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建设
1.质量概念
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程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把质量概括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质量就是满足需要”;全面质量控制创始人菲根堡姆认为,产品或服务质量是指营销、设计、制造、维修中各种特性的综合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5年颁布的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质量的分类
质量的分类通常指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
(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是在国际标准制定的基础上进行的。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到2002年它已有117个成员,包括117个国家和地区。最被普遍接受的ISO质量认证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各个成员国要在这个标准化体系上制定符合自己国家或组织的标准体系。ISO现已制订10 300多个标准,标准的内容主要涉及各个行业各种产品的技术规范,从基础的紧固件、轴承各种原材料到半成品和成品,其技术领域涉及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农业、保健和环境等。
(2)国家质量标准。我国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并在公告后需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文件,分为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和具有推荐意义的标准。标准代号分为GB和GB/T。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发布年份)构成。GB代号国家标准含有强制性条文及推荐性条文,当全文强制时不含有推荐性条文,GB/T代号国家标准为全文推荐性。强制性条文是保障人体健康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检验、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
(3)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个行业内与标准运作和在其各自生产领域进行操作有关的一套标准,是行业成员普遍接受的要求。在国外(主要指欧美国家),行业标准通常由各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制定,并适用于本行业协会的成员。例如,加拿大冰酒(icewine)行业标准,由VQA制定,全称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即加拿大酒商质量联盟,被誉为全世界最严格的葡萄酒标准体系。在酒瓶上写Icewine(冰酒),必须符合VQA各项严格规定,比如葡萄必须在低于零下8度的气温里达到自然冰冻状态,整个采摘、压榨过程也必须在这个温度以下进行。[1]我国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企业标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就是要建立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通过体系的运转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符合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保证产品本身性能的可靠性、耐用性、可维修性和外观式样等满足质量要求。[2]格力电器是成功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企业代表之一,通过设立高于国际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来实现企业质量控制,以高标准推动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的发展。
(二)品牌建设
1.品牌的概念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通常由品牌名称、视觉标识等显性要素和品牌承诺、品牌个性、品牌体验等隐性要素构成,它既是与品牌有关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果,也是社会对这些活动评价的结果。(www.xing528.com)
2.品牌的分类
(1)国际级品牌。国际品牌是指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美誉度较高,产品辐射全球的品牌。一般有以下特征:品牌历史悠久;经常能引领业界的发展方向;有支撑该品牌的知识和技术。国际品牌通常是由品牌评价机构进行独立评定的。目前,国际上有多家品牌评价的机构,比较知名的有Interbrand、Brand Finance、Future Brand、BrandZ、World Brand Lab等,不同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存在差异,因此每年发布的榜单各有取舍。以上机构每年会发布品牌榜单,如Interbrand发布的《2015全球最佳品牌100强》、BrandZ发布的《2016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以及World Brand Lab发布的《2015世界品牌500强》。
(2)国家级品牌。我国最为重要的品牌建设包括:一是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是政府奖励,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设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于2013年12月16日在北京航天城举行,至今共颁发过两届中国质量奖。目前,国际上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质量奖励制度,包括日本“戴明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奖、英国质量奖等。二是驰名商标。“驰名商标”(Well-known TrademarK)又称为周知商标,最早出现在1883年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巴黎公约》)中。我国于1984年加入该公约,成为其第95个成员国。与其他加入《巴黎公约》的成员国一样,依据该公约的规定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商标法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驰名商标(China Famous Trade Mark)是指经过有权机关(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程序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商标。
(三)工业文化建设
1.工业文化的概念
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社会进程中,通过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过程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工业文明特色的群体行为方式,以及这些信念和准则在物质上的表现。工业文化起源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工业产品、建筑物、工业遗存等是工业文化的外在形式或物化形式,而工业精神、价值观、规范等是工业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3]
2.工业文化的分类
(1)工业生产体系。工业生产系统包括工业生产载体和生产服务。生产载体包括工业物质遗产、工业生产线、工业建筑、工业园区、工业博物馆等。生产服务是指那些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其显著特征是被企业用作生产商品与其他服务的投入,因此共同构成工业生产体系。
(2)工业产品体系。工业文化中的工业产品体系文化包括蕴含文化的工业产品和工业服务。蕴含文化的工业产品又称工业文化产品,包括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工业装备产品;蕴含文化的工业服务又称工业文化服务,包括与工业有关的文化和宣传活动、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工业文化活动与宣传包括工业旅游、工业博览会、工业展览会、技能大赛、产品广告宣传、品牌营销活动等;工业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包括工业影视剧、工业文学、工业演艺、工业文学作品艺术衍生品等。[4]
(3)工业管理体系。工业管理体系主要指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利于工业生产和工业社会健康发展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宏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包括工业体制、工商业法律法规、工业管理制度、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包括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5]
(4)工业精神。工业精神是人们在工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工业精神包括对科学的尊重与探索、严谨认真的质量意识、协作共赢的合作精神、严格的纪律与规则意识等,还包括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以人为本,是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工业精神通常的表现形式有“工匠精神”“匠心服务”等。品牌文化是工业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