固现有的质量建设成果,加快质量强区建设。增强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要做到质量建设与品牌建设相辅相成,坚持质量是基础,品牌是保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1)加强产业标准建设。标准是组织生产、检验产品质量的依据,是衡量企业各项工作和产品质量的标尺。大力推行产业标准的实施能保证产品在用户中的形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建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实现技术标准的要求而建立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以及实现标准体系的相关要素准备。以建立产业标准体系为基础建立若干产业标准联盟,在联盟内实现统一标准和标准技术共享,并为联盟达标企业授予标识,以此推动产业标准在全国的推广,提升产业的整体质量和声誉,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强化检验检测认证。强化检测检验服务,尤其是高水平、高保障的检验检测服务是推动质量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支柱。强化检测检验服务可以通过标准化、质量提升等手段,为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声誉、促进产业升级等提供技术支撑和信用担保。

(3)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售后服务包括与产品销售配套的包装服务、送货服务、安装服务、三包服务、售后维修与技术支持、产品升级、客户关系维护等服务。完善的售后服务能极大提升企业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同时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传播良好的口碑,树立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良好形象,对于品牌建设至关重要。

(4)推动节能环保。随着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完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以及社会舆论和消费者对绿色生产的认同,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已经成为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企业的绿色生产[17]已经成为品牌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2.品牌强业战略

(1)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质量品牌建设要以品牌的核心价值贯穿于产品、服务、传播各个环节,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传输品牌诉求,强化用户在各个环节的满意与体验,从而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以建设国际化品牌为目标,通过质量支撑策略,以更高标准为标尺,通过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质量标准、售后标准、绿色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严格把关,打造一系列具有高声誉、高口碑的国际品牌名优企业。

(2)制定品牌管理体系。要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品牌良好形象。[18]

(三)质量强业战略政策着力点

1.建立产品标准检测平台

要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推动建设一批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示范点,搭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综合运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为企业和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

2.实施质量奖励制度

不断完善中国质量奖评选机制,提升中国质量奖的规模和影响力。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质量的评价体系,逐步扩大中国质量奖评选范围,推动全社会重视和追求质量。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开展质量奖表彰,树立质量发展标杆,总结标杆经验,强化标杆引领作用。完善各地政府质量奖配套激励措施,引导地方政府在采购、招投标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加强部门协同,创新引导政策,以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质量提升。[19]

3.创建产业标准联盟

针对我国推进产业标准的需求,依托国内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建立产业标准联盟。一是以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主导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标准,标准涉及行业生产、研发、管理、销售的各方各面,如生产的质量标准、检测检验标准、节能环保标准等,研发的技术标准,管理的控制标准、轮作标准等,销售的售后服务标准等。建立起一整套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中国标准”,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参与产业标准联盟的企业可以获取相关标准所需的技术共享,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而龙头企业也可依靠产业标准联盟维持自身领导地位。三是对联盟内达到产业标准的企业赋予“产业认证”标志,依靠各联盟成员,将产业标准化打造成为“中国品牌”战略的一部分。

4.推动质量制度创新

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积极鼓励开展行业试点,发挥行业组织的催化作用,提高企业改进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建立产品质量、知识产权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大幅提高质量违法和失信成本。加大对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提升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创业、创新、创优”。[20]

5.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

推动落实质量强国战略,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加快质量强国创建工作,应建设质量强国服务平台。一是将其作为政府发布质量强国战略工作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如编制发布《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发布《服务质量指数》。二是通过改进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全程质量控制,并在平台公开承诺,定时在平台公开自我评估与企业质量报告。三是将平台建设为质量建设成果展示平台,并评选授予一部分企业“质量强国示范企业”称号,为企业展示产品质量、创造产品声誉提供方便。

6.实施质量简政放权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清理、取消和下放生产许可和质量准入等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最大限度取消审批项目,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为企业质量品牌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更加规范、更加宽松的环境。发挥地方质检部门贴近基层的优势,把由地方实施更有效的审批事项,最大限度下放到地方。[21]

(四)品牌强业战略政策着力点

1.推动品牌国际化进程

中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应该认真、细致地制定品牌国际化进程,并在执行过程中适当调整,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政府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整体品牌战略水平的提高。在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协助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制定促进企业面向国际化品牌营销的相关经济政策,同时与各国建立友好经济协作和贸易往来关系,使品牌国际化企业在公正、合理、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22]

2.助力企业品牌战略

政府及各行业组织在鼓励、引导、规范企业品牌建设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评出国优、部优到地方精品等活动均在不断引导、鼓励企业走品牌化道路。

3.打造中国制造集体声誉

以建设“中国品牌”为目标,通过质量支撑策略,以更高标准的“中国产业标准”为标尺,通过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质量标准、售后标准、绿色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严格把关,打造一系列具有高声誉、高口碑的“中国品牌”、品牌产业和中国名优企业,以此为基础提升中国制造的集体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